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千年来谁著史-第4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他也说不准自己这么做能把‘太子’风波给压下去多久。

    横竖他就两个儿子,哪怕再小不点,只要没有新的子嗣诞生,这两个小家伙就注定为万人瞩目,很难不让人对圣心有所猜测。而猜测之下就会站队,一站队就难免互分阵营开始对立。

    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因为这般的后果只能让一批有才能者被破的从接下的‘大时代’中出局。就跟雍老四上位后,那些跟着老八摇旗呐喊的主儿,没几个得好下场的。

    照此推彼,赵瑗与赵琯中的胜者上位后,赵宋也要付出一大损失。这完全是没必要的不是么?

    ……

    新年到了,整个汴京城都被埋在了雪里。

    雪格外大,亏得秋粮已经入库,汴梁城周边一二百万人口,内中更有无可计数的不事生产者,粮食永远是当权者所挂心之事。如此的结果就是,赵构一边不住的往汴京运输粮食,另一边却禁不住生出要迁都的念头。

    这赵宋的漕运耗费之重,也真叫人胆颤心惊。

    当然了,这迁都事宜还要从长计议,可是这城内的粮食,保守估计够全城的军民官绅一年嚼用的。

    如今的小冰河时期,冬天气温寒冷,根本无法大规模的调拨米粮进京。

    朝廷能够确保的就是在漕运封冻之前,已经把足够多的粮米运到了京城内,不然一旦市面上短缺了粮食,可是能引起天大麻烦的。

    而且每到过年世界,四面八方都会有大批的流民向汴梁涌去。内里有一部分会被外围州县所拦截住,不许他们再往前一步。

    但总会有大把大把的‘漏网之鱼’继续游向汴梁。

    开封府年年都会在下属各县,乃至是汴京城外搭棚子收留难民,设粥铺统计人口。甚至就是东京城内外都有不少人要乞食为生。

    没办法。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京郊附近的土地兼并乃是全国最为严重的,几乎都被权贵给占完了。附近的小民百姓几乎没有人能有自己的田地。如果不去做佃户,那就只能去城内做工。偏宋人雇工昂贵,繁华的京城因为无数达官显贵和皇室宗亲的存在而拥有着无数个工作的机会,便是在城内做个小工零活,岁入也似要胜过耕种。以至于东京城明明缺粮,可城郊城外却有不少土地被荒废搁置。何其荒唐?

    但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普通民家的灾害抵抗能力十分薄弱。京城居,大不易。汴京的工钱是很高,但生活成本也一样高啊,不说家无隔夜粮,一年到头却也叫人攒不下几个钱。一遇到像暴雪这种恶劣天气,或是其他的原因使得人无法出工,那家里无米下锅,无柴取暖,挨饿受冻是很常见的。

    这种情况下,做奸犯科的人自然就多了。因为肯定有人不愿意被饿死。

    现在赵构让人搭棚子,施粥,一面是为了安抚百姓,一面也是想把主动权攥在手里。这京城附近还是尽可能的叫它安全些的好。

    外地流民在遭灾时想进京也是因为知道这里有粥吃,皇帝老爷比他们的父母官要好得多,至少肯给他们一口饭吃。

    而没到这个时候,那就是京城内的各大皇商们秀存在感的时候了。一个个慷慨解囊,唯恐自己弱别个一头去了。

    这当中除了被赵构直接掌控的商家外,真正的皇商,真的是很乐意刷存在感的。

    只要肯出血,那不仅能得到朝廷嘉许,树碑留名,甚至还能得到皇帝的赐福——真的是赐福,过年时候赐下一个‘福’字,可不就是赐福么。另外还能登上报纸,广而告之。对个人和商号的正面形象加持是极大的,毕竟‘仁义’俩字可比奸商好多了。

    而且捐款数额积累的够多了,就能直接“兑换”民爵,那真一点都不亏。

    赵构偶尔也会出宫私访一遭,亲眼看一下,心里才算安稳么。

    放在往年时候,这些难民里的丁壮,眨眼之间就会变成大宋朝的兵马。因为这么一来,难民们即使要闹腾,没有了大批的丁壮做骨干,他们也掀不起大的风浪来。

    京城内风平浪静,平平安安的就到了年节时候了。

    然后宫宴中闹腾出的一些个乱子,很快就传遍汴京城,成为了百多万军民们挂在嘴边的乐子。

    比如集英殿里,谁跟谁拼了酒,哪个人又御前失仪,或痛哭,或大喊大叫,还有斗殴打架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醉了。当然也少不了吟诗作赋画画的,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在他跟前露脸。

