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想一想!”
衍圣公孔彦缙此时非常纠结,既不想得罪刘君韬,又不想在此事上出头。
许久过后,衍圣公孔彦缙依旧拿不定主意,单先生便说道:“衍圣公,依我看不如这样,咱们再将蓝部长请来,听一听蓝部长怎么说?”
“也好!”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衍圣公孔彦缙、单先生在偏厅见到了蓝思齐。
“蓝部长,此番刘总兵提出的新军制事关重大,所以衍圣公想要听一听蓝部长的建议!”
衍圣公和单先生的反应也在蓝思齐的预料之中,毕竟孔府之所以能够传承两千年不断绝,靠的可不单单是儒家至圣的身份和地位,更靠的是孔府审时度势的本事,在关键时刻知道自己如何站队!
所以衍圣公在此事上慎重一些,也在蓝思齐的预料之中。
于是,蓝思齐便说道:“衍圣公,此番我家总镇提出新军制,一来是因为朝中文官咄咄逼人,所以才想要通过新军制来清查各地军屯数额,让那些不法文官元气大伤!二来,我家总镇便是一枪报国之心,想要通过新军制在大明各地建立营兵兵备,使我大明兵马战力提升;第三,便是新军制可以让各地总兵、参将掌握不少的军屯土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各地驻军的钱粮来援,减少朝廷的军费开支!虽然朝廷的军费总数可能会增加,但是相应带来的军力提升也是非常可观的!”
衍圣公孔彦缙和单先生听完也是沉吟了许久,二人虽然都对这个新军制很是认同,但并没有从中听到对孔府有什么影响!
于是,单先生便问道:“那此举实行之后,于我孔府有何增减?”
蓝思齐闻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叹,暗道:“我临来的时候,总镇曾说过衍圣公是无利不起早的,如今开来果真如此!”
同时,蓝思齐表面上笑着说道:“我家总镇交代过在下:只要衍圣公在新军制上全力支持,那孔府和玉山镇的生意,我家总镇愿意再让出半成红利!”
衍圣公孔彦缙和单先生闻言都是大吃一惊,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蓝思齐,生怕自己听错了一般,又是问了一遍。
“半成!”
听到准确的回答之后,衍圣公孔彦缙神色肃穆的问道:“蓝部长,不知刘总兵此举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可是从这新军制中,看不到刘总兵可以获得什么好处啊!”
单先生也是疑惑的问道:“是啊!刘总兵为何要做这等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算是那些文官逼迫太甚,也可有许多办法可以化解啊!”
蓝思齐闻言豪气的说道:“我家总镇不为别的,只是想振兴大明军力而已,如能达成此议,则粉身碎骨亦无所畏惧!”
话音一落,衍圣公孔彦缙和单先生都是脸色一红,二人都是感叹不已。
景泰二年,十二月初。
就在朝中文官势力义愤填膺,声势浩大的“讨伐”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的时候,突然一部分文官开始撤回弹劾奏折,甚至一些礼部、户部的文官开始就节省朝廷军费的角度赞同刘君韬的新军制!
这一下,朝中顿时炸开了,文官势力顿时开始分裂成了两部分,开始相互弹劾。
紧接着,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大同镇总兵官薛桐等一众将官纷纷紧随其后,大举弹劾朝中文官势力,整个朝中文武官吏开始陷入了混战之中。
景泰帝眼见朝中文官势力也是开始分成了两部分,心中也是惊奇不已,而兵部尚书于谦也是对此惊异不定。
没过几天,一封衍圣公的奏折出现在朝野之中,顿时让满朝文武都哑口无言!
衍圣公在奏折中大力褒奖了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提出的新军制,认为此举不但可以振奋大明军力,而且还可以让各地侵占军屯的贪官污吏、不良士绅无所遁形,可以大大澄清朝廷的吏治。
衍圣公建议景泰帝先行在山东一地实行新军制,如新军制实行的效果显著,便可分数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轮流实行!
