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里,全军将士都是目瞪口呆,总兵大人竟然支持众将士自行寻仇!
“不过你们要记住:有了矛盾,可以到擂台上决斗,甚至可以分生死,这叫公战,其余将士就是见证,军中镇抚官就是裁决!但是,打完之后不管输赢,双方都不得自行寻仇,双方矛盾就此打住,否则就是私斗,要依照军律从严处置!”
这下,所有将士都明白了,总镇刘君韬并不反对众将士互相争斗,而是反对私斗!
要想争斗,那就堂堂正正的在明面上来,不能暗中私斗。
尚公战、怯私斗、心怀公义!
这就是刘君韬想要达到的效果,古之圣人都想要天下万民为士,而刘君韬想的则是让天策军将士人人为勇,为国之勇!
此时,全军闻言为之一粟。
接下来,随着此番检阅结束,驻守在山东各地的天策军各部纷纷开始落实刘君韬的命令,在各自军营之中修建了擂台,军部镇抚司司丞田暮生更是向各军加派了镇抚官,全力配合各军的整顿。
不光如此,刘君韬也通知民部部长郭永忠,想在山东各府县也修建擂台,允许民间百姓公开决斗,当然是只分胜负、不决生死,希望以此来激发民间的尚武之风,希望以后在自己治地形成尚公战、怯私斗、闻战相贺的淳朴民风。
昔日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创下丰功伟绩,很大原因就是当初商鞅制定的各项条文,禁私斗、禁私议,行政透明化,壹民于战以强兵!
正因为这一系列制度,造就秦国普遍的王者之民,古之良吏,这些王者之民组成的大秦虎狼之师才能够横扫天下,大秦才能最终取得天下。
得知天策军各部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刘君韬很是欣慰,同时心中也是想起了后世大明之所以灭亡,其实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明末官员与民众言论过于自由与混乱,特别是民间士子的清议,造就了大明无尽的内耗。
相对于此,刘君韬宁愿山东各地的百姓皆成沉默的支持者或是激进的反对者,也不要他们嘴巴呱呱呱的拖了无数的后腿。
思想发散开来,刘君韬甚至想着以后如有可能的话,可以仿效当年大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天策军将士只要奋战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土地和爵位、财货,来增强与提高自己治下军队的战斗力,以及百姓的尚武精神。
同时刘君韬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像秦国一样,终有一日无仗可打,此时大明周边的鞑靼部地域辽阔,再加上山东镇的商贸、各种技术已经远比当年大秦国先进了无数倍,所以刘君韬也不担心到时候无地可分、无功可赏!
即便是到时候鞑靼部的底盘分完了,或者没人愿意要北面的大草原,大明周边还有朝鲜、日本,南面还有暹罗、越南等地,根本不用发愁。
没过多久,身在京城的兵部尚书于谦也得知了山东镇的这个变革,虽然对刘君韬此举还有些异议,毕竟军民之间的公开决斗一旦成了规模,极有可能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
但是于谦也不得不承认,此举可以让山东军民尚武之风大盛,不但有利于天策军将士保持旺盛的战力,而且也可以为天策军将士早就充足的合格兵源!
