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礼部侍郎与众人对视了一眼,皆纷纷叹气。确实如孔颖达所说,此等行事风格,乃是标准的李牧范儿,孔颖达是一个在孔孟之道熏陶之下成长的‘标准’大儒,他是万万不会做此等违背圣人之道的事情的。
“孔祭酒见谅,我等也是一时急切,冒犯了。只是如今该怎么办?李牧这厮几乎料准了所有出题的可能性,被他这么一搅和,明经没法考了。这本《孔府密卷》涵盖了,五经、三礼、三传等,几乎所有的重要章句全都射击了。我们总不能放着微言大义不考,全挑小道,只考什么之乎者也,呜呼哀哉吧?”
孔颖达也是皱眉,他也想不到破解之法。明经的考试,先贴文,后口试,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李牧把所有经义提炼,蕴含思想的主要章句,全都在这本书里头了。无论是贴文还是口试,只要把这本书背下来,基本上就肯定能过了。如果想让他过不了,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不考经义的内容,要么,不考重要的内容,可是如果考不重要的内容,还背什么经义啊,而且为了李牧,不考重要的经义了,岂不等于承认了李牧一人之力,难住了礼部上下?史书上记一笔,贞观一朝的读书人,将会遗臭万年,被人不耻。
孔颖达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道:“如今已经箭在弦上,没几天就要考了,临时再改制,谁也丢不起这个人,贴文和口试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如今能做文章的,只有在时务策上了。”
礼部侍郎问道:“您的意思是?”
“策论,没有定数。在经义上也找不着出处,若自己没有想法,背也是白背。而且策论的好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同,只要想出一个难答的策论,即便学子们贴文和口试都不出错,也是能分出高下的。”
“对!”众人纷纷称是,忽然礼部侍郎又道:“不对!时务策,哪个比得过李牧?如今之时务,哪一个不是出自他手?”
众人一听,也是恍然。所谓时务策,讲究的是时务二字,是询问当下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如今朝廷的大事,诸如盐、矿、突厥,新政,哪一个跟李牧没有关系?若让他来答,岂不是正中下怀么?众人又开始一筹莫展了起来,孔颖达的办法,说起来还是治标不治本,它虽然能让学子们分出一个高低来,但是还是阻止不了李牧。
“还有进士科!”有人喊道,鼓舞士气:“进士科考词赋,我偏不信,李牧样样精通。”
话音未落,便有人泼冷水道:“别忘了李牧写的诗,哪一首是你能写出来的?”
“你什么意思?按你所说,难道现在便要认输不成么?那我等还议论什么?直接认输了事,各回各家算了!”
“诗和赋岂能一样?诗终究是小道,赋乃是正道,李牧的诗厉害,不代表赋也一样厉害,现在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再改制,一时半会儿也没个结果,没看到现在外头的学子都要炸锅了么?也不知是哪个聪明人,动了小人的心思,想让李牧背这个黑锅,他是肯背黑锅的人么?让他想出来这等报复的手段来,如今学子之心尽在李牧,我等十分被动,十分被动啊!”
“你这个人好不讲道理,那日议论的时候,我记得你是头几个赞成的人,怎么今天好像是与你无关似的,错都在我等身上?推卸这么干净,你还有良心么?难不成,你是想倒戈,投靠李牧去么?”
“哟,这位仁兄,还有脸说我呐?不要以为偷偷摸摸的就没人知道了,你托了关系找到长孙冲,想让你的小儿子进大唐技校念书,你打的什么心思,我等是傻子,猜不到么?”
“我……你血口喷人!”
“呵,谁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谁心里清楚!”
两个员外郎吵吵嚷嚷,最后动起手来,打的是不可开交,孔颖达瞧着这俩人,想到昨日李牧派人送来的信中的内容,不禁叹了口气,李牧说得是一点也没错,一盘散沙,这就是一盘散沙啊!与这等人为伍,能成什么大事?
