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千年来谁著史-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随洪承畴参赞军机的堵胤锡落脚处还是一片光明。

    整整一天一夜,他脑子里都在盘旋着“大局为重”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很简单,很好写。可对于堵胤锡来说,这四个字却是那么的沉重。

    他是‘根红苗正’的东林党人,师从同乡名士马世奇。马世奇的父亲马希尹,为与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并称为“东林八君子”的叶茂才的门生。

    既然是东林党人,那屁股坐在那边就可想而知了。在历经了豫北和南畿各州府士绅乡官们的惨剧后,堵胤锡可谓是愤怒到了极致。

    东林党的根基在江南,但普天之下尽有东林党,只是多少的问题。

    他连连上请洪承畴给予重压处置。洪承畴也的确并非全然无动于衷,对于许定国、高杰、刘良佐他们的行为还是有施压的。

    邯郸之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为了洪承畴约束军纪的一枚棋子。

    但堵胤锡却觉得如此还不够。要想为朝廷重新收揽人心,还要重惩许定国、高杰之流。

    他当然不会现在就要上书朝廷重惩许定国他们,战争还在进行中,他就是再恨许定国他们,必要的理智还是有的。

    堵胤锡的目的只是为邯郸士民求情。

    邯郸一干缙绅在洪承畴亲临城下时候就开门请降了。

    谁叫罗锦绣早就溜之大吉了。

    此后城内士民聚集起来抗拒许定国报复性的率军猛打,这完全是为了自保,是防止被气极发疯的许定国给屠城了。

    因为许尔安被罗锦绣一块带去了保定,一同前往保定的还有不少城内缙绅富户。

    不过赵湛留了下来,与一同留下的士绅,带领邯郸百姓死守住了城池。

    你可以赞叹邯郸人的韧劲,在那种情况下也还能守住城池。你也可以吐槽许定国军的无能,那般情况下竟然还无力拿下邯郸。

    于是,许定国继续北上,洪承畴亲临城下,赵湛他们就乖乖的自缚请降了。

    堵胤锡不愿意看到赵湛等人身死。

    法不责众,朝廷不可能一股脑的屠了整个邯郸,但赵湛等人却不见得有那么的好命运。可结果叫他万没想到,自己的上书竟然被周延儒给截留了。后者更是给他送来了四个大字——大局为重。

    紧咬着牙,堵胤锡都能听到自己牙齿的咯吱咯吱声。

    就在这时,长随进来道:“老爷,洪本兵有请。”

    洪本兵当然就是洪承畴了,九省总督,北伐主帅,大明朝最重要的柱石之一。在北伐之前已经被崇祯帝授予了兵部尚书衔,同时他也是堵胤锡的一大伯乐。

    堵胤锡虽然是文官,却有一颗将军心。崇祯帝南迁后,他见到天下兵乱,虽任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却仍旧训练士卒,钻研兵事。建立“君子营”,设科募士,亲自去招兵,测验其胆气和力量,招募300人,分成10营,取越王勾践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丁,而称为君子,以示尊重之意

    虽然不免有些可笑,但洪承畴听了甚嘉之,如是向崇祯帝举荐,此番堵胤锡能以兵备道额身份随军,可全赖洪承畴提携。

    堵胤锡立刻起身前往洪承畴行辕,就见洪承畴正面露忐忑的坐在那里,边上诸多幕僚,也都如临大敌一般惴惴不安。

    “仲缄。大事不妙,大事不妙。”却是洪承畴已经收到了前线的败讯。

    阿济格忽的带领两万余清军马甲兵赶到了燕京城,汇合了燕京城本来的兵马,一战,把无有准备的曹变蛟、高杰、许定国打的大败。

    明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日子过的太舒服了。而且人人捞了不少的好处,裤腰带更松的能装个老母猪,他们奔着燕京城去,那一是捞取大功,而是为了得财货,还有几人怀着驱除鞑虏光复神京的赤胆忠心呢?现在猛地一打硬仗,一个个又如何硬的起来?

    就算是当年领兵直冲黄台吉御营的曹变蛟都无可奈何。

    手下兵将豆腐渣,他又能如何?

