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刘君韬心中也是暗暗后怕,幸好于谦没有派玉山镇各营兵马出击夺回居庸关、紫荆关,否则就算是玉山镇各营将士战力出众,也是敌众我寡,此战也会元气大伤,甚至一个不好便会全军覆没!
此时,北京城周边剩下的十四万大军已经开始纷纷拔营,按照兵部尚书于谦的后续安排,各营兵马开始开进北京城,全面接管北京城的防务。
至于北京城周边的各处城池、乡镇,则是一同放弃了。
此时在于谦心中,保卫北京城才是最为重要的。
刘君韬也是调集兵马整顿拔营,两万八千大军从东直门进入了北京城,沿着前三门大街一直朝着演武场开去。
沿途大军经过街道两侧,不时能够看到有许多百姓爬着窗户观望着,不时对着大军将士指指点点。
刘君韬不知道那些百姓在说着什么,不过从众人的脸色来看,应该是在夸赞麾下将士的。
没过多久,刘君韬便率军抵达了城南的演武场,两万八千大军被兵部临时安排在这里驻扎。
此番,于谦将十四万大军全部拉进城内,除了登城守备的八万大军以外,还有包括刘君韬所部在内的六万大军待命,显然这些兵马是作为反击的生力军来使用的。
对此刘君韬心中也是颇为赞同,毕竟守军只有保持出城野战的反击能力,才能长久的坚守城池,否则一旦进入敌方直接攻击城墙的阶段,十有八九守城一方会因为士气低落而渐渐崩溃。
所以守城之要在于野战,这也是兵书上的金科玉律!
刘君韬安顿好各营将士之后,便准备前往兵部听调,同时也报了向兵部尚书于谦进言的想法。
毕竟刘君韬知道整个北京保卫战的经过,虽然不能详细的说给于谦听,但是择其要点劝谏一下于谦还是可以的。
没过多久,刘君韬便带了一队护卫策马来到了兵部,此时兵部衙门之外已经聚集了许多人马。
这些人马都是各路驰援大军将领的护卫,此时都在兵部衙门门外等候待命。
刘君韬也让随行的十名护卫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是走进了兵部衙门。
进入正堂之中,刘君韬便看见满屋子都是顶盔掼甲的将领,这些将领最低的都是千总、游击,像自己这样的参将都有好几个,甚至副将、总兵都有三五个之多,可见此番兵部也是下了血本了!
此时,于谦正在大堂里面和两名总兵官讨论着什么,不经意间看到了正在大堂里四处张望的刘君韬,便挥了挥手,大声说道:“可是兖州府参将刘君韬到了?”
话音未落,满堂将佐便齐刷刷的看向了刘君韬,弄得刘君韬还有些不好意思。
只见刘君韬抱拳行礼,说道:“末将刘君韬,见过兵宪!”
周围众将佐纷纷小声议论着,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参将会让兵部尚书这般看待。
于谦笑着招了招手,说道:“来!我正与两位总镇商议京城防御之策,你也过来听听!”
这下,周围的众将佐可是不淡定了,看向刘君韬的眼神之中,除了震惊之外,还多了一丝嫉妒。
能得到兵部尚书的赏识,这就说明这个刘君韬要飞黄腾达了!
但刘君韬熟知历史,知道接下来朝中将会无比的动荡,在这个时候被某一个上官重用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被迫站队”了!
不过,刘君韬还是快步走到了于谦身边,和于谦以及另外两名总兵官一一行礼之后,便听着于谦介绍了起来。
“我已经将驰援大军部署完毕,并且留足了预备兵马,刘参将麾下兵马亦在其中。”
这时,于谦还不失时宜的赞叹了一下刘君韬麾下的两万八千将士,称其为“刘家军”!
周围将佐又是一阵轰动。
不过,其中有不少将佐在这些时日也见到过刘君韬麾下兵马,知道于谦所说虽然有些过了,但也确实是事实,这样的兵马在二十万大军之中,的确是顶尖的存在!
