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人带有其中国式的阶级软弱性。像如今为数众多的粮草商、钞客、交引铺商、盐商、茶商等,他们都依附于官府。他们有时与官吏勾结大发国难财,成为巨富;有时又被官方变换立法而坑害,倾家荡产。他们的荣辱兴衰同封建国家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潘贵妃并不打算长期地执行这一制度,在她认为,除了武器、矿产资源以外,一切都不需要国家垄断,都要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才对。
轻叹了一口气,潘贵妃由衷地希望自己能活到实现这一理想的那一天。
赵构听了潘贵妃的提议,沉思良久点头道:“蓉蓉说得不错,那你是打算把贩卖之事交回李家”
潘贵妃点头笑道:“毕竟这是他们的配方,送个人情又何妨。对了,除了他们,还有大名府李家,等以后还能举行集会拍卖经营权。”
………………………………
第二十九章 军队改革
更新时间:20130304
李彦仙一行人回到陕州后,迫不及待大刀阔斧地在永兴军进行军队改革。
李彦仙当初拿出来的折子已经被众多大臣仔细修改完善,此时要进行的改革方案比之前的更为合理以及温和。
除了加上更多程度不一的刑罚的军法之外,对于军队的训练要严格按照规定内容来执行,在操练过程中李彦仙已经把队列训练推广下去。不要小看这一细节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离不开严格的单个军人队列动作、队列队形、分列式和阅兵式训练,这些训练内容能使得士兵更为自觉地用条令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其令行禁止、勇敢顽强的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
李彦仙的部下们本来素质就挺高,再加上其清明的执政下,鲜少人会对他感到不满,所以李彦仙推行的一系列新的赏罚制度进展工作还算顺利,起码没人聚众闹事。
因为参军制度还不是时候推出,所以第一次军改时并没有此项内容。最为影响士兵和军官的生活的应该就是战场缴获的一切需要归公以及计算军功的新办法。
因为跟金人打仗能挣到的只有马匹,除此之外除了金兵曾经在宋境洗劫过,否则不可能从这些匪徒身上搜刮到什么财产,所以在目前这种零星发生的没有什么油水的小战斗中,李彦仙的部下们还没什么特别的不满显现出来。
李彦仙如今的军队已经由当初的几千人扩展到五万多人,而且是除去一切随军家属的净人数,也算是能在大宋朝廷上占有一定的分量。
为了充分发挥出这五万多人的战斗力,李彦仙从五万人中通过自愿报名还有保人举荐然后面试、武试跳出最为机灵、身手最好又极其擅长骑射功夫的士兵出来,组建了一只精骑兵团,由吕恪负责;又分了五千擅长射箭的弓手交给宋炎,让他出任弓兵军使;又分别给了了两万兵力给邵云、邵隆两人,是为大宋人数最多的兵种步兵。
其中吕恪五千人的精骑部队条件最为恶劣,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要穿着的盔甲都好办,但是大宋极其缺乏的马匹却真的很不好办。
从西夏偷渡走私过来的马匹根本比不上大金国的膘肥马壮,而能从战场上俘获的马匹真的是少之又少,零零散散都凑西凑也才凑够了四千多匹马。
吴玠听闻李彦仙准备要做的大事后挺感兴趣的,还很大方的表示有什么需要的自己一定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是一听到李彦仙想要马匹后,忙脚下一抹油便溜走了。这年头军马可是你有钱都买不着的宝贝啊,是个有头脑的将军都希望自己的部队战斗力越来越高,岂能这么大方把能有效提高机动力的宝马送上
所以,吕恪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词,难办啊。
吕恪左思右想没办法,只好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一小队兵马前往大宋失地、如今的金国辖境内偷袭,目标就是他们神骏的马儿。经过他们不懈努力,前前后后的收获还真是不菲,不过离大金国的还是差远了。
金国骑兵部队是人手三匹马,一路上轮流替换着骑,从来不怕会透支坐骑的体力,能充分保证战马的战斗力。而吕恪他们的部队,连人手一匹都没做到,所以未来的路还长久着呢。