于谦思来想去,也想着是不是可以将此举推广开来,但是想想朝中的那些御史言官,于谦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放弃了这个念头,以免因此掀起新的一轮朝中争论。
………………………………
第四百七十八章 军校
各军将士检阅完毕之后,刘君韬又是陆续约见了各军参将,对众人嘱咐了一番,让众参将回去之后注意稳定各部军心,通过各军营中的擂台,将军中斗殴等纷乱彻底压制住,并且引导各军将士尚公战、怯私斗。
待到各军参将陆续率部返回驻地之后,刘君韬便开始部署自己的下一个计划,那就是准备建立军校。
早在北上大同镇抵抗瓦剌大军之前,刘君韬便有了这个打算,只是一直没有腾出手来实行罢了。
虽然现在天策军的战力已经很强,但是各军将领基本上都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人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样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山东镇各地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学校体系,各地的适龄百姓都可以在各府县的学校入学,并且一步一步的向上考学,在毕业之后便可以根据各人的学习情况,在山东镇的各处产业获得一份生计。
而且,这些学校除了教授识字、四书五经等知识的寻常学校之外,还有数量不少的专业性学校,例如:矿业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等等。
在这么多的学校之中,唯独没有军校。
于是,刘君韬便将中枢部部长蓝思齐、商部部长唐宇、民部部长郭永忠三人召集过来,一起商议建立军校体系的事情。
蓝思齐、唐宇、郭永忠三人对于建立军校的提议非常赞同,并且纷纷建言建策。
蓝思齐认为军校中教授的学识应该以天策军历来奋战的经验为主,这些经验都是用天策军将士的鲜血换来的,所以不应该任意扩散出去,只能教授给山东镇体系内的人等,具体来说就是天策军各部的各级将领。
所以蓝思齐提出,军校的数量不应该太多,不能像寻常学校那样,在每个县、府都建立相应的学校,而是只在玉山镇和济南府城建立两所便可,最多也就是在各处府城建立一些预备学校就可以了。
而民部部长郭永忠则是不这么认为,而是提出“全民参与”的提议。
郭永忠认为,现在山东各地的百姓对于天策军和山东镇非常支持,不少百姓都愿意进入山东镇的体系内,要不是因为天策军各部的兵员有定额,民间的众多青壮都要将天策军的辕门挤垮了。
所以郭永忠提出,这军校要是建立的话,应该将民间的能人也全都纳入进来,仿照民间学校一般,在各县、府都建立起基层的军校,而后在济南府城和玉山镇建立两所高等的军校。
民间能人、百姓通过考试、检验进入各县、府的军校,能够毕业之后,再进入玉山镇和济南府城的高等军校。
而天策军各部将领,则是通过统一考试,合格者便可以直接进入玉山镇和济南府城的高等军校。
郭永忠和蓝思齐说完之后,唐宇也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其实对于唐宇来说,还是偏向于郭永忠提出的方案,只不过郭永忠的提出的这个方案花费甚大,建立起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要远远大于蓝思齐提出的方案。
众人都说完之后,刘君韬也是点了点头,其实郭永忠提出的方案比较合乎刘君韬的腹案。
不过,蓝思齐的方案也很有道理,所以就算是如同民间学校一般在山东各府、县推广军校,也应该倾向于天策军各部将领,或是山东镇内部体系的人员。
于是,刘君韬便说道:“在确定方案之前,咱们首先要确定建立军校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三人都是沉思了起来。
“咱们山东镇建立军校,目的就是要为天策军培养合格的将领和可用之才,保证天策军的战力稳步提升,为咱们山东镇培养更多、更强的人才!”
众人都是频频点头。
“既然是这个目的,那进入军校的人数就应该多多益善,只要有心进入咱们山东镇,只要有参军入伍的勇气,咱们就应该给其学习的机会!”
蓝思齐和郭永忠听到这里,都是若有所思。
唐宇则是说道:“总镇的意思是采取郭部长的方案?”
刘君韬说道:“不完全!本镇决定,建立军校的方案,主体采用郭部长的建议,在各府、县建立初级军校,主要面对山东各地有志向的民间志士,以及咱们天策军各部的士兵。”
“这些基层军校区别于各地的训练营,并不只是训练民间志士和各部士兵,而是向众人教授基本的军事知识和素养;这些基层军校的学习时间为期一年。”
“一年之后,通过考试的民间志士和各部士兵便可以升学,进入济南府城和玉山镇的高级军校,这两所高级军校便开始教授真正的指挥方略,以及一系列的将领素养。高级军校的学习时间为期一年。”
“待到从高级军校通过考试毕业之后,民间志士便拥有哨长一级的职务,而天策军各部将领则晋升一级录用!”
“当然,各级军校招募学员的名单中,应当向天策军各部将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