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既然是中央的意思,我可以发展水雷部队。”陈绍宽终于同意了。“请里面说话。”
转入内厅,陈绍宽看看身边人,转而对我笑了:“子安贤弟,神交已久,感谢你对海军的帮助,我们去采购潜艇时德国海军可是告诉我们现役军舰一律不出售的。”
“没什么,我在德国时已经和德国海军方面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用一项潜艇改进技术打动他们,再用一项潜艇新技术理念和他们交换;只要他们先把要出售给我们的潜艇在名义上退役就可以了。”
“什么新技术?”
“一种可以改变潜艇作战方式的新式潜艇设计理念及初步设想。”
陈绍宽欣喜若狂:“好啊,只要有了这6艘潜艇,中国海军就有了对日本海军的一击之力了!”
陈季良也高兴的说:“这件事若办成,小兄弟居功至伟啊!”
我连声说不敢,心中却暗暗叹道:真是可惜了21/23型潜艇设计新概念,若我们自己能大规模制造的话,小日本就在岛上等死吧!
(在下所曰非实战中44-45年的21/23型潜艇,只是横截面8字型艇身、下部全般安装电池组,半自动装填鱼雷的子项目的设计构思。)
回到委员长官邸,我面见蒋介石:“委员长,我已和陈部长谈妥,在给海军每年增加一百万元军费的基础上,海军除完成已定舰艇计划外,五年之内不在申请新舰购买。”
“好好好,小阿弟功劳不小啊!”
“全靠委员长运筹帷幄,陈部长识大体。”
“但陈部长说,中国海军力量本就弱小,还分散成几家,中央海军一家,三舰队一家,四舰队一家,电雷学校一家,连军政部也要算一家。平时还不怎么,战时恐有纠葛更难以发挥。”
(注:抗战结束前蒋的嫡系指中央陆军、中央空军,而中央海军虽有中央之名,但实际大部分军官都是福建人,属于闽系;要到抗战结束后桂永清上台后排除海军福建帮,中央海军也真正成为中央嫡系。)
“这个。。。战事作战权可以交给他们。”
“委员长英明。还有海军向德国定购的潜艇德国方面已经同意了,海军请委员长按计划拨付余款。”
“我记得德国方面不是拒绝现货供应了吗?”
“经过在下的游说,德国方面同意让出即将造好的两艘三型潜艇,再退役四艘去年刚服役的二型潜艇,满足我们的订货。”
“哈哈哈,小阿弟真有本事啊!没问题,我会拨款的。”
………………………………
第四章 兵工
晚餐后,三姐拉我聊家常:“小弟,你都近三十了吧?也该结婚了,有中意的没有?”
“正在争取。”我不由得想起那位大眼睛猛女了。
“争取?哪位小姐这么幸运啊?”
“留学时一朋友的妹妹。”
“在美国?什么时候回国见见?”
“已经回国,现在应该在江西搞勘探,过些时日去象山见面。”
“勘探?”
“我同学是搞矿业勘探和冶炼的。”
“那好,别忘记带回来给三姐看看。”
“如果她同意的话。”
三姐笑了,想一想续问:“你姐夫的意思是想任命你为兵工署副署长,不知意下如何?”
“三姐应该知道,我就要去象山开厂了,至少要等半年后才能空闲下来;而且我恐怕根本不是当官的材料。”
“没关系,你姐夫的意思不过是让你帮着参谋参谋,不用去坐班的。”
“那样的话当然没问题。”
次日,早餐过后。
“小阿弟,看来你对兵器挺在行的吗,我把兵工署副署长的位置给小弟,不知小弟愿意接受吗?”
“嗯,这不好吧,在下现在年纪太轻了,并且还有兵工厂要管。”
“年纪轻没什么大不了的,张学良张副司令也很年轻啊!兵工厂你还是可以管啊。”
三姐也说:“兵工一摊子事越来越大了,俞署长忙不过来,小阿弟去正好发挥所长。”
“那在下就先去看看,勉力一试吧!”
我当天就到兵工署去见俞大维俞署长,我望着这位蒋介石的老朋友,中国近代整体兵工业的创建者,我两世的校友,我恭恭敬敬向他问好:“俞学长好,子安来麻烦了。。。”
没等我说完,俞大维就微笑着说:“贤弟来啦,不用客气,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客气什么?贤弟年轻有为,兵工署还要多仰仗贤弟了!”