这份奏折如同一块巨石猛然间砸进了池水中,顿时将满朝文武砸得晕头转向。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极少对朝政发表言论的衍圣公,竟然公开发表了对新军制的看法,而且还是公开支持山东镇总兵官,而不是朝中文官,这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就连景泰帝都是大吃一惊!
随着衍圣公的这份奏折在朝中公开,原先声势浩大的文官势力顿时为之一滞,不少文官都是丧失了斗志,开始偃旗息鼓。
而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则是趁热打铁,直接将新军制的具体计划上报了兵部,兵部尚书于谦也是在朝议中将这份新军制的计划禀报了景泰帝。
朝中,景泰帝向众大臣询问意见,朝中的文官势力虽然依旧反对,但是反对的声音已经小了很多,只有极少数的“顽固分子”依然在坚持着。
景泰帝见状也知道新军制大势已定,话里话外便开始倾向于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
与此同时,山东各地的文官和士绅也是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少人都开始暗中将侵占的军屯土地卖出去,生怕新军制实行之后,自家会受到牵连。
但是此时新军制的风声已经彻底穿了出去,又有什么人会犯傻去购买这些军屯土地?
一时之间,山东各地也是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人都是在等待着新军制争议的最后结论!
此时,右都督石亨和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眼见朝中局势急转直下,也都是坐不住了,便纷纷召集身边的官吏一起上奏,纷纷附和赞同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开始对朝中文官势力“落井下石”。
………………………………
第三百九十六章 一锤定音
原本景泰帝面对朝中的纷乱局面就有些烦恼,不知道如何才能尽快平息下来,这段时间以来的争论已经让朝政拖延了下来,甚至一些重要的国事都无法顺利部署下去。
幸好在这个时候,衍圣公及时发声,让景泰帝长出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会同大同镇、山西镇、宣府镇、辽东镇、云南镇、广西镇、陕西镇、甘肃镇、广东镇、贵州镇等十名总兵官,以及各地参将、游击将军数十人联名上奏,一直奏请朝廷在山东推行新军制,成功之后在全国进行推行!
面对如此形势,朝中的文官全都傻了眼,各地的文官也是震惊不已。
这些文官原本以为经过了土木堡之败,朝中的武官实力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那也是朝中的武官实力而已,在各省的总兵、参将势力依然庞大,只是在朝中的权势被极大的削弱了而已!
此时这些地方上的总兵官联合到了一起,竟然也是声势浩大,让朝中的文官势力为之一震。
就连景泰帝都是不由皱起眉头,对这股武官的庞大势力感到有些头痛。
幸好这些各地的总兵官都是想要推行新军制,而这新军制对于朝廷控制地方、提升明军战力、节约朝廷军费有很大的好处,要不然景泰帝肯定是十分不满的。
一时间,朝中对于新军制和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的反对之声销声匿迹,就连弹劾的奏折都是不见了踪影,景泰帝一连四天都没见到一封弹劾的奏折,心中不由畅快不已。
三天之后,朝堂大议。
景泰帝再次将新军制的议题抛了出来,让景泰帝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朝中大臣大多数都是支持新军制的实施,而且其中很多大臣都是原本文官势力,此番迫于形势站到了刘君韬的一边。
就连一直默不作声的右都督石亨和监察御史徐有贞都是出言赞成,并且引经据典说了一达通新军制的好处,让景泰帝心中高兴不已。
另外,朝中那些依旧不赞成新军制的文官也都是一反常态,这一次并没有义愤填膺的跳出来反对,而是出奇一致的保持了沉默。
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颓势,这些固执的文官只能用自己的沉默来表示愤怒了。
眼见如此,兵部尚书于谦便站了出来,将兵部拟定的新军制草案呈报上来。
景泰帝看了一下,便当堂明发下去,让朝中大臣当堂议论一下。
其实于谦的这份草案并不是兵部“原创”的,而是根据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上报的方案改良而来。
在这份草案中,朝廷将逐步裁撤各布政使司、府、县的卫所兵马,但在边关以及要冲的地方,会将该地的卫所堡垒进行保留,在该处设立千总、守备统兵把守。
裁撤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