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群则是说道:“想必如此一来,朝中的那些大臣就要偃旗息鼓了!”
谁知刘君韬却是摇了摇头,说道:“恐怕不是!之前陛下调动兵马的时候,朝中大臣的确按兵不动了一阵。但是随着那四名御史被陛下杖毙,现在朝中大臣已经全都闹将起来。本镇听闻情报部的消息,据说现在宫门之外,每天都有几十名大臣在抗议,甚至京城内的不少书生都在联名上书,要求陛下下罪己诏!”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是惊呆了,众人没想到朝中的大臣竟然有这样的血性,敢和皇帝公开对阵!
刘君韬心中也是感叹不已,虽然此时大明的朝臣已经开始打压武将、争权夺利,但是此时大明文官的风骨还是不错的,对于皇帝错误的言行,大部分人都敢于抵制,甚至不少人都会以死相谏。
在大明,能够被皇帝仗责可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说明此人忠心为国,不惜犯言直谏!
面对如此的大臣,历代大明皇帝都是深感头痛,即便是自己杀人立威,也阻止不了朝中大臣的汹汹之势。
这样的情况和后世满清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与大明的文臣风骨不同,后世满清时候的文臣、书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个“汉奸”阶层,这些人面对满清~殖~民者摇尾乞怜,极尽谄媚、卖国之事!
对于满清奴酋的命令,这些文人根本没有反对的胆子,只会忠心办事,完全就是一群“犬儒”!
正是这些犬儒当道,和陆沉神州的满清鞑子一起,将原本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华夏,变成了一个暮气沉沉、愚民遍地的大染缸,彻底断送了炎黄的傲气和脊梁!
想到这里,刘君韬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悲凉,此时大明的敌人虽然是瓦剌和鞑靼,但是刘君韬始终没有忘记辽东的建奴。
对于刘君韬来说辽东的建奴才是最大的敌人,也是最为恶毒的敌人!
刘君韬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刚刚来到当年的鱼山集的时候,便已经从静姑的嘴里听闻朝廷设立了建州三卫,这就是后世满清的起源!
由此,刘君韬忽然想起了当前的储位之争,已经被贬为沂王的朱见深便是日后的成化帝,便是日后“成化犁庭”的那位雄主!
“也罢!即便是为了日后扫荡辽东,本镇也要全力相助!”
刘君韬也是打定了主意,准备全力帮助沂王朱见深上位,虽然按照历史的走势,朱见深再进东宫只是时间问题,但刘君韬也可以锦上添花。
要知道,按照历史上的走势,成化帝朱见深虽然先后两次犁庭辽东,杀得建州三卫尸横遍野,但依旧没有清除这块毒瘤,最终让建奴遗祸万年!
所以,刘君韬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借助朱见深的势,到时候可以让天策军出征辽东。
如果成化犁庭之战让天策军来打,刘君韬完全有信心一战而定,根本不用两次出征,只要一次便可以让建奴全族下地狱!
