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世蓉华-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此时还轮不到完颜亶感慨,因为完颜宗辅一死,他就变得被动许多,很多的计划,也难以执行了。而且似乎知道了完颜亶的无措,另一方最近集中力量进行反扑,双方由原本的分庭抗礼渐渐变成宗磐派系隐隐压过完颜亶一派。

    形势对于完颜亶来说,不容乐观。

    终于在九月下旬,完颜亶被迫松口,允许秦桧等人进入金国协商和谈事宜,并且进入五国城探望宋徽宗等人。

    宋徽宗和韦太后等人通过旧臣隐隐约约打听得来的消息,都大松了一口气,夫妻两都认为,他们归国有望了。因着宋徽宗以前对赵构母子并不亲近,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冷落,所以宋徽宗心里非常担心。成长在帝皇家里的的皇子公主们都知道,天家里边是绝少亲情的,别说了那能够为了绝顶权力互相残杀的皇子,就是父与子、母与子都往往是利用与利用的关系,喜欢你、用得着你的时候把你捧到天上去,不喜欢了、用不着了就丢到一边,连个好眼色都不吝给你。

    宋徽宗并不愚蠢,相反,他是个聪明人,只不过,他的一生除了后半期,都过得太过顺遂,他从前只用想着如何挥霍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来没有担心过别的问题。然而,靖康之难后,他一朝从高高的云端重重地摔入了泥土里,现在,他以前从来不看重过得宫女之子赵构坐上了大宋的皇位,并且把国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而此刻,他还派人来跟金国和谈,想要把自己与他的母亲接回去。

    宋徽宗从来不怀疑赵构与韦氏的母子情,他自己也是有母亲的,自然明白赵构是真心实意想要把韦氏接回去的,然而对他自己,恐怕就不是那么情愿了。

    撇开自己之前对赵构的冷待不说,就算是这会儿还由赵桓这个自己一向看重的嫡长子做皇帝,也未必会想真的把自己迎回过去。

    拥有皇权的赵氏皇族,他们之间的亲情是非常微妙复杂的。

    然而,宋徽宗不想再呆在这个没山没水、没花没鸟,连唱曲儿的美人儿都没有的蛮荒北地了,他已经被残酷、艰难、屈辱的生活磨得没有了斗志,若不是上次完颜挞赖派来探望他的南宋旧臣暗地里劝说他有南归的希望,他早就失了那点念想,撒手归去了。

    根据潘贵妃的旨意发出的南宋朝廷对金国的国书态度史无前例的强硬,从国书的内容上看,宋人为了迎回他和韦太后,并不惧怕战争,而且,听消息说,他们已经陈兵边界,就等着金国给个信儿到底是谈还是不谈。

    宋徽宗按捺着性子把自己的病养好了,完颜挞赖还把韦氏送过来跟他一起住,宋徽宗想着赵构,破天荒地对韦氏讨好起来,就跟当初追东京行首李师师一样殷勤。

    韦氏一个宫女出身能够在丝毫不受宋徽宗宠爱而把儿子平安生下来并且养大了还养出息了的女人,自然也是不简单的,对于宋徽宗的心里,她门儿清得很。然而,她并不认为宋徽宗一点都不重要,至少,营救宋徽宗是激起北伐宋兵士气的一个非常重要、比韦太后有分量的多的,所以,为了能够顺利回归南宋,韦氏没有跟宋徽宗唱反调,在得只秦桧等人已经进入金国疆域并且准备开启和谈时,宋徽宗和韦氏两人开始暗暗地商量密谋着,怎样才能让金国皇帝答应放归他们。

    金国纷纷扰扰的一切距离黄河边上的济南府,显得有些遥远。

    这日,李清月陪着赵开和赵夫人甘氏一起到农学监的试验田视察。

    秋高气爽,徐徐的秋风夹带着丰收的谷子的芬芳,迷得人愉悦非常。

    “今年好收成啊”赵开背着手慢悠悠地走在前边,感叹道。今年年景好,他在济南府上任的第一年便开了个好头,真是不让人高兴都不行。

    李清月扶着甘氏笑眯眯地走在后边,指着不远处白花花的一片片田地对甘氏道:“婶子,前边就是棉花田了,听我二哥说,今年的棉花种得也好,跟这儿的地气也很适应,明年就能试着推广种开来了。”李清月跟甘氏相处了好几个月,两人也相熟了,性子也对味儿,处得极好,甘氏索性让李清月喊她婶子,李清月自然是应了。

