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千年来谁著史-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献策、李岩、顾君恩等尽皆是如此。

    李自成当然这道这是最稳妥的法子,现在还不能判断吴三桂是不是真的要‘借师助剿’。可他心中却隐隐有着一种危机,直接告诉他,郑芝龙没有说谎。

    “如是假的,一切自然无忧。可若是真的,额又当如何应对?”

    京城内的大顺军还剩下多少兵马,李自成心里很明白。去掉了唐通、白广恩和马科三总兵后,他手下的兵马也就只剩下七万,如京城后更是没有收纳几个明军,崇祯帝留下守城的兵马或是老弱,或是新近征召的军兵,在大军入城时候就或逃回家中,或直接投降后也被裁减了。

    七万人,怎么着也要留下一些人守城吧?那能杀去山海关的兵马,算上蓟州的刘体纯,也就六万人。

    而刘芳亮若能带兵来援,实则也叫李自成觉得杯水车薪。

    刘芳亮的十万大军说起来很多,实际也不少,没十万人也有七八万了,但内中有太多的新兵了。而且攻略中原和齐鲁两省,分出去了不少兵,现在驻守保定的刘芳亮手中怕是三万人都没有了。而内里真正能称得上精锐老兵的人,能有一万吗?

    再想到郑芝龙提及的吴三桂军和满清兵马,这粗略的一算,大顺军都1:2了,处在绝对的劣势中。

    便是算上唐白马三总兵,还有宣府的兵马,也依旧是劣势啊。

    何况还有战力上的差异。

    李自成整个人都抑郁了。自己是大顺天子啊,自己承天景命,顺天应人啊。怎么出了一个郑芝龙搅得他头疼之外,吴三桂也闹起幺蛾子来了?而且一闹腾就是大的。

    郑芝龙打仗挺厉害的,但他兵力有限,守有余而攻不足。吴三桂可就不一样了,他手里握着五万边军,背后又有鞑子做接应,十几万大军铺天盖地的打过来,李自成真有些顶不住啊。

    因为他兵少啊。

    “不止是磁侯,还有毫侯(李过)。”李自成想了想,觉得不保险,干脆把镇守晋西的一只虎也拉过来得了。“传令太原,让毫侯汇合姜瓖,迅速调集晋西兵马,汇集京师。”

    只不过这么一来时间上就拉长了。

    “陛下勿忧,那鞑子或许早有准备,但其军丁兵农合一,现下又是春耕时节,便是要筹集起来南下,也是要不断地时间。而没了满清的撑腰,就吴三桂那些人马,留守山海关自然是稳当,可想要出兵东来,就力有不及了。”李岩忙进言道。

    但李自成还是抑郁。宋献策忙递了个眼神给牛金星,这马上就要行登基大典了,牛丞相准备了一整套的礼仪,而这也是先前李自成稀罕的。因为出身太低了,所以对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就超感兴趣。

    但是宋献策与李岩走出紫禁城时,二人相对无言。

    吴三桂降了满清的可能,之前他们已经提及过了。但李自成显然没放在心上,他心里有自己的答案,而且说得还很想那么回事儿。但谁也想不到郑芝龙在关外的水陆军在这个节骨眼上竟然被牵制在了朝鲜,对满清全然无半点的牵制,这就太让他们始料未及了。

    不过幸运的是李自成已经在调兵了。郑芝龙早早使人传来情报,真帮了他们一个大忙了。

    更别说,此事双方只要有了默契后,大顺还能收到一笔粮秣,这也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啊。

    之前满京城的官儿们都逃之夭夭了,后来的事情表明,大顺还是拿到了不少财货的。而且拿的是顺理成章,拿的天经地义。比那群粗汉商议的什么“拷掠追赃”的影响是小多了。

    拷掠追赃,还把红线划到了六品官,李岩先前最担忧的就是大顺此举会招来整个士绅阶层的排斥。

    这般做得罪的是整个文官集团啊。

    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乎他们之前的预料。现在看,虽然跑了崇祯帝,跑了无数的达官显贵,跑了大笔大笔的财富,但对大顺朝言却未尝不是因祸得福。

    尤其是在大顺朝还要面对吴三桂和满清这对强敌的情况下。


………………………………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个个都戏精啊(求订阅)

    将范家在京畿地区几个存粮点的所在告知李自成后,郑芝龙的目光就暂时转向了‘内部’!

