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验田也要有人照顾,不过却也不用专门雇人,大批的流民和退伍军人都是很好的劳动力来源,当然,李清月也不会让他们当廉价的劳动力,都是有月薪的工人待遇。
不管怎么说,农学监就在磕磕绊绊中建立起来了,尽管里边只有陈旉这位大专家和李晨以及十几个从周围乡村寻得的堪称是务农好手的老人,但是总归是有了个开始,就如同正在茁壮成长的小花苗,终有一天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小米椒在陈旉到来之前已经播种下去,陈旉对这种经济作物不是很感兴趣,倒是对棉花种植上了心。李晨跟陈旉交谈几次后,对这个满腹知识的老人生起了浓浓的敬仰之情,常常去请教讨论,再加上穆氏也是对种植草药非常感兴趣的,一来二去,这三人竟是处得非常和谐融洽,看得李清月都有些吃了味。
不同于陈旉,穆氏对小米椒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开始研究小米椒的药用价值,这让李清月脑袋闪过了一丝灵光,不管怎么说,药材种植也是种植的一种,也是应该纳入农学范畴的嘛。
李清月在家捣鼓了一阵子,想着将来要在农学监加开的几个专业,农学监的处境也一日日地好转。
农学监的声望随着老百姓们的口口相传,逐渐传到了偏远的乡村里,有些心思活络的人家打听到入学免费,而且每月还有补贴后,都动了心思,更有些人知道农学监还有教识字、算术的文化课后,欣喜非常。
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心里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过这种苦难的生活的,要是能够学些本事,走到上层社会,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家里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又有几家呢府学名额有限,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上的。
农学监看着名字还是跟农活有关,可是识了字,懂了算术,退一万步讲,也可以找个账房先生做,那也是来钱、又体面的行当啊。
所以农学监的名气渐渐传开以后,报名的人日渐多了起来。
李清月看着报名表一张一张叠起来,心里明白,农学监的学生宿舍还没建好,能够收下的学生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看情况这些学生全都出身贫苦人家,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几乎为零,不可能开设入学考试,于是李清月与陈旉、李晨等人细细商量,决定把入学年龄限制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年纪太小了不好照顾,年纪太大想学也学不进去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倒是正好。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李清月又在校规上加了一条:如有例外,也可酌情允许入学。
原来有一个二十岁的农家青年,小时候在村里的学堂随着先生读过几年书,他天资算不上聪明,但是重在肯吃苦,愿意学习,所以很得先生喜欢,但是不幸的是后来金兵南侵,家园被毁,这个青年的父母家人虽然侥幸活了下来,村里却也差不多毁了,原来的先生更是死于战火。
这个叫李林的农家青年的读书梦早早地破碎了,他是个性格坚毅肯吃苦的,与他大哥护着家人艰难地走过了金人盘剥统治的时期,好不容易等到京东东路光复,家里也攒下了一些钱,给老大娶了媳妇,接下里便是张罗青年的婚事,若是没有李清月他们,青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读书的念头。
可是听到农学监对招收对农学有兴趣的学生后,青年起了心思,他知道自己并不聪明,所以重来没有想过要重拾起书本,走仕途之路,但是他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所以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林没有思虑多久,便决心要收拾包袱入学学习本领。
李林的父母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连青年的大哥也非常支持青年,一家人满怀希望地送青年来到济南府,谁知道得知了年龄限制这一消息,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这家人便试着跟报名的小管事求求情。但是农学监各个部门还未完善,很多工作都是李清月带来的商铺的人暂时代理着,小管事也只能摊摊手说没有办法,他根本没有资格觐见上边的主子李四娘,哪里有求情的资格。而且那家人根本没有钱贿赂他,想让他为他眼中的这种小事帮忙往上边递话,怎么可能呢
不过这个小伙子没有轻易放弃,他觉得自己可以以诚意打动山长,破例收他入学,一家人也不富裕,租了一间非常狭小破烂的屋子住下,便在济南府里四处打听消息。无奈陈旉是个深居简出的人,整个济南府根本没有几个人能接触到他。所以这家人奔波了好一阵子,留给小伙子娶媳妇的钱都快用完了,事情却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就在这家人失望地打算收拾包袱灰溜溜地回家去的时候,李母拿了剩下的一点钱去集市买些好吃地想安慰安慰大伙,却不想遇上了小偷,把全部盘缠偷了个精光,李母在集市里急得哭了出来,小枣出去采买,正巧碰着。
小枣也是穷苦人家出来的,虽然在李家一直过着算得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从未忘记当年的贫苦生活,见到李母这样着急,心底起了恻隐之心,便上前拉了她一把,好心安慰了一番,还拿了自己的私己要送给她。
李母却不是那种愿意占一个年轻姑娘的便宜的人,但是自家又的确急需一笔钱,便拉了小枣到家里,一定要写下欠条,将来要还给小枣。小枣拧不过这个老人家,去了他们临时租住的小破屋,听了一家人的遭遇,小枣眼观李林是个意志坚韧的人,觉得实在有些可惜,回去后跟李清月特意说了,还好一番唏嘘。
陈旉,史书无传,只知道他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看来这是一位道教的信徒。因为要躲避金兵,只能在长江南北奔波,在住地”种药治圃”。因此,有机缘接触农夫与农业,为他撰著农书创造了条件。农书成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这时陈旉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这部陈旉农书的篇幅不大,共有12万余字,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总论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中卷牛说,讲述耕畜的饲养管理,下卷蚕桑,讨论有关种桑养蚕的技术。
陈旉在后序中表明他写农书的用意是要使民由常道,有常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他认定要做到这点,就得使人民务农重谷,不为异端纷更其心,永远甘受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
第八十四章 宗辅之死
更新时间:20130505
李清月听了小枣的话,倒是有心想要成全这个有志气的青年李林,怎么说也算得上是本家,不过她却不是个毫无原则的心软之人,让小枣跟那家人传话,跟他们见上一面,好好考较一番。
李清月在酒楼请那户人家吃了一顿饭,又细细问了李林今后的打算,得知其真的有在农学方面下苦功夫的决心,以及说起地里活来也是头头是道,这才点了头,破例手下了他。
这件事倒是让李清月心情好了许久,越多像李林这样的有志青年,代表着这个国家与民族有着越大的希望,岂能不令李清月感到开心呢
因为有足够的生源,李清月得偿所愿地开设了她想要开设的各种专业。报名成功的学生入学后,第一年是上文化课包括了识字和算术,然后是轮着上粮种种植、草药种植、茶叶种植、果树种植这四门课。这四门课的教材还没有编好,所以李清月设定的课程是让之前请来的经验非常丰富的分别种植水稻、小麦、草药、茶叶、果树多年的老农带着学生们躬身耕种,亲身体验。
而另一方面,陈旉主持着教材编写的工作,这样细分深入的农书陈旉之前从未见过,一开始真有些无从下手。听李清月大略说了说还要写什么良种培育、植物病理、虫害、作物栽培等等内容,这些新鲜的说法就如同在陈旉眼前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听着李清月鼓励众位编写教材的专家们说的亩产六百公斤不是梦,更让人振奋非常。
陈旉觉得自己此时浑身是劲儿,非常有编写大宋乃至中华民族第一部专门的农学教材的信心和把握。
农学监的工作一切顺利,李清月好不容易把给潘贵妃的工作汇报写完,甩了甩手,扬声喊道:“小枣,帮我把这封信送到驿站那儿”
喊了好几声,也不见小枣应答,心中正觉得奇怪,红霞便急急忙忙跑了进来。
红霞讨好道:“四娘子,呵呵,我刚才没听见,我这就帮您送去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