    赵家虽然算不上多富裕,但是棉花这等稀罕物还是见识过的,也听说过李清月跟赵开打算着的,在大宋境内推广着种棉花,改善百姓生活的事,也非常上心。此时听了李清月的话,高兴地不住点头:“那可真是大好事啊。若这棉花儿种开了,那棉絮、棉被什么的价儿也不用这么贵了。普通人家一年到头也就勉强吃个饱,那冬天啊,都是熬着过的。”

    棉花没有普及开来的古代,冬天御寒的衣服除了皮毛,那就是羽绒了,但是普通人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鸡鸭鹅什么的养来是下了蛋卖钱的,哪里舍得宰了吃顺便收集那羽毛,再说皮毛什么的也是不便宜的。所以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户人家,冬天是很难过的,就是城里的一般人家,过冬的衣裳也没有几件。

    李清月抿嘴笑道:“婶子,这棉花可不单单能做被芯。这棉花织成的布料、棉纱都是极软和、贴身的,比丝绸便宜,又比麻布穿着舒服,不膈应人。人啊,应该不停地往前看往前走,可不能只想着有得穿就好,若是能够,就要努力地想着穿更好的。对吧,婶子”

    甘氏略一思索,明白过来,点了点李清月的脑门儿笑道:“你这丫头,想这么多弯弯道道。我看那,棉花是个好物事,是应该让大家都用上这好物事。”

    李清月嘻嘻一笑,前边走着的赵开却抚着胡子道:“四娘说的在理,在理啊”

    李清月曾经多次和赵开商讨如何发展京东东路的经济乃至于整个大宋的经济计划,赵开虽然算是站得高忘得远,却也有保守退步的地方,那就是他跟陈旉一样,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以农为本,对于今上推行的重视工匠技艺的国策,赵开并不赞同,并且颇有微词。尽管同意大宋支持工商业的基本国策,赵开却很不满意潘贵妃拔高匠人们的地位。

    李清月得知赵开的想法后,曾经跟赵开提过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仅仅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且永远不想着进步与变通,那与毁灭也仅有一步之遥。

    赵开反复琢磨着这句话,又想起李清月平常跟开玩笑似的问他的一些问题。诸如:“最初是谁织出了第一块麻布”“是谁养了第一只桑蚕,织出了第一块丝绸”“是谁发明了汉字”“是谁做出了今天造福万世的纸张”等等等等,有些问题细究起来很钻牛角尖儿,但是细细一琢磨,赵开就明白了李清月话里的意思,那就是现如今的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有的,是有人从无到有的创造,或者是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挨个儿试验才发现的,因为有了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会有今日的大宋,今日的生活。并不是说今日很好的生活就没有了进一步提升、变化的空间,那些不断改造、创新工艺、技术的工匠们就如同发明、发现从未被人发掘过的宝藏的先行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并不是求稳,就能保住一个国家,应该不断地前行,发展,才能保证大宋,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

第八十六章 棉花推广(二)

    更新时间:20130508

    李清月一行人正走在棉花田边细细观看着那一朵朵雪白的棉絮,另一面陈旉和李晨等几人则笑意融融地带着几个学生从田地里走出来,见了赵开等人怔愣了一下,忙互相见礼。

    陈旉虽然不爱与赵开这个典型的官场中人打交道,但是面子功夫还是愿意做的,两人便拱着手互相寒暄了几句。

    “陈老,今年收成不错吧”赵开摸着胡子,笑呵呵道。

    陈旉也眯着眼睛,颇有些自得地答道:“是很不错,年景好啊。你瞧瞧这田庄里的麦田、稻田还有这棉田,长势都是顶顶地好啊。”

    陈旉是真的十分关注这个关乎国家根本的民生问题,在李清月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激发下,陈旉开始带领那些有经验的老农们研究如何让使得农作物增产,因个人想法不一,农学监原先请来粗通文墨又懂农务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说陈旉和另外两个人比较倾向于研究肥力对产量的影响,而李晨带头的几个人则认为应该改良品种。

    更让李清月惊喜的是,穆氏竟然对草药种植颇有一番独特的见解,被李清月了解之后,在她的鼓励下已经开始频繁实验并且试着把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