接着,于谦将此时北京城的整体防务情况简单说了一下,而后便看向刘君韬,询问道:“刘参将,你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刘君韬回忆了一下历史上北京保卫战的大致经过,知道于谦的整体安排还是相当恰当的,所以也不准备做出什么改变历史的事情,自己只要率军顺其自然痛击鞑虏便好。
于是,刘君韬便准备说些不疼不痒的建议,而后便向于谦表一下决心。
突然,门外一名兵部侍郎惊慌失措的冲进了大堂,甚至没顾上向于谦行礼,便大声说道;“兵宪!员外郎罗通所部在居庸关前遭到十万瓦剌铁骑围攻,兵败身死!大同副总兵韩青率军三万与也先主力激战于紫荆关前,同样兵败身死!大同总兵郭登在半路上遭遇瓦剌兵马,被敌军截杀!”
紧接着,又是一名兵部侍郎冲了进来,大声叫道;“兵宪!瓦剌大军攻陷了白羊口关,瓦剌大汗脱脱不花所部和也先所部在白羊口关会师!现在,三十万瓦剌大军正向京师杀来!”
………………………………
第二百九十二章 初战告捷(一)
瓦剌太师也先和大汗脱脱不花会师之后,便开始准备进攻北京城。
数日之后,也先和脱脱不花率军冲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朝着北京城开去,沿途明军纷纷点燃烽火示警,一时间京畿之地狼烟遍地,形势急转直下。
面对危局,兵部尚书于谦立即从京城驻军之中抽调了十万大军,布阵于九门之外,剩下的四万兵马则是紧守城池。
同时,于谦还上奏景泰帝,请求兵马司、京兆尹、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出面,组织京城百姓协助守城,从百万百姓之中抽调青壮登城。
景泰帝当即准奏,兵马司、京兆尹、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纷纷派出人手挨家挨户清点人口,将全城百姓编为保甲,每甲十户,必须出壮丁三人登城守备!
短短几天之内,于谦便集结了壮丁三十万之众!
虽然这些壮丁没有经过什么操练,对上凶悍的瓦剌铁骑只有死路一条,就算是守城作战也是一样,估计十个、八个壮丁也不一定能够抵挡一个瓦剌铁骑。
不过,这三十万壮丁在城头搬运滚石檑木、投掷火罐、震天雷还是可以的,还可以举着盾牌掩护官军将士,或是将伤员送下城去,这样可以让官军将士最大程度腾出手来与鞑虏鏖战。
待到于谦将十万大军部署在九门之外以后,便将三十万壮丁匆匆编制了一番,配属到守城的四万大军之中,作为守城大军的辅兵使用。
一切都部署完毕之后,于谦命令兵部侍郎吴宁代理兵部事务,而自己则是亲自披甲执锐,在各部大军之中不断巡视,各部大军士气大振。
此番,于谦调集出城迎战的兵马有副总兵高礼、副总兵毛福寿等宿将,兖州府参将刘君韬也是率军出战,被于谦安排在章仪门外列阵扎营。
而于谦则是前往了副总兵高礼营中,驻守在德胜门外。
此时,刘君韬正在大营之中部署迎战之事,忽然帐外侍卫禀报道:“启禀将军,右都督石亨正在营外,请将军前往迎接!”
刘君韬闻言顿时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石亨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
来不及多想,刘君韬立即率领张骁军、陈子平、高冉、周宗胜、孙绪等各营指挥前往辕门外迎接石亨。
由于刘君韬对明史很是了解,所以对于石亨也很是关注,毕竟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以及后续一系列的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石亨的一些信息,也不断浮现在刘君韬的脑海中。
石亨此人长相奇异,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善骑射,尤其擅用大刀,早年间继承其父官职,任宽河卫指挥佥事,也算是一个颇有本事的官二代了。
早在正统元年,石亨便率部在黄牛坡击败瓦刺军,夺回许多马匹,首次征战获功,迁任都指挥佥事。
正统三年正月,三百多名瓦刺军骑兵在黄河边饮马,石亨率众追击到官山下,斩俘甚多。此后石亨擢升为都指挥同知,又充任左参将,辅佐武进伯朱冕守大同。
此后,石亨在大同西路边境修筑堡垒,囤积粮草,并在红城、延安、金山等地,多次击败南下入侵的瓦刺军,以功先后升迁都指挥使、都督佥事。
正统十四年,石亨与都督佥事马麟巡守塞外至箭豁山,二人合力率军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石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