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9师团:1898年组建,辖第6旅团(第7、35联队)、第18旅团(第19、36联队)及山炮兵第9联队等,40年改三联队制辖第7、19、35联队山炮兵第9联队等。师团长吉住良輔。
第10师团:1898年组建,辖第8旅团(第39、40联队)、第33旅团(第10、63联队)及野炮兵第10联队等,40年8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10、39、63联队及野炮兵第10联队等。师团长矶谷廉介。
第11师团:1898年组建,辖第10旅团(第12、22联队)、第22旅团(第43、44联队)及山炮兵第11联队等,39年10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12、43、44联队及山炮兵第11联队等。师团长山室宗武。
第12师团:1898年组建,辖第12旅团(第14、24联队)、第24旅团(第46、48联队)及野炮兵第24联队等,40年7月改三联队制辖第24、46、48联队野炮兵第24联队。师团长山田乙三。
第13师团:1937年8月在日本本土以第2师团留守人员重组,辖第26旅团(第58、116联队)、第103旅团(第65、104联队)及山炮兵第19联队等,42年12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65、104、116联队及山炮兵第19联队等。师团长荻洲立兵。
第14师团:1905年组建,辖第27旅团(第2、59联队)、第28旅团(第15、50联队)及野炮兵第20联队等,40年改为三联队制辖第2、15、59联队及野炮兵第20联队等。师团长土肥原賢二。
第15师团:1938年4月在日本本土以第3师团留守人员重组,辖第51、60、67联队及野炮兵第21联队等。师团长岩松义雄。
第16师团:1905年组建,辖第19旅团(第9、20联队)、第30旅团(第33、38联队)及野炮兵第22联队等,41年4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9、20、33联队及野炮兵第22联队等。师团长中岛今朝吾。
第17师团:1938年4月在日本本土以第11师团留守人员重组,辖第53、54、81联队及野炮兵第23联队等。师团长广野太吉。
第18师团:1937年9月在日本本土以第12师团留守人员重组,辖第23旅团(第55、56联队)、第35旅团(第114、124联队)及野炮兵第12联队等,41年11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55、56、114联队及山炮兵第18联队等。师团长牛岛真雄。
第19师团,1915年组建,辖第37旅团(第73、74联队)、第38旅团(第75、76联队)及山炮兵第25联队等,42年9月改三联队制辖第73、75、76联队山炮兵第25联队。师团长尾高龟藏。
第20师团:1915年组建,辖第39旅团(第77、78联队)、第40旅团(第79、80联队)及野炮兵第26联队等,42年9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78、79、80联队及野炮兵第26联队等。师团长川岸文三郎。
第21师团:1938年4月组建,辖第62、82、83联队及野炮兵第51联队等。师团长鷲津狻健
第22师团:1938年4月组建,辖第84、85、86联队及野炮兵第52联队等。师团长土桥一次。
第23师团:1938年4月组建,辖第64、71、72联队及野炮兵第17联队等。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
第26师团: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干组建第26师团,辖独立第11、12、13联队及独立野炮兵第11联队等。师团长**淳。
第27师团:1938年6月以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为基干组建,辖中国驻屯第1、2、3联队及山炮兵第27联队等。师团长本间雅晴。
第101师团:1937年9月以第1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辖第101旅团(第101、149联队)、第102旅团(第103、157联队)及野炮兵第101联队等。师团长伊东政喜。
第104师团:1938年6月以第4师团留守人员组建,辖第107旅团(第108、170联队)、第132旅团(第137、161联队)及野炮兵第104联队等,41年1月改三联队制辖第108、137、161联队及野炮兵第104联队等。师团长三宅俊雄。