“俞署长过奖了,委员长厚爱而已。”
没几句场面话后俞大维就拉长了脸进入正题,叹息着向我诉苦道:“唉!自从东北被日本占领丢了沈阳兵工厂后,全国兵工生产可是大幅度下降,虽然新巩厂整合后有所补偿,但比当年还是差的远,若不是贤弟上的两个项目,我简直无法可想了!这是去年的生产和今年的计划,不知贤弟有没有什么对策啊?”
民国二十三年中央直属各兵工厂生产总表:步骑枪60174支、轻重机关枪598挺、82迫击炮199门、子弹67072215发、迫击炮弹154500枚、山野炮弹72861枚。
民国二十四年中央直属各兵工厂生产计划:步骑枪60000支、轻重机关枪600挺、82迫击炮200门、120迫击炮60门、子弹7500万发、迫击炮弹15万发、山野炮弹7万5千发。
(史实,引自“五年来各兵工厂所造主要械弹统计表”七七四835,除120迫虚构)
“从各厂引进设备看,明年(1936年)中央直属各厂枪支生产就可接近10万支、机枪1千挺、迫击炮5百门、重迫2百门,两用炮300门、子弹1亿发、各种炮弹50万发。应该说增长还是明显的。”
(史实,除120迫击炮和37两用炮及炮弹虚构)
“可百里兄说2-3年内就会发生全面战争,凭这些生产即使加上进口,除步枪外,2-3年内连二期20个师调整计划都分配不过来啊”俞大维苦笑着说。
“嗯,我算算,20个师,光机枪就要8000挺?现在一个师大致有多少?”
国军武器编制:
旧制:每个步兵连配3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配4-6挺重机枪、2门81或82迫击炮(营机枪连),每个步兵团辖3步兵营,每个步兵旅辖2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师辖2个步兵旅。
新制:每个步兵连配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配6挺重机枪、2门82迫击炮(营机枪连),每个步兵团辖3步兵营,每个步兵旅辖2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师辖2个步兵旅。
“这些师大部分增补过重机枪,每步兵营补足6挺,这方面只需少量补充损失,问题还不大;可轻机枪要从现在的平均每步兵连3挺增加到9挺,平均每个师要增补220挺左右。”
“也就是说就这20个师就需要4500挺以上?我们生产2000挺,进口4000多挺(史实,34年度进口)可以弥补,只不过没多少分给其余各师了。”
“500门82迫击炮由于调整各师大部分已装备81迫,需要补充的不多,可以分出2/3给其余各师。”
“不过要注意81迫和82迫的不同,随着生产的82迫击炮和炮弹越来越多,原有的81迫击炮和炮弹要集中到几个部队,师、甚至军编成内最好统一成一种口径。”
“重迫和两用炮按每师12门/6门计算可装备30多个师,其余的两用炮还可编成2-3个团。”
“除装备中央嫡系师外,我们还有进口的37战防炮和20高射炮可以作为两用炮的代用品分给旁系师。”
随着讨论的深入,我在不知不觉中漏出后世的词语,使俞大维抬头往着我?
我赶紧转移话题:“百里先生认为日军已对我国改蚕食为鲸吞,一旦平津爆发战事,我们已退无可退,全面战争必然爆发;到时候,我国华北甚至华东沿海地区将都会沦陷,不但晋厂会丢,沪厂、金陵厂也难保。这些兵工厂一旦丢失,将使我们的兵工生产陷入巨大灾难;所以我以为,现在我们就应该作将它们迁到可能安全地区的准备。”
俞大维问:“这个观点我已听说了,实在难以置信啊!但不知贤弟认为应该把这些厂搬到哪里去呢?”
“在下认为应该把巩县三期设备先搬到西安附近,或者沿陇海路搬到更西面如宝鸡等地;金陵厂和沪厂准备更新的设备也应该搬到重庆附近去;因为如果爆发战争,这些地方都会不保。还有,在下认为应该停止汉厂的更新扩建,也最好搬到重庆。阎主任(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