黄氏在接到李彦仙派人送来的李二叔夫妇俩人的回信后,便迅速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张氏和李二叔果真是对有见识的夫妇,一致认为李夕留在京城读书再好不过,他们都是俗人,心底是很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的,这李夕要是考中了进士,可是真的给老李家给争光了呢。张氏还琢磨着等黄氏就跟她商量商量让自己去汴京照顾姐弟三个,顺便照看李夕读书呢,毕竟总这么麻烦黄氏的哥哥也不是这么回事。
李夕看着黄氏收拾东西,还没意识到自己就要被狠心的爹娘留在京城了,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使得李夕颇有些精神紧张振奋。
李清月帮着黄氏把衣服叠进藤条编织的小箱中此物是李清月特地请了藤编制品的高手做的,而且很快在陕州地区流行开来,起其推广的速度快得让李清月都没回过神来,错过这一商机使得李清月沮丧了好一段时间。因为大部分行礼以及特产都被李彦仙他们带走了,黄氏要拿的东西倒也不多。
李夕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晃着脚丫子,咯吱咯吱地笑得非常高兴:“四姐姐,小夕明天就能回家咯回家咯。咯咯咯,五哥一定羡慕死我了。”
黄氏和李清月一愣,他们貌似好像都不约而同地忘记了一件事情
李清月清咳一声,蹲到李夕面前道:“小夕,留在京城陪我和三哥好不好这里不好玩吗”
李夕有些疑惑道:“这里很好玩啊,有好多小夕没见过的东西。可是这里又不是小夕的家。”
黄氏一把把李夕抱了过来,直接说开了:“六郎啊,你爹爹妈妈说了,让你留在这里读书,有东生黄二郎的字陪你一起呢。还有你三哥、四姐都在这里。”
李夕揉了揉眼睛,不怎么乐意:“大伯娘,小夕想回家了。不想留在这里。”尽管这个城市有很多新鲜好玩的玩意儿,可是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的狗窝,当然想回家咯。
黄氏揉了揉他的小脑袋道:“六郎,你还想不想做个小男子汉了咱小夕是个大孩子了,你不是说过要读很多很多书,将来做个为民请命、造福百姓的好官吗”李夕在幼学所呆过,那里有很多穷苦家庭的孩子,早早的接触到这些使得李夕感触良多,并在得知张小宝家的事情后很严肃地跟张氏说了他的理想。
李夕是个聪敏的乖孩子,听了黄氏的话有些犹豫,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要回到家里的温暖窝还是留下来读书。
李清月捏了李夕的小脸蛋一把,跟黄氏提议道:“妈妈,不如让婶婶过来照顾李夕吧。”想了想,好像要拆散夫妻俩实在有些不地道,又道,“二叔想来也可以来呢。”
黄氏是知道李二叔的个性的,笑道:“你二叔怕是叫他来也不会来呢。”李二叔是个一切以兄长为先的人,如今李彦仙正在进行如此重要的改革事宜,他会抛下兄长的事情跑来汴京才怪。再加上他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铁血教育的父亲,肯定不乐意看到李夕这么黏糊人。
李清月耸耸肩,有些同情地看着李夕,真是可怜的娃啊,看来太聪明也不好,越有潜力被寄予的希望也越多啊,李清月头一次庆幸自己没投胎成一个男人。
………………………………
第三十章 望远镜
更新时间:20130304
八月的风吹拂过大片长势喜人的田野,麦浪滚滚,秋高气爽,碧空澄清,显得似乎比别的时候更要高大深远。
离黄氏“抛下”三小孩由黄伯颜派的人送回陕州已有将近三个月,李夕已经适应在黄府的生活,而对于学习生活更可以游鱼得水这个词来形容。
李夕尽管很想做个有担当的男子汉,但在黄氏临上马车的前一刻还是忍不住心里的酸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弄得黄氏也好一阵心疼,但是丈夫、儿子的新妇都回家了,自己这个正经婆婆留在这一不是这么回事,也只能含着泪抱了几下李夕,狠下心上了马车。
陈氏颇为喜欢李夕,便一直抱着他,直到这小子哭累了打着嗝睡着了,那亲热劲弄得黄二郎看了都有些眼红。
而黄伯颜原本是想着送黄氏回陕州的,但是因为忙着开通自己前往高丽的商路以及帮着李清月、李泽他们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