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样,应该是类似两档甲的样式,直接用两块大钢片打制成形,而后分前甲和后甲,用皮质绳索相连,可谓是精良啊!”
“至于其余的铁质面具、护臂、铁手套、铁网靴、铁网裙等配件,这些都好说,并没有什么难度,顶多是费些功夫罢了。”
“还有,君韬画的这个铁盔并不是官军常见的样式吧?”
“哈哈,张师傅好眼力,这是京营装备的八瓣帽儿铁尖盔。这种铁盔外沿较阔,比起凤翅盔等铁盔来,抵挡弓箭的效果更好。军士作战统一使用这种头盔,近战时,各队的刀盾手可以防护敌人的近射,也能很好的护住头部。”
张白圭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心中暗叹:“还是君韬见多识广啊,竟然还知道京营精锐装备的铁盔样式!”
而刘君韬听了张白圭的一番话,心中也是大喜,看来这段时间以来,张白圭是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研发铁甲上面了,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铠甲专家了!
于是,刘君韬便说道:“张师傅,既然现在护卫队的铁甲样式都定下来了,那兵仗局可有什么困难?”
张白圭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说道:“困难肯定是有的,现在主要的困难就是两点!”
“哪两点?”
“第一:就是钢制罩甲的打造问题,直接打造两大块钢片十分不易,不但需要工匠技艺精湛,而且还需要极大的精力,才能一次成型,否则就会出现废品。”
“第二:就是产量问题,现在我兵仗局虽然有将近两百名工匠,可是能够抽调出来打造铠甲的人手,只有三十多人!就算是每人每月打造三副铠甲,一个月下来也只能出产一百副铠甲,这还是棉甲、罩甲都算在其中了!”
刘君韬一听顿时有些泄气,现在不算即将整训的新征召青壮和俘虏,将近三千人马,就算鱼山集护卫队的两千七、八百人,想要全部披甲也要等上两年多的时间!
“可是,我有两年的时间吗?”
其实,就算是刘君韬愿意等上两年的时间,除非这两年内鱼山集护卫队不再扩编,否则兵仗局的产量永远也追不上护卫队扩充的速度!
“看来只有慢慢来了!”
此时,刘君韬心中开始考虑研制冲床了,如果将来兵仗局能够“用机械生产机械”,那各种兵备的产量将会极速增长。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说道:“张师傅,产量低没关系,慢慢生产就好,将来兵仗局的产量会上去的。至于人手的问题,只能继续在各地招募了。”
张白圭也是点了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说到这里,张白圭又想起什么,说道:“对了君韬,我觉兵仗局打造的铠甲数量不多,将来估计只能优先装备给各级将领了。还有你,我亲自给你打造一副铠甲出来!”
刘君韬也是点了点头,说道:“哈哈,好!此外,所有铠甲都要是红色的,看着威风!”
倒不是刘君韬不在意普通护卫队青壮的生命安全,而是在对战中,将领的生与死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优先保护。
此时刘君韬和张白圭商议定了铠甲的事情,刘君韬便将话题引到了碗口铳的研发上面。
其实对于火铳来说,刘君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将明末时期的鸟铳、迅雷铳、密鲁铳等“神器”画出来。
而且,此时大明的工艺水平其实和明末时期相差不多,甚至因为是治世的原因,某些方面还要先进一些。
但是,对于兵仗局这些从来没打造过火铳的工匠来说,直接让他们打造鸟铳、迅雷铳、密鲁铳等“神器”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这些工匠没有这样的经验和技术。
所以,刘君韬还是决定先从仿制碗口铳入手,先让兵仗局的工匠们练练手,积累一下经验再说。
刘君韬笑着说道:“张师傅,那杆碗口铳交给兵仗局已经有段时间了,怎么样?现在兵仗局研究透了吗?”
