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下午,刘君韬离开了百户所,带着几名亲卫青壮策马赶往了东阿县。
此番,刘君韬赶到东阿县的时候直接到大街上采购了一番,然后便去千户衙门拜见了霍千户。
当晚,霍千户在东阿县新开的醉仙楼摆下宴席,将知县郑耀武请来过来,刘君韬作陪。
席间,霍千户笑着说道:“大人,这位就是我对您提起过的刘君韬,鱼山集的主事人。”
“哦?”
郑知县有些吃惊,上下打量了一番刘君韬,说道:“很年轻啊!真是少年英雄啊!”
刘君韬急忙起身拱手,说道:“大人谬赞了,草民岂敢!”
霍千户笑着说道:“大人,前几日我对您提起的事情,您看……”
正说着,刘君韬也是起身离席,将旁边的一个大礼盒提了过来。
打开之后,郑知县只见礼盒里面竟然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十分耀眼,心中便是一喜。
“哈哈!好说!都是自家人嘛。”
郑知县笑着说道:“君韬心系朝廷,为了替朝廷分忧,竟然自己花银子安置乡民,这等善事,我身为父母官,岂能不管!”
霍千户点头说道:“正是此理!”
郑知县沉吟了一下,说道:“玉山镇!好名字!这样吧,回去之后,我给君韬题一块牌匾,派人送过去。至于鱼鳞图册、赋役黄册,我也调集人手尽快更改过来。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尽快重新划定玉山镇的里甲!”
关于大明的里甲制度,刘君韬也是有些了解的,这可是大明政权的基石!
里甲制度是大明的基层政权形式,也是朝廷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国朝初年,洪武皇帝制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的规定,初步奠定了里甲制度的基础。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大明各地乡村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之中。
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由丁粮最多的十户担任里长,其余一百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这一百一十户之外,称为畸零户。
十名里长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一名里长率领十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第二次攒造黄册时,又规定组编里甲时应维护“都“这种原有的乡村区划的完整性。比如一都有六百户,将五百五十户编为五里,剩下的五十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
对于年老、残疾、十岁以下的孩童、寡妇以及外郡寄庄人户,则仍编为畸零户。这样,一百一十户之外的人户,便区分为须承担差役的“带管户“和不负担差役的“畸零户“两类,不过许多地方常常将两者混同为一体。里长之外,各里还设有里老人之职,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里甲制度设立之后,洪武皇帝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一些地方的里正基本上都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里甲的首要任务是为朝廷提供所需的徭役,编排时必须考虑各里之间人丁事产的均衡问题,因而对富室大户聚居的较大村镇的分割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朝廷又试图保持既存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因而强调“凡编排里长,务不出本都“,在推行粮长制的地区也以“都“为基础划分粮长管区。
对此,刘君韬可谓是理解深刻,大明里甲制度影响十分深远,就算在后世广东地区,还能见到里甲制度的残存形态:宗族。
此时,郑知县对于里甲制度十分重视,这可是关系到自己的考评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
所以,郑知县嘱咐道:“君韬,这里甲制度可是咱们国朝的基石,此番鱼山集升格,别的事情可以稍微拖延一下,唯独这里甲的划分,必须尽快呈报上来!绝不可以拖延不决!”
刘君韬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点头应承道:“大人放心,此事我亲自督办,半月之内,一定给大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如此,甚好!”
正事商议完毕,霍千户、郑知县便又推杯换盏起来。
期间众人还说到了朝廷抽兵北上之事,霍千户的脸上便涌起了一股愁容,郑知县和刘君韬都是规劝了几句。
霍千户也是重重一叹,只顾着喝酒,也就是没什么聊天的心情了。
期间,刘君韬得知霍千户后天一早就要率领本部人马出发,前往任城卫了,于是抱拳说道:“大人,此番北上务必珍重!”
霍千户闻言也是心中感慨,说道:“好!要是我能活着回来,咱们再一醉方休!”
………………………………
第一百二十章 重新规划
正统十年九月,玉山镇。
随着玉山镇里甲制度重新划分,刘君韬千方百计招募来的一万多户乡民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就像是刘君韬对郭永忠所说的那样:玉山镇从今天起,算是获得新生了!
此时,玉山镇已经正式成立,刘君韬便开始筹划一件准备很久的大事了。
重新规划、建设玉山镇!
对于这件事情,刘君韬早就想要动手实施了,只是苦于没有腾出手来,再有就是条件还不成熟。
之前的鱼山集人口不断增加,为了尽快安置大量来投的乡民、灶户等,刘君韬只能在鱼山集原有的基础上东拼西凑、见缝插针,将整个村子建得毫无章法,就好像是后世城中村那样杂乱。
就算是在刘君韬的主持下修建了寨墙,那也无法遮掩鱼山集规划失灵的事实,刘君韬对此也是深恶痛绝。
现在好了,玉山镇成立,护卫队扩编完成、全面换装在即,已经改名为玉山工坊的酒坊、琉璃坊也日进斗金,各项条件都已经成熟,刘君韬便召集所有郭永忠、张白圭、刘子安、唐宇来家中开会,迫不及待的宣布重新规划、修建玉山镇!
此时,已经正式接受东阿县任命,成为里正的郭永忠首先站出来反对,说道:“君韬,现在咱们玉山镇人多杂乱,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日后咱们慢慢治理一下便好了,重新规划玉山镇,这也太过耗费了,劳民伤财啊!”
旁边张白圭、刘子安则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毕竟重新规划玉山镇的事情,和民部、商部的关系更大一些,二人都是隶属于军部,所以受到的影响并不大,顶多就是给自己家换个房子而已,无所谓。
刘君韬笑着说道:“员外,此事可是慢不得的!必须快刀斩乱麻才行!而且,我提出重新规划玉山镇,也是有所考量的,咱们玉山镇想要再继续发展下去,甚至将来发展成东阿县那样的城池,没有一番规划是不行的!”
郭永忠闻言感到不可思议,鱼山集发展到今天,成为玉山镇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还能再怎么发展?郭永忠打死也不敢相信,玉山镇还能发展成一座县城?
看着郭永忠脸上写满的怀疑,刘君韬却是很有信心,说道:“员外,相信我!咱们玉山镇一定会再创辉煌的!”
这时,唐宇说话了:“练总的想法确实很不错,但是现在却有两个问题。”
刘君韬明白唐宇也是不赞成此事的,但是却不明说,而是将困难提出来,想要让自己知难而退!
于是,刘君韬笑着问道:“哪两个问题?”
“其一:就是钱粮的问题!现在咱们玉山镇虽然财力雄厚,但是想要重新规划、修建一万多户乡民聚居的村镇,所需要花费的钱粮何止十数万!咱们玉山镇这样的规模,其实已经和一些人口较少的县城相差无几了!如果此事付诸行动,那咱们玉山镇库存的钱粮将会为之一空!”
郭永忠闻言像是得到了肯定一般,也是不住的规劝着。
刘君韬点了点头,说道:“还有一个问题呢,是什么?”
“其二:玉山镇一旦开工建设,那镇上的一万多户乡民如何安排?咱们总不能将所有人都迁走吧?不提前安排好人数众多的乡民,此事最好还是不要轻动!”
其实唐宇所说的两个问题,刘君韬早已经预料到了,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在后世,刘君韬见过的棚改、拆迁那么多,见过的套路、方法也是数不胜数,套用在玉山镇完全可行。
此番,刘君韬就是准备在玉山镇来一次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