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何出此言?”
“是真的看不透他。”李世民转过身来,看向长孙无忌,道:“朕看史书中,各式各样的帝王权术,无非也就是满足其私欲罢了。权力酒色,如是而已。可是李牧这小子,朕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朕好像也给不了他什么,然而他做的事情,却是处处都为了朕着想,为百姓着想,为社稷着想,从来也不为私利。”
“你说他为了赚钱,他赚的钱大部分也都花给朕了。你说他图名?他的名声自己赚了,也自己败了,说好,似乎也谈不上。再说这次改革,你说这事儿跟他有什么相干,他非得要这么做!凭这小子的聪明,朕不信他想不到后果。”
“陛下是在担忧逐鹿侯么?”
“朕,是有点担忧。”李世民笑了笑,道:“但朕更期待看到他能再胜一场,可是私心朕又不希望看到他再赢,因为朕怕有一天,朕会容不下他。”
这话似是而非,但长孙无忌却听懂了。自古以来,做臣子的太出色,总是难容于君主的眼。哪个君主不喜欢衬托自己的大臣呢?谁又喜欢光芒太盛,把自己掩盖掉的臣子呢?
“臣……不知该如何评断。”
长孙无忌聪明地选择了不说,因为他不知道李世民的真正心思,也猜不出来,万一说错了话,里外都不是人。
“朕也没让你评断啊。”李世民笑了笑,把话题岔开了,他把他刚写完的一封圣旨,拿起来交给长孙无忌,道:“这是关于重修大唐律,拟定的一份旨意,你看一下。”
长孙无忌打开仔细看过,道:“陛下,您真的打算把大唐律推倒重来么?”
“对,朕意已决。”李世民正色道:“大唐律基本上都是承接前朝律法,而前朝二世而亡,虽不一定只是律法的问题,但也不可不查,不可不慎重。重修大唐律,虽然耗费人力多些,但也不失为一次革新的机会。所以朕打算当成一件大事来办,设置獬豸院,让魏征当院长,纠集饱学之士,逐条研究律令。哪怕耗费个三五年,朕也要做出点样子来。”
“可魏征……”
李世民笑道:“他不是喜欢较真么?朕就让他较真去,遂了他的心意。”
长孙无忌也不便说什么,点点头,没有表态。
李世民笑了笑,道:“冲儿这几次上朝,每一次都有进步,对阵魏征也丝毫部落下风,朕这个做姑父的,也非常欣慰啊。长孙氏有冲儿在,不必担忧了。”
长孙无忌苦笑道:“陛下,臣实在也是没教给他什么。不敢欺瞒陛下,臣这个儿子,近日都不怎么回家,也不知他晚上歇在哪里。臣就连想找他聊几句,都得赶着退朝的空档,也不知李牧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臣想从他嘴里知道些消息,都一句话也套不出来。”
李世民深有同感,道:“朕何尝不是呢?太子的事儿你知道么?”
长孙无忌茫然道:“太子怎么了?”
“太子啊!在内务府锦衣卫辖下,隐姓埋名做城管,让小贩给欺负得……朕想起来就生气!叫他回来,还叫不回来,说什么有任务在身,非得完成不可。青雀那儿就更不省心了,跑到洛阳去了。人到了,朕才知道信儿,你说朕生气不生气?无垢为朕生了三个儿子,可倒好,就没断奶的在身边,都跑了!”
李世民越说越气,道:“这些逆子,一个个不让朕省心。朕看他们也都指望不得了,一个两个望之不似人君,看来等朕百年之后,这江山啊,得交给稚奴了!”
长孙无忌吓得面无血色,扑通跪倒在地:“陛下,千万不能动了易储的念头啊!”
李世民把长孙无忌扶起来,笑道:“朕与你玩笑呢!辅机怎么还当真了!”
