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间每天都流传着“今晚有地震”的预言,没有人敢偷听外电关于唐山地震的报道,或许即使有也没人敢对外传播。天灾的余威一直没有间断,露宿街头又为流氓和刑事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难得大好机会。关于发案率从未正式报道,但从8月1526日10天里,公开“镇压”即枪毙了两批犯罪分子。
农村并非世外桃源8月16日和8月23日,四川松潘地区又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的地震。由于正式的消息渠道依旧被封死,各种危言耸听的传说让人惶惶不安。尽管当时没有呼机、手机和互联网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但并没有影响传播的规模和速度。一时间,仿佛全国到处都要地震似的。家有外地亲戚的北京人原打算先去躲一躲,后又怕躲此一枪,再挨彼一刀。我无论如何也要回远郊顺义一趟,看看还未返城、依然居住在那里的母亲和弟弟。
在交通瘫痪的情况下,我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只能是自行车。
全程60公里。通县和顺义县境内的农田里,农民依旧在埋头种地,不用担心有建筑物会坍塌下来。等到了王辛庄,我发现这里并不是世外桃源。
白天安心“促生产”的农民,一到晚上就回到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了。虽然农房仅仅一层,但真来地震还是吃不消。特别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郊区农舍,基本都是土坯房,这些简陋的农舍在经历一次重大考验后,显然经不起第二次折腾了。
没有哪位农民兄弟晚上敢于躺在自家的炕上。“白天累得贼死,晚上睡觉还不跟死猪似的,要真是震起来醒不了,可就瞎了。”后院的大妈说。可是,农村的蚊子更多、更厉害,睡觉要不具备“死猪似的”本领,是根本无法入睡的。
我家没有搭建防震棚,就与后院大妈家共享用一个。夜半,刚刚要昏昏入睡,突然大队部的广播大呼小叫起来:“请注意请注意刚刚接到通知,后半夜可能有地震,请大家不要进屋睡觉”静谧的夜空,被犹如防空警报的广播所唤醒,显得格外恐怖。人们惊魂未定地坐起来,全然没有了睡意。
》
唐山震波蔓延的日子3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大妈已经将近80岁的婆婆则一脸安然,据说地震那天夜里她居然就没有出来。其后,这位老奶奶也一直不肯露宿庭院,每天晚上都很镇静地在屋里整理东西,兼负为儿孙站岗放哨的重任。老人安详地说,天塌砸大家。不要慌,要改朝换代了,老天爷要收人了,该收到谁就是谁啦。不过,全家人都为她的不羁言论担惊受怕,“改朝换代”是随便说的成语吗
“七月损失八月夺”
几天后,回到北京。整个北京城依然被各种谣传所笼罩,人们每天早晨急切地打开半导体,但是所播放的新闻无非是:干旱使英、法两国森林大火蔓延;洪涝让西班牙、葡萄牙成灾;新西兰民众抗议美国核潜艇靠岸;孟加拉把与印度的河水之争提交了联合国;苏联一中尉驾米格25取道日本,投奔美国避难,以及不结盟会议上,一些国家谴责美帝国主义的霸权行径等等
8月10日晚21点,可能是最后一次传达指示:从现在起至明天上午,请不要进入室内和靠近高大建筑物
以后的日子里,基本是号召团员、青年,争取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立新功:“七月损失八月夺”等。16日传达北京市委文件:在还需提高警惕的同时,交通要道的防震棚先开始拆除。一周后,**中央文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工厂掀起了表决心热,到处张贴标语口号:“加倍生产,大干快上”在家中被砸伤的工人也及时回到战斗岗位,表示响应号召,在班组会上慷慨激昂地宣读了决心书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因为参加了“四。五运动”而受审几个月的青年,终于迎来了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保卫科科长语重心长地教导着:“你要争取在抗震救灾中改造自己,重新做人。”
