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橥康髡舛苑吨傺偷娜松猜羌檬拢啥己雎粤艘坏悖吨傺臀裁椿嵊姓庋脑庥瞿兀

    宋朝宰执大臣自太宗赵光义开始就走马灯似的换。换的人多,走的人也多。可只要没欺君叛国大罪如丁谓,就不会在地方上呆太久,很快就会调回京师,享乐终生。其实就算丁谓。也在晚年被刘娥赦免,只不过他还没进京城就病死了。那么范仲淹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在风烛残年奔波天下。直到劳累至死呢?

    回顾他的一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符合儒家教义下的典范。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挑剔,他也拥有一从低到高、顽强自立的完美人生。无论在精神还是实质上,都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同时代里的最大贡献。这些都被同时代人看在眼里,更被后世所承认。那个“三百年间第一人”的头衔只是个标准说法。他死后,无论宋朝还是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只要提到范仲淹,其名誉可直追华夏文明代表、那位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就算他的子孙没法得到“衍圣公”的头衔,可也一样得到最大程度的尊敬。如你是北宋范文正公的嫡传子孙,每个人都会对你肃然起敬!

    那么提问:为什么他会像被流放一样劳病至死呢?他得罪了谁,一直不被原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竦。这无耻的老滑头被赶出京城后,只隔了一年就又回来养老了。当时无数人鄙视他、声讨他,要他立即滚蛋!可夏竦充分发挥了他的不要脸精神,就是赖在京城里,死不挪窝!

    两相对比,范文正公的遭际只能从他为人立身的亮点上去考虑了。有一篇文章,是凡识字的中国人,都曾读过:《岳阳楼记》!这不是在说岳阳楼,而是范公在贬谪之路上心潮翻涌,为自己一生做出的归纳总结。其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遭遇的根源所在!

    他和夏竦区别在哪?除正邪之分,在当时皇帝、大臣心中,恐怕范仲淹远远不如夏竦般可爱。那个善解人意、讨喜乖巧、从不正颜厉色、非常会享受生活的夏竦!前面提过,进入1045年后,北宋仁宗朝就开始了平安富足的好日子,内忧外患都没,养得所有人都活在美梦里!当然美梦过后变悲哀:黄河大改道,王则、侬智高造反…但只说在那段悠游岁月里,京城里的人为什么要想念范仲淹?他总忧来忧去的,动不动就危言耸听搞新政,动不动就提醒大家要小心外敌内乱,每时每刻都不让大家过清心日子…

    这样的人,就让他离远点,自己忧着玩去吧!这就是圣人的悲哀:孔夫子不被春秋所理解、范仲淹被宋朝当做异类。他们走的都是同一条路…

    范仲淹谢幕了,他走完了自己人生,从此成了高高在上的神像,且高度随着宋朝国运的下坠而不断上升。这是他的荣耀,因在全民族的痛苦中,他当年的作为被人怀念。但也是他的悲哀,他难道会希望自己因灾难而变得神圣吗?这都是后话了。在他死时。他没“300年间第一人”的头衔,只有宋史记载的:享年64岁、病时皇帝派人送药,死后“嗟悼久之”谥文正,赠兵部尚书,皇帝亲笔书写褒贤之碑。

    不过翻开宋史,死后追封侍中、公爵、侯爵的大臣不计其数,派人送药更是小儿科,至于文正公谥号,真是不说也罢,还记得夏竦死后。礼部最初议定的都是这谥号!还有那块褒贤之碑,也别说了,这类碑很常见的,皇帝随手就写。范仲淹老对头吕夷简就得到过一块,人家叫“怀忠碑”忠和贤,哪个高?

    22日,侬智高攻到了广州城下。战绩不错啊!比当年潘美的速度都要更快些?

    广州知州仲简是陈珙的升级版,这位仁兄是个超镇静的人。陈珙是为安宁才压下侬智高的内附报表,而仲简则可为了安静压住急如星火的战报!

    前方9座州城被连续打破。这都多危急了,他却把报信人关了起来,下令说:谁再敢说敌人逼近,就砍了他!就这样。城里军队一点准备都没,城外百姓们也逃不进城。直到侬智高杀到,仲简火速下达了两条命令:1关城门。2放百姓进来。

    很好玩。至少我是绝对想不出要怎么操作,才能既快速关门。又能放进全部百姓?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姓们为抢先进城,只好把大批金银细软拿出来,贿赂城门士兵。没钱的呢?他们有智慧。眼看敌军杀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不了宋朝的逃难百姓,我当叛军好了!