第106师团:1938年5月以第6师团留守人员组建,辖第111旅团(第113、147联队)、第136旅团(第123、145联队)及野炮兵第106联队等。师团长松浦淳六郎。
第108师团:1937年8月以第8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辖第25旅团(第117、132联队)、第104旅团(第52、105联队)及野炮兵第108联队等。师团长下元熊弥。
第109师团:1937年8月以第9师团留守人员组建,辖第31旅团(第69、107联队)、第118旅团(第119、136联队)及野炮兵第109联队等。师团长山山冈重厚。
第110师团:1938年6月以第10师团留守人员组建,辖第108旅团(第139、140联队)、第133旅团(第110、163联队)及野炮兵第110联队等,42年4月改为三联队制辖第139、110、163联队及野炮兵第110联队等。师团长桑木崇明。
第114师团:1937年10月以第14师团留守人员编组,辖第127旅团(第66、102联队)、第128旅团(第115、150联队)及野炮兵第114联队等。师团长末松茂治。
第116师团:1938年5月以第16师团留守人员组建,辖第119旅团(第109、120联队)、第130旅团(第133、138联队)及野炮兵第122联队等,42年11月改三联队制辖第109、120、133联队及野炮兵第122联队等。师团长清水喜重。
………………………………
第九十一章 平型
9月25日黎明的曙光就要亮起,可我乘坐的侦察机却在弹道荧光中摇晃,不断有爆炸在近处响起,空军特选的精英飞行员作出一连串机动以躲避高射炮火的攻击,导致后座的我大吐特吐。不错!正是该死的国军37高射炮在射击,多半还是本人兵工厂里的新产品,“我靠!”不过这些新兵的技术不怎么样(也许是飞行员技术高明),侦察机在不断翻滚后终于带着不少破洞歪歪扭扭迫降在太原机场上。我毫无形象的被人从飞机里抬出来,见来接机的军政大员都尴尬的很,我不由得笑了:“诸位放本人工厂里生产的炮弹来欢迎我是不是准备让我自己掏腰包啊?”大家笑过之后,我装着大度放过了那些混蛋高射炮兵(气人啊!),被一路簇拥着到达晋祠附近的第二战区指挥部。
简单寒暄过后,立即进入正题,显然阎锡山还记得我上次来太原就被山西话搞的七昏八素,所以由和我籍贯相近的陈长捷用南方腔的官话负责介绍:“本战区当面敌军由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直接指挥,暂分三个集团,北集团由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辖第1、第2师团及由关东军警备部队刚编组成的第26师团,还有部分骑兵单位;东北集团由板垣征四郎指挥,辖第5师团及一个番号可能为第104师团的预备役师团;东集团由川岸文三郎指挥,辖第20师团及一个还未投入战场的预备役师团,番号不明;敌预备队为原华北驻屯军扩编的第27师团。三个集团都配属有重炮、战车队等单位,空中支援为德川好敏指挥的临时航空兵团主力;前一阶段北路敌军和第5师团的损失,敌已全部补齐。”
“我战区主力部署在东北方向,介于敌北集团和东北集团之间,包括9、14、15、17、19、33、34、35、61、骑1军等部,及18集团军大部;部分兵力部署在东面牵制敌东集团,主要是从一战区转来的杨虎城等部,包括3、38、98军等及18集团军一部;战区预备队是还在晋西南的川军41、45军等部和太原附近的预备军。”
见陈长捷越说越含糊,我心知肚明,但为了解态势也只能直问了:“平型关前线怎么样了?”
“介山,子安不是外人,直说吧!”阎老西插言。
有阎锡山说话,陈长捷也放开了,指着地图一处处给我讲解,“南口、天镇连续失败,使我军已丧失察南大捷后取得的优越态势,主力部队不断不战而退,被敌步步压迫,士气迅速下降;大同会战计划因天镇等地迅速失守而放弃后,战区把33、17军及73师等部部署在平型关正面,19、34军部署在侧翼,又从南北两面调15军和35军赶去增援;可不想高培五和孙萃崖吵翻了,日军炮击团城口后发起进攻,很快就击破17军,高培五没通知我们就我们跑到15军那边去了,结果我们这边郭载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防御反击,反而遭敌夹击,主力被围,一部分才跑回来;阎长官见杨星如和孙萃崖都无法指挥客军,只好让傅宜生指挥35、61军反击,试图解围并夺回阵地,现在还在战斗中。”
(陈长捷字介山、高桂滋字培五、孙楚字萃崖、郭宗汾字载阳、杨爱源字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