于是,工厂的车间开始加班、加点。厂报、墙报、黑板报连篇累牍地宣传老工人揣着病假条每天忘我劳动、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不顾唐山亲人死活而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不只是工人阶级这个领导阶级,全社会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每条街道胡同里的宣传栏,都无一例外地贴满诸如“掀起抗震救灾新**”的标语。新闻媒体开始不断推出形势喜人、一派大好的文章,更令人扬眉吐气的是,还报道了中国政府给同样遭受地震的菲律宾捐赠一大笔救灾物资。不过,那时没有号召全民捐款。自然也没有涌现出中国公民踊跃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捐款感人场面。
历史在远去时紧时松、持续整整40天的各类恐怖谣言,终于止于9月9日。**逝世的消息一经报道,所有关于地震的小道消息全都黯淡失色了。五花八门的防震棚渐渐退缩到院落和公园里,大街上,天灾的后遗症逐步减少了。几乎与地震同步开始的日语教学广播,又重新开播,不过,自学者早没有兴趣,震前为买一本日语教材打破脑袋的排队现象不复存在。新华书店里显眼地摆放着新印刷的日语教材,但年轻人熟视无睹,匆匆而过。
被崇文区居民长期占据的天坛公园里,传出有一株铁树终于开花的消息。可是,随意出入公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必须出示入住这里的出入证,方可一睹铁树开花的芳容。其实这难不倒我,在我们工厂参加“学工劳动”的11中学生,全部家住在崇文区,随便借用一下出入证就可大明大摆进出天坛公园了。别说去看千年开花的铁树,就是祈年殿也畅通无阻。
10年后的1986年8月,我从北戴河回来途经唐山时下车。当我漫步在新唐山宽阔的马路上时,感觉脚下处处都是罹难者的白骨。整整十年,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精神恐惧,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辨。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新唐山宛如一个大工地,四处都是推土机、起重机,巨大机械轰鸣声响彻上空。而城南受灾最严重地区,残垣断壁依然没来得及清理干净。
市内的凤凰山凉亭,属于唐山市的最高点。从这里可俯瞰全城。或许是与当地人刚刚交谈完的缘故,我眼里却总是昨天悲惨的一幕:那场浩劫使数十万生命毁于一旦,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死伤者。一夜之间,家园消失了、亲人没有了,露天遍地横卧残缺的尸体,废墟下不断传出微弱地呼救和呻吟,大铲车将尸体成堆地撮起,然后投放城外的一个巨大深坑内,撒上一层石灰后再陆续投放另一车尸体
2000年,我再次开车前去唐山。从东四环出发,不足两个小时抵达唐山,但昔日这路程则让无数北京人骑自行车奔跑了两天
自从1976年唐山新建以来,前十余年基本没有高层建筑出现,大多数建筑均在5层楼左右。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那场恐怖灾难的淡忘和可用土地的日趋紧张,由银行、税务、保险、电力等一批财大气粗的行业,率先使自己的办公楼鹤立鸡群地傲视于市中心。随后,饭店、商厦等也不甘落后地在那个瞬间就推倒一切的土地上,纷纷矗立起高楼大厦。
》
唐山震波蔓延的日子4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如今,唐山也同全国所有的城镇一样,房地产开发商把这个呈l形字母的城市外围不断扩充,新的居民小区亮丽、高大,一扫震后建筑一片灰蒙蒙的色调。80年代末期曾高耸的“抗震纪念碑”,如今在市中心竟由“高山”蜕变成了“盆地”。
外地人所能看到的仅有几处历史见证之一,就是新华西道南侧河北理工学院保存的一座图书馆废墟。那座生不逢时的图书馆刚刚竣工,尚未内部装修就轰然坍塌了。原本四层的楼房只剩下三层歪歪斜斜地变形的钢筋水泥框架,整整一层被深陷地里。当地人对这一切尽量轻描淡写,或许早已麻木不仁或许不愿旧事重提。
我的唐山朋友们,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死伤者。时隔20余年,我依然不敢问身处震中的他们当时的感受,他们也不愿多谈,只是淡淡地一句:“唉,太惨了”
》
心灵深处的震撼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德伟地震把分割两个院子的墙震塌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