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哼!方才的话,蒋卿是听清楚了?”
“老臣,听清楚……”
“好!既然听清楚了,朕来问你,这等曲意逢迎不知好歹之徒,留之何用?”
“这……”
叶宇瞪了蒋芾一眼,继而看着已然捣蒜地磕头的众人,沉声道:“削职为民,永不录用!”
“……”
蒋芾没有想到自己出面,也没能挽回这几名大言不惭的文臣,最后只得灰溜溜的退了回去。
天子盛怒非同小可,经过此事之后的大殿上,所有人都开始静默不语,生怕一句话不得体,就要跟方才几人一样。
“不懂装懂,是朕深恶痛疾之处!”
叶宇显然余怒未消,若是说武将容易叛国,那么文臣就是误国之根源,自古以来拍马逢迎的奸佞,哪一个不是文臣作祟!
试想完颜允中能够将宋金之间至关重要的最后天险,交予一个曾被灭国的耶律氏,单从这一点就能够反衬耶律蒙哥的过人之处。
而就是这样的人,却被这帮不懂军事,只会躲在后方坐享太平的文臣,将个人气节与军事能力混为一谈。
叶宇说着,一瞥凌厉目光,又落到蒋芾身后的一众文臣身上:“诸位卿家,是不是也认为固守黄河北岸的耶律蒙哥,因是卖辱求荣之辈,故而就不足为虑了?”
“这……”
这个时候谁还敢触霉头,前车之鉴已然明朗,所以一个个只得缩着脑袋不敢多言。
“哼!朕早就言明,不需要主观臆断的迂腐之臣,若是根据尔等的主观臆断,太祖当年麾下的归顺名将杨业,是不是也要列为卖主求荣的叛臣!?”
“……”
“嗯!?为何不说了!?”近乎咆哮的叱问,使得殿内文臣武将个个是噤若寒蝉。
叶宇向来对人是和蔼以待,即便是杀人屠城也是做到了风轻云淡,但是今日却是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发怒。
……
一场出兵的军事朝议,到了最后却成了评论忠奸之分的话题,关于渡河作战之事也只得另行商议。不过叶宇所举的例子,却直接将以蒋芾为首的一众文臣,堵得是哑口无言!
名将杨业,就是小说演绎中的杨家将的杨老令公,无论是演绎小说或是戏曲的美化渲染,杨业此人在历史上都算是颇为有名望悍将。
而叶宇之所以拿杨业此人,作为反击朝中文臣的例子,是因为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将领,后来赵匡胤平定中原灭了北汉,杨业也就归顺效命于宋朝。
北汉政权乃是刘崇所建立,而刘崇乃是沙陀人,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
杨业个人履历,与当下的耶律蒙哥很是相似,所以叶宇没有长篇宏论的反击,而是以这个具有针对性的例子奚落这帮文臣。
耶律氏效忠金国的行径,是有违‘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但是宋人史书中高度赞扬杨业是择主英明,又能做何解释?
耶律蒙哥是昔日辽国的皇族后裔,如今父子两代均效命于仇敌之国。
同理,当年的北汉也是被宋朝所吞并,而作为北汉的降臣杨业,还不是一样子孙几代效命于仇敌之国――宋朝!
同样地经历,杨业成了历史公论的识时务英雄,而耶律蒙哥作为当下宋朝的敌人,就成了这帮汉家文人口中的卖国求荣之辈!
金国灭了契丹人的辽国,按照所谓的民族大义来说,耶律蒙哥这个昔日皇族,应该以复仇家国为己任,与金国抗争到底才是忠君之道。
但就是这些归顺金国的耶律氏,在金国末年被蒙古入侵时,竟然有许多契丹人为金国九死卖命,他们宁愿为金国去死也不投降蒙古!
这难道就不值得竖然起敬吗?反观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又有多少忠臣义士赴死抗争?
金国政治官制体系下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任用了汉人来担任。
如今光复中原,所有的州府郡县都是百废待新,原来担任金国官职地方官,仍旧由这些人继续担任。
若是按照朝中这些大臣的评论格调,难道这些人都要当作卖国求荣论处?