罢了,罢了,就算老夫与之同流合污了,他的这份好意,老夫还是收下算了。图书馆?倒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这个谁家有本书都恨不得藏到山洞里的时代,能集天下之书,供给天下人借阅传抄,仅仅是此等胸襟,也是远迈眼前这些乌合之众了。
………………………………
第588章 一枝独秀
“春闱”又叫春试,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而又称礼闱,考试的地点在礼部贡院。这三天考试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每一场考的科目也不同,所以在此前的科举,有些科目是不能同时报考的,因为谁也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考场里,但这对最终角逐状元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相对于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他科目都是要次一等,不报这两科,是没有机会做状元的。
由于今年科举的制度小改,又有制科,所以考试的规矩也有变化。九日,考的全部都是小科。而十二日上午考明经,下午考进士,十五日殿试,殿试的同时,再加进入殿试的学子之中,加考一场,作为制科。
也就是说,制度又改了。常科若没有机会进入殿试,制科连考的机会都没有。学子们纷纷觉得太过于残酷,但是制科本来就是恩科,选拔的水准高一点也实属正常,而且马上就要考试了,想取得成绩的人,也没空去抗议。
几日转眼而过,二月九日,小科的科举之日。今日对于志在角逐状元的人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今年的科举,状元只看明经和进士两科,就算这些小科不考,最后也可以当状元,而考了这些小科,对状元也没有帮助,反而要分散精力,所以很多人就选择不考了。
但是李牧来考了,十来个小科之中,他选报了三科,因为一个学子只能在同一天参加三科的考试,他想报十科来着,但是礼部不允许,无奈只好退一步。
他报名的三个小科,分别是明法,明算和明字。明法,和明算,顾名思义,而明字,则是一个专门考书法的科目,谁的字漂亮,谁就可以拔得头筹。
李牧的字是‘COPY’欧阳询的,而在当今,在书法一途,唯推举两人,虞世南和欧阳询,公认这两个人的字是最好的,所以研习书法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两大派。
李牧是欧派的,但他如果写欧体字,肯定是不行。他的字体,所有人都清楚,阅卷之人,都是礼部的官员,评卷的时候,非常简单的,直接把所有欧体字挑出来评个次等就解决了。虽然是小科,但如果没有拔得头筹,对他的名声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同样,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在明经和进士两科里头,到时候吃了暗亏都不知道。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李牧在这几天,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势力和人脉,收集了很多‘名人字画’,其中不乏王羲之父子的碑帖,又夹杂了不少魏晋名士的笔迹。李牧施展出模拟大法,已经习得了好几位书法家的笔迹,其中就有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笔迹。本来他的目标是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的字帖,实在是存世稀少,而且相对来说更加敝履自珍,有价无市,短短几天之内,他实在是凑不来十幅。
王献之的书法造诣,在行家眼中,完全不弱于其父。只是稍有《兰亭序》这种神来之笔罢了,但他的《中秋贴》等,也是为世人所称道。
李牧收集到了十一幅王献之的字迹,总算是凑够了条件。这次他参加明字科,便是以王献之的笔迹应对。至于明法和明算,凭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和四则运算法的加持,每一科都是半个时辰就交卷,游刃有余,丝毫没有感觉到难度。
十一日,明经和进士考试的前一天,小科的考试成绩张榜公告了。李牧三榜有名,没有任何意外,全都是头名。由于小科不参与状元的评选,故小科的头名,不称之为状元,而是称之为‘案首’,李牧报考三科,得三案首。为所有参与小科的考生中唯一的一个,不止是这个唯一,所有考生,就没有报名三场考试的,最多也就是两场。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半个时辰就交卷,多少人穷其一生,深耕一科都不能及第,何况是三科了,报考两科,都被认为是不自量力,礼部官吏会骂的,只不过李牧没人敢骂罢了。
这个成绩一出,礼部众人顿觉乌云盖顶。为了打压李牧的锐气,今年的小科题目难度也是增加了非常多,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