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05年,李家的拥护者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人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让帝位给太子李显,史称神龙革命。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封五千户。
中宗、睿宗时期的太平公主
唐中宗复辟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时,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了景龙之变,杀了武三思、武崇训,重俊事败被杀。景龙三年七月(709年),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遂诬告他们与重俊同谋,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中宗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太平公主与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难,但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敌对已明显白热化。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身份高贵,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派刘幽求与儿子薛崇简一起参与了李隆基起事诛杀韦后的唐隆之变,杀了韦后,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三子封王,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与李隆基发生权争。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此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资治通鉴》说:“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纪,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
上官婉儿被杀后,太平公主劝说睿宗下诏将她厚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且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4'。此后太平公主曾劝说唐睿宗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太平公主之死
先天之变
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内禅,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宣称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先杀了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上皇李旦出面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太平公主自杀后“籍其家,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
存在的争议与疑点
关于太平公主是否真正策划阴谋造反这一点,一直以来存在着疑问。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她骄横放。荡,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心计过人,与李隆基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没有谋反之心。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据上风的局势和她多次成功政变的经验,她若当真谋反,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太平公主的子女
史书载太平公主生下五子三女,与薛绍生下三子二女,其中幼女为遗腹子,封万泉县主,十一岁嫁豆卢光祚,景云元年(710年)薨,享年二十四岁。与武攸暨生下二个儿子二个女儿。太平公主死后,除女儿武灵觉已出家、次子薛崇简因是李隆基一党而仅遭流放以外,其余子女均被处死。
另外,崔瑶的妻子沛郡夫人武氏的墓志铭中,记她为武攸暨和太平公主的第二女,封永和县主。但从其年龄推断,她出生时,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姻仍然存在,因此她可能不是太平公主所生下的女儿。她有可能是武攸暨与其它妻妾所生的女儿,出于太平公主是继母或嫡母的身份而记于她的名下。但在目前没有其它史料佐证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墓碑记载的年龄或时间有误。
《大唐都景福寺主威和上塔铭》主人和上,俗名武灵觉,为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所生女,五十二岁在开元二十余年去世。其生年应不早于其姐万泉县主,则其生卒年应为(689—740)或(690—741)。
太平公主的女婿唐晙亦死于先天政变,未知其娶了太平公主哪个女儿。i1387
。。。
………………………………
第四十二章 徐家纨绔
徐番的宅邸也在布政坊,乃是当年太平公主的一座别苑。
说起这宅子来,徐番此前倒真与之有些渊源。却说三十几年前,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大小官吏尽出其门下,仰其鼻息。上了年纪的太平,又染上她母亲的喜好,于是满朝青年才俊争当入幕之宾。
布政坊的这处别苑就在皇城边上,位置优越,也就成了太平常去的所在,当然,自是夜夜歌舞升平。
那时节的徐番还是个二十刚出头的举子,长相自然也不差,兼之才学出众,很容易便入了太平的法眼。
只是那时的徐番满身的正气,非但没有应下太平的要求,还当众讽刺了太平一番,言其不用靠任何人,以后定然也能堂堂正正的进入这座院子。
结果自然闹的满城风雨。
也是在这宅子的门前,徐番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李隆基初逢,对这个才学出众又一身正气的徐番,李隆基很是欣赏。那时的李隆基处境艰难,身边也没什么能用的人,碰到一个徐番未尝不是抱着用完就扔的目的。
于是刻意结交之下,二人很快便熟络起来,而随着了解的加深,在李隆基的心中,徐番的地位也由原来的炮灰渐渐上升,直至功成身退之后,让李隆基越发的认同这个人,也渐渐培养出了超越君臣的情谊。
徐番拜相之后,李隆基特意将此处宅院赐给徐番除了为其完成当年的诺言之外,也是示意自己并没有忘记徐番曾经做过的一切,缅怀共同的那段岁月。
皇帝在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认同,对于一个臣子来说才是最大的恩宠。
为此,即使不喜奢华的徐番也坦然接受了这座明显豪奢异常的宅院。
此刻,这座宅院的大门前,停下了一辆马车,车上走下一人,乃是个看上去有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子,穿着一身蜀锦,样式倒显清雅,然满身的贵气却挥之不去。
正巧,青年男子刚下马车便瞧见一位只有十七八岁,尚未及冠的少年正悠然的向门外走来。
“君毅,做什么去?”青年男子叫住了那少年。
“大哥,你回来了啊!几个朋友邀着一块儿去西市乐呵乐呵,要不大哥一起去?”少年人向着青年男子走来略带些暧昧的说道。
青年男子听了有些意动,但想想后却摇头道:“父亲这些天脾气不太好,要是被逮住了,少不了一顿揍的!”
“哈哈,就是因为父亲这些天忙,所以咱们才要多出去走走啊!不然等父亲忙过这阵子,以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就不容易咯。”少年的身子骨看上去有些弱,大笑几声后脸上竟浮现了片片红晕,却依旧掩盖不了苍白的脸,仿佛白色的影壁上随意粘着的几朵红色剪纸,风一吹便会脱落。
望着兄弟那明显酒色过度的身子,青年男子微蹙眉头,劝道:“你都这幅模样了,还出去乱跑干嘛?”
少年满不在乎的摆摆手,说道:“行了行了,怎么说起话来跟老头子一个德行!我自己的事自己清楚,你就别瞎操心了!”
“对了,粮食拿回来了吗?”少年人岔开话题问道。
“唉,别提了!还是一斗米!”青年男子叹息道。
“什么?他们这店还想不想开了?这帮乡下佬真是不识抬举啊!要不是老头子罩着,他们早被人撕碎沉江了!”少年人一听立马大叫起来,一时间竟气的连玩乐也忘了,直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