当然这些话,已经身为天子的叶宇,不可能再跟朝中的群臣进行详细论驳。
因为叶宇心里虽然不全认同,但是作为教化天下忠臣孝子的思想,还是应该极力予以提倡与推崇的。
这就如同当年武则天一边广建佛寺崇信佛法,另一边却杀人不眨眼的是一个道理。
(继续暗黑历史,旨在说明历史由胜利者撰写,史料真实与否须得自己揣摩。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鹿鼎记》一段对话,韦小宝问陈近南,为什么要反清复明,陈答:‘跟愚蠢的人,就要忽悠恢复汉家天下的口号;跟聪明的人,就要直接一点,就是满清鞑子抢了我们的女人跟银两,我们要夺回来……’)
………………………………
第728章 将道教立为国教
作为一个强势独断的帝王,叶宇在这方面行事很是到位。
这恰恰印证了当年虞允文的预言,他们所拥立的这个年轻人不是个察纳雅言的仁君!
朝会上因为一件小事,就将几名位列朝班的官员,一撸倒地削职为民永不录用,这种将君权独断发挥淋漓尽致的做法,自大宋开基以来也是极为少见的。
蒋芾与岳霖一干文臣也集体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谁都看得出,这是当今陛下在有意地借题发挥!
大宋立朝以来都是秉承祖训,贯彻实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但是自从叶宇登基之后,这项国策虽然没了明确摒弃,但从不断以武官替换文官来看,文官们也看清楚了当今陛下的本心意图。
即便如今谈不上崇武抑文,但也是有着打压文官的趋势。
北伐之前,蒋芾、岳霖等人尚且可以进谏劝言,但是如今北伐虽未有彻底,但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此武官势力如日中天的冉冉崛起,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底气!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叶宇有意打压优越感极强的文官集团,他们这些人虽有微词却也只能默默的沉受着。
因为叶宇不似赵昚那般优柔寡断与仁慈,也不似当年赵构那样软弱胆怯受制于臣子,恰恰有着鲜见地铁血手腕与杀伐果断!
除了商议继续北伐之事外,关于拨款修缮皇陵之事,叶宇也是在群臣的纷纷进谏后,仍旧是独断专行力排众议行驶自己当初的决定。
即便身为太上皇的赵昚出面劝说,叶宇也是丝毫的不给面子!
为此叶宇还亲自下了诏命,向满朝文武以及天下百姓道明了自己良苦用心。
“……国祚不兴,山河破碎,中原之地沦为金人铁蹄践踏,我汉家百姓苍生终日惶惶险遭灭绝之忧,然归其根本是何人之错?……盖因赵氏官家历代昏聩不思进取,方酿成靖康之国耻!赵氏一族之过错,却累及天下数万子民,故而赵氏有负于天下百姓……”
叶宇洋洋洒洒概述了上万言半白半文的理由,其中的中心思想主要在于两点。
一则是说赵家的皇帝都是罪人,没有能够保护好这片汉人江山,以至于发生了靖康之耻险些灭了国。所以赵氏一族是个罪人,自己做了孽,却让自己的子民承受灭国灾难,所以十分的惭愧难当!
如今虽然收复中原回来了,但也是用数万汉家儿郎的生命换来的。
这些英烈将士浴血奋战埋骨荒丘,至今都得不到一块墓穴安置,而本就是罪人的赵氏皇族,又有何颜面去修葺耻辱的皇陵!?
二则是说留下荒弃的皇陵而不修,就是让将来后人牢记这一段历史教训,更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
残缺,容易让人牢记与缅怀,更比书中的文字道理,更能直观的表达什么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叶宇的这些论述类似于罪己诏,但显然要比罪己诏立意更高,更让天下人感受到这位年轻帝王的魄力。
能够在百姓面前如此大气魄的公开认错,可谓是自古以来头一回,要知道自古帝王下罪己诏也是极为少见的。
更何况叶宇此次不仅自谦自己有罪,更是连带赵家的列祖列宗都奚落批驳了一遍。
这对于当下的环境里,那可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自古是子不言父过,作为皇帝就更是如此来,所以先辈立下的规矩以及判决的铁案,子孙们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敢轻易地去更改,即便这个规矩与判决证明都是错误的!
这就是古代以身作则的孝道,虽然这种孝道可以看作是形式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