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剌太师也先看着逃回来的数百部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手下将领说道:“哈哈!我原本还担心各部首领畏惧明军威势,或是不愿与明廷为敌,在开战之后会拖我的后退。现在好了,明廷的一个太监帮了我大忙,用一千多条人命,鼓舞了我三十万铁骑的士气!”
中军大帐内的众多瓦剌将领也是大笑不止,就好像众人已经率军攻略了大明城池、收获颇丰一般,笑得前仰后合,好不开心。
当天,瓦剌太师也先便派出了数十队快马,将瓦剌使团遭到明军屠杀的消息传遍瓦剌各个部落,特别是派了心腹给瓦剌大汗脱脱不花送去了消息。
一时之间,整个瓦剌都陷入了愤怒之中,原本还对南下攻明心中忐忑,或是对轻启战端心中不满的各部首领,此时已经被彻底激怒了,纷纷响应也先的号召,开始积极备战。
几天之内,原本还半备战、半放牧的三十万瓦剌铁骑便开始整军,并且在瓦剌太师也先的率领下,开始调兵遣将,在各处集结兵力,准备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与此同时,瓦剌使团被驱散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没过几天的时间便被玉山镇探查部得知,八天之内这个消息便从京城送到了玉山镇。
而刘君韬便是整个山东第一个得知这个消息的人!
“唉!”
一声长叹之后,刘君韬喃喃的说道:“一切都已经开始了!我估计没错的话,用不了多久,三十万瓦剌铁骑便要兵分四路大举进攻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看着书房墙壁上挂着的不太标准的大明舆图,说道:“只是不知道,今上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御驾亲征了!”
虽然刘君韬知道正统帝一定会御驾亲征,但是确切的日期却不清楚,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时,刘君韬面对的局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危急,虽然土木堡之变过后,明军会在于谦的指挥下击败数十万瓦剌大军,并且此番战乱也没有波及到山东,更不会波及到玉山镇。
但是对于刘君韬来说,土木堡之变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是自己真正走上大明权力中枢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要抓住,而且必须要率军打赢此战!
“就算来不及参与土木堡之战,也要在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崭露头角,否则今后便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立即召集军部、民部、商部、探查部司丞以上的所有人议事,由于不少人都要从别的州府赶回来,所以时间就只能定在十天之后了。
在此期间,刘君韬准备在等候众人赶回来的时候,再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已经被安顿在滑口镇的蓝思齐、赵凌、张玉清进行一番考核,如果这三个人真的像他们自己所说,是真正的人才,那刘君韬将会趁此时机组建赞画部,任命三人为赞画部的负责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刘君韬必须要在经过自己严格的考核之后,才能下最终的决断。
刘君韬十分清楚一个道理:成大事者可以一败再败,但却不能没有人才!
而对于人才,刘君韬更是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才会这么谨慎、严格。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举入寇
瓦剌太师也先对已经集结完毕的三十万铁骑整顿一番之后,便联合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
会上,也先喧宾夺主对着满帐的将领发号施令,将三十万瓦剌铁骑分成四路准备南下攻明。
虽然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对于也先的做派十分不满,一众脱脱不花的支持者也是有些恼怒,但是面对两千多人使团被击杀的耻辱,以及南下攻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包括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在内的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此时,也先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不断回荡在大帐之内,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和也先讨论南下作战的细节。
对于众人来说,击败大明才是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瓦剌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矛盾了!
按照也先做出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众人的争论和相互妥协,最终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被分成了四路,同时南下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在也先指定的计划之中:
瓦剌东路大军由脱脱不花率领汗部与兀良哈部的十万铁骑进攻辽东各地,负责牵制大明右翼的兵力;
瓦剌西路大军由也先的部将率领三万铁骑侧击甘州(甘肃张掖),作为疑兵使用;
而瓦剌大军的中路则是此番进攻的重点,同时又分为两路大军进攻:
一路由阿剌知院统率五万铁骑直攻宣府、围赤城,负责牵制大明在宣府镇各地的主力大军;
另一路则是由瓦剌太师也先亲率十二万铁骑进攻大同府,这一路也是此战的重中之重,也先准备在明军各方不能相互支援的情况下,攻破大同府,经由大同、井陉关或是雁门关一路东进,直逼大明京畿之地!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之后,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便开始调动起来,兵分四路在九边各地以北纵横驰骋,山西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等九边各地皆是一日三惊,一时之间大明北地烽烟四起,各地驻守将兵也是人心惶惶。
压在众人心头一年多的鞑虏大军终于开始行动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袭!
大明北疆的烽火从山西一路向东,直到辽东都是烽烟滚滚,北京城周边也是烽烟四起,京畿之地已经开始戒严,各地驻守的明军也纷纷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调动。
不过相比于大明官军高效的动员力,朝中大臣的行动速度就要慢上许多倍了!
面对三十万瓦剌铁骑的大举入寇,朝中文武大臣已经吵翻了天,正统帝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此时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三个派别:
首先是主和派,这一派都是文官,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这些文官主张朝廷严惩秉笔太监王振,尽力抵消瓦剌人的怒火。
“刀兵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为之,如今南方刚刚结束了一场平乱大战,国朝不应再动干戈,应尽力化解战事,这才是大明百姓之福!”
听了这些文官的叫嚣,不但秉笔太监王振当即在朝堂之上对着这些御史言官破口大骂,就连兵部侍郎于谦等正直干练的中正之臣也是眉头紧锁,对这些言论非常不满。
其次便是主战派之中激进派,这一派的官吏有文有武,但大多数竟然还是文官,而武将却是没有几个!
不过,这一派之中叫嚣得最为大声的,便是秉笔太监王振!
此时,王振指着那些御史言官大骂一阵,便大声说道:“我堂堂华夏,岂能惧怕那些鞑虏!此番瓦剌使团蒙骗陛下、骗取我大明赏赐,而且还在京畿之地的昌平州肆意妄为,杀瓦剌几个人算什么!”
说到这里,王振冷哼一声,继续说道:“我大明对那些鞑虏从来不曾妥协,以前不会,现在也照样不会!杀!此番国朝正应该集结虎贲大军大举北上,和瓦剌大军展开决战,继而重击鞑虏、横扫大漠,再现先皇之功绩、扬我皇明之威名!”
众文武官吏眼见王振竟然还将历代先皇抬了出来,都是气愤不已,纷纷扯开话题指责王振这个宦官干政,但是正统帝却不予理会,显然是对王振十分信赖。
而主战派之中的保守派的代表大臣便是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这些大臣无一例外都是朝中的实干之臣、中正之臣。
于谦等人认为此番瓦剌大军南下入侵分明是也先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瓦剌大军兵锋甚锐、气势如虹,大明九边各地的守军兵力分散、军心不稳,此时不应与瓦剌大军硬碰硬。
“鞑虏三十万铁骑四路进击来势汹汹、声势浩大,而各地守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国朝不应仓促出击,而是应该命令各地守军据城死守、扼守险要,将四路瓦剌铁骑的攻势遏制住,为国朝调集援军北上争取时间!”
于谦慷慨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正统帝听了也是沉默不语。
这时,王振冷笑着问道:“难道我大明的虎贲就只能躲在城墙之内防守,而任由鞑虏在各地横行无忌?于大人,这算是什么应对之策!”
于谦当即回道:“我大明将士应在阻击鞑虏的时候积蓄力量,待到军力聚集完毕之后,再发动反击,这才是用兵正道!”
“哼!”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