    广州保卫战于是开始!这是当年南汉的都城,城墙厚度和北汉太原城有的一拼。不过最大优势还不是地理上的,而是知州仲大人的心理。仲简是个怕死鬼,这种人天生适合守城。为生存,他什么办法都能用上。当然如到了最后关头,只要让他觉得没救了,他会瞬间投敌,完成新生…

    除这些,对广州最有利的一点还是宋帝国的通讯能力。从邕州失陷后,岭南诸郡到开封都城之间,就建立了条超迅速的通信驿道,每天不分昼夜快马奔驰,把最新消息传给北方的皇帝。效率高到了只过5天,就有命令传回到南方:命韶州知州陈曙节制广南东路各处军马,截击侬智高!

    命令下达很快,军队的行动就难说了。南方已近百年无战事,这是个恐怖概念,想想澶渊之战才过去了48年,军队和要塞就都变成了豆腐渣,南方军队素质就更可想而知了!皇帝也知道单用岭南方面的军政体系,己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动用帝国在北方的精英!可派谁去呢?当年灭南汉的是帝国第一勇将潘美,可如今,哪里再去找潘美?且没了赵匡胤的大宋,就算有潘美,谁又敢派出去呢?

    于是6月2日,宋朝最初派往南方的是余靖和杨畋。可这就透露着古怪。余靖是仁宗朝首屈一指的言官,可那完全和战争不贴边。那些有过战争经验的如韩琦、文彦博、明镐、张亢等为什么不去?这就和“赵匡胤与潘美”有关。岭南就像四川,是当时宋朝鞭长不及之地。你得时刻小心两广之地再冒出个南汉帝国!所以要派政治觉悟过关的余靖去,说到底他就是个监军。打仗的事呢?就交给了杨畋…

    杨畋是正牌进士出身,可转眼间工作就调动到枢密院系统,他当上了武将。实在没法,谁让他姓杨呢?他是杨业弟弟杨重勋的孙子。祖孙三代都受尽了文官的气,好容易转行了,却被一突发事件硬生生扭了回来:9年前,湖南的瑶族人造反,没侬智高这次的火爆,可也非同小可,杨畋就被调去平叛…

    杨畋开门第一仗堪称一泄千里!瑶族人杀到眼前,而他的宋军瞬间消失,把堂堂主将大人晾在了当地!总算杨畋反应够快,躲在山崖下的浅草里,才逃出了一条命…

    这样的军队可说是一点希望都没了,换了谁,都没法再打。可杨畋不愧是姓杨的,他想尽了办法,用了2年时间把叛乱镇压了下去。成功后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不求升官,就让我回到原职吧!从此再不当武人!

    可不行!你是杨家将的当代精英,尤其又有了南方平叛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次侬智高这样猖獗,不派你去派谁去?

    11日,广州知州仲简徙官荆南。13日,以魏瓘为广州知州。

    魏瓘开始在广州城严防死守。7月,英州知州苏缄带数千人前来支援,离广州城20里外扎营。在广州城下斩了黄师宓的父亲,还把乘乱劫掠的60多个盗贼杀掉。并劝说被侬智高胁迫来的士兵,前后归降的有6800余人。侬智高气势转衰,于是便准备一举强攻广州城!他集合了数百艘船准备从水路进攻南城。而番禺县令萧注此前已在海上招募了2千多渔民,正准备见机行事。这一夜,广州海面吹来了台风,萧注于是乘风点火,把侬智高的船只烧得一片狼藉。同时,周围的援兵、给养也得以源源不断运进广州城。侬智高知败局已定。7月19日仓惶撤退,前后共包围广州城57天…

    侬智高率军在清远县渡过北江,向西而行,攻贺州不下,于是再向西。目标是老巢邕州,不知为何,是出于恋家情结还是最先得到的很纪念?他把那里当成了根据地。这样行军,很快就被宋军预判出了路线。于是在白田,他被截住了。广东都监张忠与他发生激战。张忠及好几个巡检被杀。21日,在路田又杀败广东衿辖蒋偕,又杀死好几个巡检。9月6日,蒋偕在贺州太平场被杀死。

    而杨畋主管军事、余靖主管杨畋,这样的领导班子终于过长江、越秦岭,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