想到这里,刘君韬看了看在坐正在小声议论着的众人,说道:“这份准样图仅供参考,虽然里面也有许多犀利的兵备,但不一定就完全适用咱们山东镇的战法,毕竟里面的火器太少,几乎没有!军部兵备司和研发司参考一下便好。”
郭永忠和杨立本都是抱拳领命。
接着,众人又是商议了一会儿,便各自散去了。
而刘君韬则是独自一人坐在大堂上,想着辽东建奴三卫、瓦剌和鞑靼,以及眼下的朝中形势,慢慢的陷入了沉思之中。
………………………………
第四百四十八章 再赴东平岛
十几天之后,经过军部兵备司司丞张白圭和研发司司丞杨立本的精挑细选,二人最终从兵部下发的准样图中选出了二十多种兵备样式,至于其他的兵备样式,二人则是全都看不上眼。
这些挑选出来的兵备样式中,大部分都是天策军各部已经装备的,不过准样图中的样式比天策军装备的兵备要精良一些,所以军部便准备依样改进一下。
剩下的一些兵备,则是天策军没有装备过的兵备,这些兵备无一例外都不是进攻性的武器,而是后勤、防护一类的兵备,虽然无法提升天策军将士的战力,但是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将士们安心奋战、保障后方。
刘君韬拿到兵部兵备司、研发司联合呈报的兵备改良计划之后,当即确认同意,并且让兵部尽快照准施行。
张白圭和杨立本也是已经提前调集了一些人手,待到商部拨付钱粮之后,便可以立即让兵备司下属的各处兵仗局开始依样打造。
刘君韬按照军部给出的计划,估计四个月之后,天策军各部将士便可以陆续装备这些改良后的兵备了。
几天之后,情报部部长刘子安也是急匆匆的赶到总兵府,向刘君韬汇报道:“总镇,商部那边已经收购了八艘海船,经过军部兵备司的改装之后,已经全部移交给东平岛的冯祥了,一同移交的还有十门火炮、五名炮手,以及两百发炮弹!”
刘君韬闻言问道:“那八艘海船都是什么样式?大小如何?”
对于明代的造船业,刘君韬也是深有了解的,在穿越之前就非常感兴趣,所以涉猎的历史资料很多,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可是发生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事件:郑和下西洋!
刘君韬甚至认为,明代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顶峰,就算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即便是到了现在下西洋已经被朝廷停止,大明的造船工场也是遍布于全国滨江沿海各地,尤以江苏、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最为发达。
这些造船工场除民办的以外,还有官办的,而且规模更大、技术更为先进。
刘君韬记得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曾经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
根据这个原则,大明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官办船厂,其中最大的有南京的龙江船厂、苏北的清冮船厂、山东的清河船厂、福建的台南船厂和东北的吉林船厂。
此番商部筹集的八艘海船便是从山东的清河船厂订购的,当然是商部出面,由几名普通商贾代为订购的,山东镇是无法出面的,毕竟要避嫌。
这些官办的船厂规模大,组织严密,工种齐全。如龙江船厂,隶属工部都水司,占地八千一百亩。厂设工部分司,掌管督察,提举司,负责造船业努,指挥厅,指挥生产。该厂的生产组织仿照明代城市居民的坊厢组织,按专业性质分为四厢:一厢制木梭橹,二厢制造船木、铁件及缆,三厢修补旧船,四厢制造棕篷等物。生产的合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大大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如此,明代中前期的造船能力很是惊人,刘君韬记得在《成祖实录》中的不完全统计,明永乐时期中的十二年期间,大明各地就造了两千七百三十五艘海船,非常的惊人!
明代造船除数量多以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船体增大是船型名目繁多。明代船舶最大的,要算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宝船,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根据明朝规定的斛斗称尺制度当时的一尺相当于后世三十一厘米,依此换算,大宝船的长与宽约为一百三十八米和五十六米,载重量约为两千五百吨、排水量为三千一百吨。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其著作《西洋番国志》中,说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样的巨舶,不仅“盖古所未有”,而且达到了十九世纪以前世界上木帆船的顶峰。
刘君韬对于大明宝船也很是向往,甚至还一度想要在山东镇日后准备筹建的船队中,打造一支以宝船为根基的大型舰队。
宝船这样的巨型船舶如果全部装上火炮,那火力将会非常恐怖,绝对可以制霸大洋!
当然,此番商部订购的八艘海船肯定是没有这样的宝船,一者是商部的财力暂时有些不足,再者便是宝船太过扎眼,对外无法交代。
而且,刘君韬还知道按照后世《明史职官志工部》的分类,把明代的船只分为江海转运的漕船、江河交通的杂用船和海防备倭的江海兵船三大类。
具体到明代的海船,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型,即广船型、福船型和沙船型。
凡属海船,无论是民船,还是战船,都属于这三种船型。
其中,广船因广东所造而得名。
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脊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