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ō斯革命,让威廉二世立刻看到了这一宏伟蓝图的契机。他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确定了德意志帝国的政策:支持bō斯正义院政府。他的原则其实也很简单:殖民地方面的事务,凡是英国人支持的就反对,凡是中国人支持的就支持。
就这样,德国政府就高调宣布了对bō斯正义院和新政府的“外交承认”…并立即开始了缔约谈判。
德国驻bō斯大使也是一个非常能说会道的人物。
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德国驻bō斯使节对bō斯人宣布“德皇陛下及其全体人一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jī发了整个bō斯对德国的热爱…连威廉二世也被戴上了“哈只威廉”(朝觐者威廉)的大名。
在这一时空,德国大使虽然没有那样睁着眼睛说瞎话,但也成功地让bō斯人确信德国“是中国人的亲那盟国和伙伴,而且一向偏爱伊斯兰教,无论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就是例子”。
虽然伊朗和什叶派对土耳其的逊尼派有些不感冒,但现在英国人和国王的大敌当前,也对及不了太多,随即也和德国人打成了一片。
多了中国,德国…美国这三头史前怪兽搅局,南部的英国和阿里=沙国王阵营顿时有些独力难支。
眼看着高唱bō斯语版满江红的bō斯国防军把各地“保王党”打得鸡飞狗跳,大批主bō已经开始南下,英国方面也绷不住劲。如果国王真地被消灭,英国人就是面子全无,甚至在阿富汗和印度的地位也会动摇。
很微妙-的信号:喀布尔的宫廷已经不再喝英印阿萨姆的红茶…改喝滇红了。
印度留学生正在越来越多地前往中国和美国而不是英国留学。
这让英国政府的精英外交家们睡不安寝。
眼看形势越来越紧迫,手中却没什么有力的底牌,英国首相“好人亨利”不得不命令外交部“试探中国人的意思”,同时也通知舰队做好准备,“如果中国人要控制整个bō斯,大英帝国将不得不发出自己的声音”。
到了这个时候,朱尔典已经是图穷匕见,连法国人也不带了,美国佬也不找了,只身一人独闯中国外交部,见了李经方直截了当地询问“中国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中英同盟”。
方石坚看这个人有些气急败坏,也不着急,只是很平静地说中国信守中英盟约,并且愿意为了中英的共同利益付出代价。但bō斯的事情……这是bō斯内政。
朱尔典恨不得一脚踢死这个“东方帝国主义者”。
不过方石坚也没有太过分地刺jī这个已经有些动了真怒的英国大使,不但拿出了上好的三十年普洱,混着玉泉山的甜水,还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隐约暗示这事情“完全是”皇帝………………大家都不容易。方石坚还以“sī人身份”表示,中国方面会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护好英国盟友的“合法权益”。
朱尔典回去的时候还有些mí糊,但看起来中国人不太像要毁弃盟约倒向德国人。正在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又一个消息把他惊呆了。
荷属婆罗洲,数万土著居民围攻华人聚居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甚至很多荷属殖民地的土著步兵部队和警察都卷了进去,“死伤甚重”(或者说土著死伤甚重)。
中国报界铺天盖地地都是“华民死伤惨重”,“荷兰殖民当局纵容土著屠杀华民”,“第二次红河溪”的报道。
中国舆论界顿时如同“被火燎了”一样爆发出了巨大的声浪。
“出兵南洋,收复故土!”
“对野蛮人只能采取更加野蛮的手段!”
“是时候让八百万南洋华侨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候了!”