    即将赶到金陵的崇祯帝不说,朝鲜方面的消息也不提,只说是津门,就牵扯到了他极大的精力。

    郑芝龙可不想放弃津门卫的。

    这是一个极好的战略支撑点,一条卫河直通渤海,别说是普通的平地沙船,就是大块头的风帆战舰也能顺利的驶入进来。

    有水路畅通,那俨然就有了坚守此地的基础。

    再一个就是津门卫城的有利地理,其城池位于三岔口西南,西、北、东三面临水,南部和东南部也不是如后世那般一片沃野平原。这时候的津南和津东,那是一处水洼接着一处水洼,一片泥沼接着连着一片泥沼。

    因为地势低,不仅海潮泛滥时会倒卷倒冲,就是卫河一旦多水,也常常淹没两岸。

    从津门卫到渤海入海口足足有六七十里地,却并不见太多的良田,原因就在于此。

    郑芝龙引兵北上途中初见了津门卫的地理地势的时候是大吃一惊,根本没想到现如今的津门与后世的津门差距竟如此之大。

    这般的地理地势,当河水未曾封冻之前,防守御敌简直不要太有利。

    就算是冬季严寒袭来,只要城内屯住着一定数量的兵马,粮食、物质、军需尽数不缺,这里也能变成一个铁打的桥头堡。

    当时郑芝龙心里就生出了这一主意来——他要守住这里。

    早期他把钉子放在登莱,而根本就没想过津门,是因为这里离燕京太近,位置太敏感了。可现在呢,那就是天赐良机了。普天下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甭管满清什么时候入关,李自成能不能守住燕京城,那都是他的敌人不是?郑芝龙是要夺天下的。

    所以啊,他真很有必要在津门卫勾画一通,只要能在这里成功的钉下一根铁钉,那对燕京的牵制力就太大了。都有种天京城外的江南江北大营的感觉了。

    其威胁力,远不是登莱所能比及的。

    现在崇祯皇帝走了,这津门卫城中,他就是老大。那说什么就是什么。何况,依旧留守津门的巡抚冯元飏对郑芝龙的打算举双手支持,郑芝龙在燕京的东大门钉下一颗钉子,那足以牵制李自成的一条胳膊。

    作为大明的漕运中心,津门城内不缺粮食,现在人力也不缺了。不说津门城本来的百姓,就是这阵子随着崇祯帝逃入的大小官员勋贵们的男仆家丁,集结起来,就是一支劳动大军。

    郑芝龙就是这么做的。

    他计划彻底打掉那些个达官显贵们手中的武力,计划着围绕着津门卫城修筑大大小小好几个棱堡,就是津门卫城本身也要接受改造,以来夯实自身的防御力。

    而这可是一项很费劳力和时间的工程。

    说真的,郑芝龙都不觉得李自成与吴三桂、满清分出胜负前的这段时间,有够用的。

    所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连津门的百姓也齐齐动员起来,那津门储备的粮食做工钱,上工得粮食。进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郑芝龙的勾勒!

    以津门卫城为核心,向西涉及到三角淀,向东要照顾到卫河,向南必须控制南运河,向北则一定要攥紧了北运河。

    也就是说,郑芝龙要把燕京城的命脉大运河给彻底掐断了。

    如此的,鞑子就算进了燕京,甚至还能一路推到江南去,郑芝龙卡住了津门,南面的漕粮远不过来,也够他们难受的了。

    当然,李自成也一样。他要是能真牛气一把,打败了吴三桂和满清也说不定,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在顺军派来的眼线中,那过了杨村之后,整个津门卫就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了。

    郑芝龙似在使人堆建起一个个高土台子,就连津门卫城也不例外,那加固后的城墙示意图,看着就跟个土台子一样,上头竟然还要建起一排排的兵房。

    从来没有接受过西方军事理论的李自成等一班大顺朝人物,对之都满脸懵逼。而多少有些耳闻的陈演又三缄其口,以至于李自成连使人过来交涉一通都没。

    叫郑芝龙是舒舒服服的开启了‘大建设’。

    来不及从大员调运石灰水泥了,郑芝龙用的法子就是荷兰人修筑热兰遮城堡时的旧法子,还适当的减少了糖水,以糯米、蚵壳灰、河砂捣和黏之。壕沟围绕四周,斜坡土堤为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