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构叹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找个好丞相怎么就这么难”
潘贵妃愣了一下,问道:“汪伯彦又做什么了”
赵构撇了撇嘴,很是恨铁不成钢:“真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又告了一个大臣说他不放妾出门。”
潘贵妃已经了解了宋朝绝大多数妾室都是服役制的,就像打工妹一样,人家其实是自由的,合同到期你不放人家走那是犯法的。她有些同情地看着赵构,道:“要不,把李公找回来”
赵构摇头,他实在吃不消李纲这么个人,他可抓不住这人的缰绳,别到时又弄得朝廷乱糟糟的。可是现在汪伯彦已经弄得怨声载道了啊,再放任下去自己也怕要被连累了。
潘贵妃也没办法,貌似在现代就有“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说法。这个说法且不论其对与否,有人能提出来就说明表面看上去的确有这么个现象,南宋的名相的确是少。潘贵妃望天,貌似赵构这个皇帝当得真的很悲催,人家历代开朝,都有名相辅助没有名相,哪里打来的江山哦,赵构没有就算了,还有这么多奸相围在身边,说不得过几年秦桧回来,更加会舞得风生水起,莫非赵家的祖坟没埋好
赵构发完牢骚便舒服多了,把布老虎还给了赵宝宝,赵宝宝不老实地动了起来,潘贵妃把他放到床上让他自己玩。
“官家是准备收拾汪伯彦了”赵构点了点头,又有些头痛:“科举也出不来才子,那些卷子,唉”
南宋初建,战乱过后,朝廷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是以今年开科考试。但是战争对文化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各种典籍散失,士人有死于战火的、有逃避战争隐居的,总之文化水平下降了一大截儿。而且金军南下,中华大地一片涂炭,学校自然不能顺利上课,所以可以见得这次科举的成绩是有多么的惨不忍睹,跟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时差不了多少。这次科举的条件和录取标准降得很低,那就是白给的官,你会作诗就作诗,能写赋就写赋,能弄出一篇国家政治形势的策论来那更好了。
潘贵妃安慰道:“没事,咱挑点有灵气的,慢慢来。”潘贵妃心想,这些官就算正经科举出来也做不得好官,还得经过专业培训才行,不过怕这个想法吓着赵构,忍着没说。
………………………………
第二十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更新时间:20121110
转眼间到了八月,乱哄哄的开封终于平静下来了,经过半个多月的熬夜整理,黄潜善跟宗泽还有几个部下在横敲侧击、深入探访之下,终于给赵构选出了一批比较可靠的义军兵丁。这些首领们其实黄潜善是真的也不敢用的,但他也不敢就此打发出去,那不还得反了。
在这批人里,黄潜善比较看重的是杨再兴此人在历史上是岳飞的得力战将,非常勇猛,不过岳飞除了他还有很多猛将的,所以在这里就把他抢过来啦,此人还是比较有报国意识的,经过宗泽跟岳飞的洗脑,居然痛哭流涕了一番,所以黄潜善很是满意。不过这个杨再兴原先是在流寇曹成手下的,曹成对他有识人再造之恩,可是黄潜善不喜欢匪气甚重的曹成,所以很是为难。要是不提拔曹成,别人会怎么看呢杨再兴会愿意吗
黄潜善一连几天眉头紧锁,很是烦恼,决定请教请教宗泽。
宗泽听了黄潜善的心事,有些奇怪地看了黄潜善一眼,道:“这些事请自然由官家定夺。”
黄潜善听了恨不得拍自己一巴掌,自己好像又进了死胡同,官家当初虽说便宜行事,但是这样的选择领兵大将大事还是由官家决定比较好,一不小心又揽了权啊看来自己真是太不谨慎了。