    就算是有刘肇基及时的接应,明军也是一败再败。

    阿济格这次用兵就在一个‘猛’字。

    没什么好说的,战马平川,横竖是冰封大地,连江河都冻住了。除了城池,再没什么能够阻挡他们的铁骑的了。

    阿济格就靠着骑兵,一战破了曹变蛟后就一路追击下去。

    第二战明军还能有组织的抵抗,第三战明军就只有招架之力了,而第四战就全部望风而逃了。


………………………………

第二百八十七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报,明军已过卢沟桥。”

    “报,明军前锋曹变蛟部已达宛平。”

    ……

    一声声禀告传进了阿济格的耳中。

    阿济格就静静的听着,明军的动向,兵力,差不多都探查清楚了。

    曹变蛟部一万人左右的人马为先导,身后是高杰部和许定国两部,刘良佐还在良乡。

    明军的骑兵不多,前锋曹变蛟部都还不足千人,火炮也少有,火枪倒是有一些。步军阵型很是严整,一万人前中后左右卫层次分明,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小曹将军。

    他们在关外时候的老对手了。

    但阿济格却不怕。因为连同在京八旗,他手中足足有三万马甲兵,再算上京城里的绿旗兵,就是等明军全军到齐了,再摆开阵仗厮杀,他也不怕的。

    更别说现在‘敌明我暗’!

    这才是阿济格最大的优势。要不然,等明军摆开阵仗,他手中的马军就算占据着兵种上的天然优势,那也不见得就能轻松解决明军。

    缩成一团的步军是骑兵最头疼的敌人。就像当初的浑河血战。那些个白杆兵,可是连火枪都少有的。

    如果曹变蛟也能练出白杆兵一样的兵马,那抗拒力有多大,不打过一场,他还真拿不准。但他可以肯定的说,自己绝对没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了曹变蛟,然后继续攻击高杰和许定国军。

    当然了,他是绝不认为自己手下的三万八旗马兵会被六七万分散开的明军在野战中击败的,那是开玩笑。他的“忧虑”只是基于自己会付出多少的伤亡和花费多少的时间。

    当明军多路进军,而不是一二十万人集做一团来到燕京时,南蛮的败军早就定下了。

    从良乡出来,曹变蛟的进军速度很快,直到卢沟桥附近才骤然变缓。

    这不是他畏战畏敌,只是因为距离燕京城越来越近,距离敌人越来越近时,习惯性的谨慎罢了。

    卢沟桥是进出燕京的要道,其不远处的宛平城,虽然城池狭小,全城东西长不足二百丈,南北宽不足百丈,是个绝对的小城。但这却是燕京真正的城门。

    城居永定河东岸,正临卢沟桥,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且作为一个崇祯十一年才开建的卫城,宛平从形制结构上就与普通的城池大不相同,城内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并仅设东西两座城门,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曹变蛟清楚的知道清军在宛平驻有兵马,自然要谨慎。

    此刻,两军斥候之间的碰撞也激烈起来。

    明军想要探清前方的敌情,而清军的探马斥候则是拼命的抵抗。

    这些都是两军中的骁勇之辈,在卢沟河沿岸追逐来去,刀弓交错中挥洒着的鲜血,为这场大战奏响了序曲。

    坐镇中军的曹变蛟,听到前方不停传回来的探报,心里却是悲喜交加。

    悲伤的是夜不收的损伤太惨重了,这些夜不收可是他军中的精锐;而喜悦的却是,鞑子越发疯狂了。

    这肯定是绝望中的疯狂!

    满清这般拼死拼活的遮蔽他的视线,曹变蛟并不认为是鞑子已经有大军援到了,而是认为鞑子在拼命的拖延时间。

    只要夜不收不能探明敌情,自己肯定不敢迅速进军。

    当然,燕京城内也不是一个鞑子兵都没有,多尔衮既然没有逃走,那肯定也会顽抗一番。

    曹变蛟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阿济格的援军会那么快就抵到燕京。

    他接到的消息是,阿济格的大军还在大同呢,而宣大连降暴雪,大军怎么能行进?

    阿济格则不再等待了,吃饱睡好后他站起身就传达了出战的命令。

    “全军开拔,缓行,保持进攻阵型,一旦接敌,立即进攻。”

    燕京城外密集的马蹄声,成为天地中唯一的声音。

    这一次,阿济格的战术相当的简单,就是猛打猛杀。不论地形上的限制,这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