张白圭沉声说道:“我正要和你说这件事情,那碗口铳的仿制有进展了,但是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
第一百零一章 火铳大生产(一)
张白圭沉声说道:“我正要和你说这件事情,那碗口铳的仿制有进展了,但是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刘君韬问道:“什么问题?”
“铳管!”
张白圭说道:“我和手下的工匠已经将碗口铳研究了一番,发现铳管的打造是打造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可是,现在兵仗局对于如何打造铳管有了分歧,有一部分工匠主张用拼接法,而另一部分工匠则是主张用双层钢板直接卷合。”
“那张师傅的意思呢?”
张白圭苦笑着说道:“说实话,现在我也是没了主意。”
张白圭所说的这两种打造火铳铳管的方法,刘君韬是知道的,这两种技术在明代前期就已经出现,并趋于成熟。
到了明末时期,这两种技术还被收录在书中明确记载。
《天工开物》的记述就是如此:以几根熟铁条锻打出一根短管,再以两三根短管焊打为一根长管,便是拼接法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造长铳管,而且分段铳管冷却相对均匀,坚实程度有一定保证。但缺点也很明显,铳管的质量由分段的焊接决定,而这焊接手艺全靠经验,没个十年以上的积淀,可出不来合格产品,这是所谓的精工路线。
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上记载的就是双层钢板直接卷合法。这个方法的优点是铳管不必焊接,但缺点是造不了长枪管,而且整管锻造时的冷却不够均匀。造成管身前后质地有差别,冷却差异太大的话,也很容易炸膛。
刘君韬思考了一番,便说道:“既然大家有分歧,那我就做个决断好了!”
张白圭闻言顿时来了精神,问道:“如何决断?”
“明天一早,张师傅将负责打造火铳的工匠集中起来,我现场教学!”
“这样能行吗?”
“当然!”
刘君韬笑着说道:“只不过要先做些准备工作。这样,碗口铳既然兵仗局已经吃透了,那我就来一场火铳大生产好了!咱们不要打造什么碗口铳了,直接上神器!”
张白圭急忙问道:“神器?什么神器!”
话音刚落,刘君韬便拿出了自己早已经画好的鸟铳图样,而且还是燧发式!
张白圭仔细看了一下,惊呼道:“这种火铳的样式可是比碗口铳精良太多了!”
“当然!”
按照刘君韬读过的历史资料,明末时候打造一杆鸟铳,一名工匠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需要四十斤的生铁,最后只能炼出七八斤精铁,打造完的铳管,大约重六斤,其他的铁料都消耗掉了
而刘君韬画的这幅图样中,鸟铳的药池上方多了一个盖子,扣动扳机的时候,药池上面的盖子就自动打开,之后勾住火绳的铁夹子才会被压入药池内。松开扳机,铁夹子复位,药池盖板也回复原位,盖住药池。
如此一来,可以确保鸟铳风雨无阻皆可击发!
也正是这个小细节,让张白圭惊叹不已,同时也表示自己和手下的工匠需要一点时间来琢磨一番。
次日一早,刘君韬早早的赶到了兵仗局。
刚一进院,刘君韬便看到张白圭已经带着六十多名工匠等在锻造台前,准备等候刘君韬的现场教学了。
刘君韬见状也不多言,直接让张白圭从众工匠中挑出一组公认技艺最好,准备在刘君韬的指挥下试造鸟铳火铳。
这个被挑出来的铁匠姓王,别人都不记得他的名字,就记住他叫王一锤,因为捶打铁器的手艺出神入化,才有了这个绰号。
而另一名铁匠是王一锤的徒弟,二人不但技艺精湛,而且常年配合下来,也是十分的默契。
此时,王一锤带着徒弟,按照刘君韬的指点,先打造鸟铳的铳管,再制作铳身其他部件,最后再进行组装。
第一步就是打造铳管。
只见在刘君韬的指挥下,王一锤和徒弟用一根已经提前准备好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将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
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一步王一锤做的很熟练,一番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旁边的徒弟也是和他配合默契。
此时如果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