长孙无忌喘过一口气:“陛下可千万别拿这等事开玩笑,臣听着都吓死了,吓死了……”
………………………………
第562章 一物降一物
说到立太子这个事儿,虽然李世民登基当天,就立了长子为太子,但这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情况考量,实则在他的心中,并没有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的执念。因为他自己就不是长子,他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当年也就不会造反了。
在他的心里,太子,必得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至少不能比他差,若不然,他打下的江山,创造的功绩,都会变成梦幻泡影,什么也留不下来。
而眼下,李承乾与李泰,显然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李牧倒是非常不错,只可惜,他没有那个资格。
送走了吓得不轻的长孙无忌,李世民又把杨妃叫了过来。虽然她不会说话,但看着这张跟王鸥八成相似的脸,还是能给李世民带来片刻的安宁。夕阳照在杨妃的脸上,显得愈发光彩照人,李世民舒心地笑了,抿了口酒,思绪又不知飞到了哪儿去。
……
旨意自中书省下发,很快三省六部就都接到了消息。
皇帝下旨,设獬豸院,专司修法。獬豸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它的这只角可不得了,能辨善恶忠奸,能分是非曲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獬豸去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自三皇五帝以来,獬豸就是中国律法的象征。有些朝代,甚至御史穿着的衣服,都会绣上獬豸的图案。因此,李世民用獬豸来命名修法的衙门,是非常合乎情理,且妥帖的安排。
与之前传说中的一样,獬豸院的院正,是御史大夫魏征兼任。魏征名声在外,这个安排也没有人有异议。但旨意的后半段,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此次修法是一件大事,并不是一个衙门就能够定夺的,也不是几个大臣商议一下就能决定的。除了魏征做院正之外,还需要很多人手。圣旨中说的是,招募饱学之士,逐条研究律令。这饱学之士,从哪儿来?有如何界定呢?
山东士族激动了,要说饱学之士,少得了山东士族么?就算按比例选,也得是他们占优。
李牧不是要修法么?修法,必须得通过獬豸院吧?到时候就让他看看,他想要修改的政令,一条都通不过是什么滋味。
不过,他们的幻想仅仅存在了一个上午就宣告结束,因为今日早间,李牧又去上朝了。下午传出消息,李牧认为魏征选人有失偏颇,必定做不到公正,提出自己做獬豸院的副院正予以监督,引起大乱。李牧在两仪殿当中,与三省六部共计十八人辩论,无人是其对手。眼看着兵败如山倒,魏征站了出来,以不用祖望超过万人的学士参与修法,换取了李牧不插手獬豸院。李牧兀自还不同意,最后还是皇帝干涉,才把事情定了下来。
最后魏征提出的方案破产,李牧也没有得逞,此事便告一段落,傍晚时分,宫中再传出旨意。着令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二,许敬宗,褚亮,填补獬豸院院丞,监丞,奉命于崇文馆,弘文馆中招募学士,以充獬豸院。
许敬宗和褚亮的名字,顿时成为了焦点。
有人对此二人了解,但也有人对此二人不了解。不过次日,所有人都知道此二人的生平了,因为大唐日报加刊了一版,特别介绍了这两个人。隐去了不堪,着重介绍了此二人的博学,以及履历。
二人均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也都是李世民登基之后册封的弘文馆学士,稍有不同的是,褚亮在前朝便素有贤名,而且年岁长,德高望重。他曾受李世民的特邀,成立文学馆,蓄养文士,在十八学士之中,也是位居上游。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因其年岁,处于半休养的状态,只有在李世民有事情需要询问的时候,才会入宫讲解,属于顾问型的人物。他有一个儿子,名褚遂良,如今也做了起居舍人,书法见长,虽不及欧阳询和虞世南的名声,却也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了。李世民请他出山做主薄,虽官职低,但主薄即掌印,没有印信,任何律条都不能施行,意味不言而喻。这个只忠心于帝王的人,必然会执行皇帝的意志,也就断绝了各方势力想要暗度陈仓做点事情的念头了。
而许敬宗,他的上位,坊间传闻与魏征脱不了干系。许敬宗的年纪要比褚亮小很多,在秦王府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