    而集英殿内的一幕,很快就被传到了外面,那些个大报自不会刊登,但别忘了汴梁城的小报。

    京城小报是一种由民间自由发行,属非法出版物,受朝廷严查严打,连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有,甚至连出版方也不固定的报纸。

    可它真的很有市场。

    因为底层百姓,包括很多吃喝不愁的中等阶层,都对上流社会的八卦充满了热爱。就像后世狗仔曝光的明星绯闻、豪门八卦一样,叫无数群中吃瓜吃的好不爽快。

    但相对应的,那些明星、豪门对狗仔有多么痛恨,现在赵宋的达官显贵就对小报有多么厌烦,可惜他们根本消灭不了。

    因为后者的幕后老板身份也不简单。

    小报没有广告赞助,赚钱手段就靠扩大销量,要想提高销量,爆料内容就得博人眼球。每一家发行方都有各自的秘密信息渠道,手底下有一大批狗仔队员,甚至还有专门找太监宫女打听宫内秘闻的,叫“内探”;有到朝中各部打探官员任免情况和官员隐私的,这叫“省探”;各衙门还散布着打探案件进展情况的“衙探”……

    往更深处里想,这东西甚至都是一些人暗中准备的‘匕首’。

    就像大观四年(1110年),东京小报就制造了一则惊天新闻。

    有小报假冒宋徽宗口吻发布了一篇痛斥蔡京卖国投敌罪状的诏书,一时间汴京纸贵,流传的特别广,风头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条震惊社会各界的假新闻。以至于徽宗亲自出面澄清。

    集英殿里的那些个‘新鲜事’,根本就瞒不过这些人的‘耳目’。

    也算是真正的娱乐大众了。


………………………………

第四百八十七章 落子

    这年代没啥春晚,宫廷里发生的乐子,就成了一场供百多万京师军民们看的大戏。虽然叫一些人颜面受损,但这也不是甚大不了的事儿。年年都有么。

    再加上元宵节后,赵构颁布了诏书,下诏建立宫学,收文武大臣功臣勋旧子嗣入学。

    一遭公布,立刻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皇帝这是啥意思?在耍人玩吗?

    邢家、潘家先前的那些个动作,哪个能逃过皇城司、锦衣卫的眼睛?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那么久时间,却一丁点口音都不透漏,这潜在的意义太吓人了。

    整个汴梁城都炸锅了,可是,邢家、潘家却如坠冰窟之中,伴随着几个为两家人站台而在年前甚是活跃的官员被再教育,两家人就更噤若寒蝉了。

    尤其是延福宫里的赵佶为这个新春喜上加喜——他有给赵构添了个弟弟/妹妹。

    借此消息大宴群臣,宣布自己年才五旬,还不老呢。

    更是跟寒流袭来一样叫朝野上下一片失声。

    是啊,太上皇且还老当益壮呢,当今陛下可不更是风华正茂?

    怕是很不耐有人提‘太子’两字吧。

    没人敢明着试探这个问题,可也正是因为大家的脑补,那才更加的精彩不是?

    可以说,随着赵构的这一举动,赵瑗和赵琯两个小家伙的热度瞬间降到了谷底。一些本来已经被人‘看到’,之前却并没上心的猜测成为了‘真像’!

    皇帝才二十来岁,连“春秋正盛”这四字都用不上。太子,的确说的过于遥远一些。

    不过赵构对外朝很泼冷水,可对内却抚慰有加。无论是皇后那里,还是潘氏那儿,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是大把大把的撒了去。目的就是让邢潘两人知道,赵构对孩子还是宠爱依旧的。

    毕竟这事儿也怪不得他们,放谁在哪个位置上都会动心。

    赵构这几年未有子嗣诞下,膝下只有这两个儿子,虽一嫡一庶,但二子的母妃在得宠上却颠倒了个,可以说是各具优势,棋逢对手。

    两个小家伙之前时候真的只离太子之位一步之遥。哪怕这只是太子,却必会牵扯到彼此的政治利益,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各自心中的太子上位,这也是必然的。

    赵构现在这般做,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