据说荷兰殖民当局看到这些标题的时候,脸白得“如同冰冻的火鸡”。
中国内阁在第二天就紧急召见了荷兰公使,宣布“两国关系处于危险状态”,并要求“鉴于加里曼丹岛的危险态势,中国将以自己的力量维护华民的合法权益”。
加里曼丹事态的急转直下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
第五十四章 波斯风云 三
两天后,东加里曼丹的华人在巨港,中加里曼丹的华人在马辰宣布成立“勃泥华人建国委员会”,并公开宣布成立“渤泥国”,组建了“临时参议会”,“最高军事委员会”,甚至以闪电速度通过了“勃泥基本法”,宣布“对整个加里曼丹岛除兰芳以外拥有主权”。(看文字就到‘』’)
还没等英国人作出反应,甚至在荷属东印度当局作出回应之前,中国内阁就宣布“承认渤泥国”,中国国会则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提案,“追加两亿华元的紧急预算,以应付紧急事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更让荷兰方面措手不及的,是中国那支已经威名赫赫的舰队在“勃泥独立”一天后就出现在了巨港外面,而兰芳的中国驻军更是迅速向“边境“集结,部分先头部队甚至已经直接越境。
“渤泥国”几乎是在宣布成立的同时,就正式组建了“勃泥国防军”,总数高达三千人,装备了大批的日式装备乃至中国国防军的“剩余物资”,并“征调”了大量汽车和马车,其军官全部是服过役的中国退伍军人,甚至士官也全部是服过役甚至打过仗的老兵。
这样一支部队,根本不是乌合之众的土著甚至荷属东印度当局的殖民地部队可以对抗的。
一周半以后,当中国海军陆战队“应渤泥国邀请进驻勃泥”的时候,加里曼丹岛几个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冲已经被勃泥国防军控制,土著暴民血流成河,大多被驱逐出境并强行送往爪哇和苏拉威西岛。
到了这个时候,朱尔典终于和伦敦的丘吉尔一样“出离愤怒”了。
就在他和中国外交部又打起口水官司的时候,荷属东印度各地已经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土著人与华裔的武装冲突。
加里曼丹两族间的冲突,在土著人看来,是“装备精良的华人武装分子屠杀原住民”,“完全是沙文主义”,而在华人看来,是“好吃懒做的下等马来鬼贪婪成『性』劫掠华人财富”,但结论都很一致:血债血偿。
就这样,土著人煽动了大批荷属东印度土著步兵和警察,开始了对华人的“清洗”。(看文字就到‘』’)无数的马来暴民扔掉摈榔掏出巴冷刀,吹筒箭,梭标,土著步兵和警察们则拿出各种步枪手枪冲向各华人聚居区,甚至很多中下级军官带领整编制的土著连队投入“战斗”。整个荷属东印度如同苏醒的猛兽,一下子变得狂暴起来,连殖民当局也失去了控制
荷兰殖民者,这些已经没落的“海上马车夫”后代,在南洋的统治完全依赖于与英国的协议以及华人和土著人对殖民者的顺从。但面对这样的『乱』局,殖民当局只能勉强维持几个大城市的秩序,然后就是拼了命向国内发求援电报。
在南洋华人方面,反应却不是恐惧而是欢欣鼓舞,很多地方在得到消息的时候“放了鞭炮”。
南洋华人,已经等待太久。
自从郑鹰两败法人,又与南洋华人宗社联合,后来又几次派遣舰队前往南洋“护侨”,甚至发展为定期“访问”,极大地改善了华人在当地的境遇。随着南洋开发,以舰队为后盾大批穷困华人就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前往南洋“淘金”,进入各华人资本的种植园做工,南洋也就逐渐成为了郑鹰打造的中华经济圈最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也是重要的商品市场。
随着南洋和内地的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华人资本在南洋逐渐占据了优势,荷属东印度殖民当局虽然还死抱着传统的“以土制华”和各种歧视政策不放,但在压制华人方面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在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华人在荷属东印度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一在菲律宾也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由于中华帝国方面有意识地把大批退役军人组织起来由『政府』出钱在南洋移民,立业各华人聚居区的华人自卫团也迅速发展了起来。利用各种渠道,这些自卫团不断从国内获取武器弹『药』,又以各种名义派遣南洋华人子弟在国内接受军事训练,然后回到南洋加入华人自卫团。
华人自卫团也以严密地组织起来,在总团甚至设有军事学校,在下面有培训班,培养兼职甚至专职的武装人员,并以“保安队”,“联防队”,“护矿队”,“拳馆”等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