几天后赵构的旨意快马传来,任命杨再兴为皇家中路军兵马都监,补承信郎,直接听命于皇帝,领兵10万屯守应天府;任命黄潜善为南京应天府留守,责令皇家中军军属即刻收整,九月初开往建康府今南京。又分别任命曹成、曹亮兄弟为皇家右路军兵马都监和副都监,补秉节郎,领兵八万屯守濠州。杨进、丁进人皇家左路军兵马都监和副都监,领兵8万屯守汝州。最后任命张用为皇家三军副元帅,可在皇帝的许可下代他上场指挥作战。其实在赵构阴暗的心里,是不愿意给张用这个头衔的,无奈人家名气大,声望足,不能不给面子,所以只能妥协,但是赵构还是耍了个诡计,让黄潜善带这几员猛将到扬州给他瞧瞧,亲自赐予战袍、刀枪。嘿嘿,其实这一瞧,他是不打算放张用回去了的。赵构又下旨让黄潜善挑10万精壮士兵前往洛阳,拨给翟家兄弟统帅,守住皇陵和洛阳。
其他剩下的兵丁全都打散编进宗泽的部队,留给他守卫汴京。差不多百万的大军其实剩下不到五十万,在扣除掉随军家属,那就更加不多了,虽然如今军队真的算是宗泽的了,但是他也不敢叫着这么点人马北伐了。赵构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有了心情玩乐,每天跟张氏在寝宫厮混,乐不思蜀。
不过在此之前赵构把汪伯彦贬成了明州刺史,没有再任命丞相,大宋相位空在那里,引得一群人就像盯着肉骨头馋的流口水的狗狗,使劲的摇着尾巴,努力讨好赵构,所以南宋朝廷一切运行妥当,没出现什么纰漏。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李清月坐在外院的石凳上,一边用小榔头敲着核桃,一边哼着怪里怪气的现代歌谣。这些核桃是一户农户送来的。至于农户为啥送核桃来,得说到办学校这件事。
李清月在府里闲了一周,觉得无聊,便建议李彦仙建个学校,把军属的孩子都弄来读书。虽然北宋是个出了很多读书人,文化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穷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文化知识的,更何况到了如今的战争年代,很多读书人也许都死于战火中了,所以李彦仙觉得这是件好事,应该办好,便应允了。
刚开始的老师没有别人,就两个:她自己跟刘老倌;学生也不多,府里刘老倌的小儿子,陈春生的小侄儿陈云,还有几个小孩。大家其实挺鄙视的,这日子过了今天说不定就没明天了呢,读什么书呀还不如耍上几棍,练练力气比较实在。
不过后来被李府雇的两个仆妇回家宣传,慢慢传到全城,城里的有钱人家急得找上了门,你办学校怎么不叫上俺呢知识就是力量啊这乱糟糟的年头教书先生本来不好找,还以为这下一代就给断了呢,正急得上火,你这当知州的悄悄开个学校,也不通知别人一声,实在太过分了
李彦仙在衙门被堵住,闹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自己没敲锣打鼓通知全城那是坚决不对的,还得帮他们办个府学。李彦仙挺为难的,去哪给他们弄读书人啊他也就敢祸害祸害这些武夫的孩子,毕竟人家长目不识丁,不能上来告他误人子弟啊要知道,刘老倌其实也没多大水平嘛,人要有那本事就去考科举了,还做什么参军啊
李彦仙作为一个负责人的父母官,决心为人民负责。他听从了李清月的建议,全城张榜招聘老师,还让进城来赶集的农民也带着榜单回去宣传。经过广大人民的努力,终于从这些幸存人口中弄出几个秀才,连忙办起了府学。周围村县里有见识的人瞧着很是羡慕,想问问能不能把自家孩子也送进来,李彦仙本着服务群众的心理,一应允许了,反正学生人数也不多,富贵人家能有几户而农村里大些的孩子都要留在家里干活,不可能送来。所以至今府学也就四五百人。
鉴于有些人吧学校当成幼儿园,把四、五岁的孩子都送了来,李清月便把这些年龄的小孩转移到自己家,跟刘老倌一起照顾,没好意思祸害府学的筒子们。李清月的老爹是个清官,所以家里也没有能力长期供养这七十多个小孩,便让除了军营户籍的小孩都送些米粮木柴来,跟现代的幼儿园一样,不过不用交天价的入园费,李清月以及李府的一干仆众算是免费劳力。
有些农户觉得真心占了便宜,有些不好意思,便送来了山果子、山葡萄这些特产,有时还会捉条鱼来,反正各种各样,这些核桃是一家种着满山核桃的农户送过来的,说是去年剩下来的,李家人也不占便宜,李清月拿来每天敲点核桃给小孩吃,给他们补补脑子。
一直在旁边守着的李夕馋得直流口水,含着手指含含糊糊道:“四、姐,快、快点我、我要吃”李夕挺喜欢跟那么多姐姐弟弟玩,所以张氏便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