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纪帝国-第6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开始,华军的钢铁武力川流不息,快速聚拢到恰克图一线,并随即向北展开搜索前进。

    这个时候,蒙古方面军已经正式变更番号为中鲜卑利亚方面军,踌躇满志的陆振明抵达恰克图。华军北上部队开始陆续与俄军接触。

    截至十一月十日,华军在恰克图及以北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已经集中了十二个步兵师,六个骑兵师,四个摩托化快速步兵旅,并以镇边军部队防御交通线,以铁路线为中轴,东西横贯两百公里,开始向北滚滚而进。

    很快,华军就感受到了西伯利亚严寒的巨大威力。

    西伯利亚的冬天,堪称人类世界中最为残酷的气象地理环境之一。与同样高纬度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摩尔曼斯克地区不同,西伯利亚内陆没有大西洋暖流的温养,而是彻头彻尾的暴风与严寒。每年从九月到第二年的四月,整整半年的冬季,气温在北部内陆地区达到零下30…50度,而暴风雪更有着无比恐怖的威力。

    在西伯利亚的冬季,即使是最为粗豪的俄罗斯人,大部分时间也会整天呆在厚厚的房子里,烧着炉子,喝着伏特加,等待残酷冬季的过去。

    以“信仰建军,科学强军”为指导的中华帝国军方,为了西伯利亚的战场,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调研与准备。利用深入西伯利亚的间谍网络,商队,乃至伪装成马贼的义勇军,中国方面全方位掌握了西伯利亚的地理水文和气象情报,也对如何防御西伯利亚的低温进行了周密准备。

    一个华军普通士兵,全身上下都包裹在专门的防寒织物之中。

    为了制作雪地鞋和防寒衣物,中华帝国军工系统对东北“三宝”的兀拉草打上了主意。后来经过多次试验,结合了1891年英国发明的粘胶纤维技术,居然摸索出了利用乌拉草纤维的人造棉纺织工艺,用兀拉草人造棉与天然棉混纺,制作出了成本低廉效果优良的冬季军装。

    混纺棉军装外面套着羊皮翻领连帽军大衣,再外面裹着白色的棉质雪地伪装服。整个脸用厚棉布围巾裹起来,只露着眼睛,军士和军官配了简易雪镜,禁卫军则是人手一只。

    脚上的翻毛长筒毡靴一直覆盖了整个小腿,底子是硫化橡胶加乌拉草人造棉内衬,里边的脚和小腿用棉布绑腿牢牢捆起来,然后还套了厚毡靴套,以保障零下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之下仍然可以不被冻伤。膝盖上套着美国批量订购的牛皮护膝,柔软耐风寒。

    手套也是混纺内衬,外面是羊皮,柔软灵活。

    可即便如此,寒冬的西伯利亚依然让南方人占了很大成分的华军苦不堪言。

    最惨的是谢勇和黎元洪的摩托化部队。

    西伯利亚的寒冬,让近来风头无二的快速部队陷入了困境。

    虽然中国军方早有准备,在恰克图准备了庞大的维修力量,对汽车更换深纹的防滑雪地轮胎,还加装防滑索,但机油冷冻却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尽管德迷穆铁对德军刻骨铭心的“莫斯科冬天”有些研究,大致知道防冻液是乙二醇为主,但如何制备乙二醇则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在他们抵达这个时代的时候,汉字里“醇”还没有化合物的含义,什么是乙二醇,他们几个人说出来,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后来想起来酒精是乙醇,又恶补了点欧美化学知识,算是大致摸清楚了乙二醇可能的分子式,只是最近刚在实验室里捣鼓出一点样品,却没弄摸索出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

    不过,穆铁就势想起来乙醇好像也做过防冻液,后来试验多次,发现倒的确可以制成防冻液,只是太容易挥发,用用就没了。

    北京的军工研究所,利用甘油的吸水性能,又开发了甘油防冻液,不过价格实在过于昂贵,最后只能制成极少量的机油润滑液。

    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穆铁还是忍痛下决心使用乙醇为主做成的防冻液,以防止汽油和机油冻结。乙醇可以用电石(乙炔石)水合制取,电石在中国各地都大量存在,蒙古和内蒙古更是遍地都是,倒也方便。郑鹰等人主导下的中国工业,特色就是大规模,很快,中华帝国的军工部门已经生产出了多种型号的乙醇防冻液,添加于擦枪油,机油润滑液,汽油,柴油和煤油之中。

    不过,一旦遭遇极度严寒,尤其是到了零下四十度,乙醇防冻液也会结晶。

    好在伊尔库茨克到恰克图这一带的气候属于西伯利亚相对温暖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零下十五度。只要不赶上暴风雪倒还没有多大问题。

    润滑油性能的下降让机械磨损激增。面对现实,陆振明等人不得不放弃了以摩托化纵队横扫东西伯利亚的幻想,老老实实回到了步骑炮兵的组合战法,以卡车为主的后勤力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亏得华军大量使用的蒙古马算得上世界上寒带地区最为吃苦耐劳,生命力顽强的军马,即使在如此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这些马匹在华军马夫的精心照料下,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华军的后勤效率。

    这个时候,俄军也已经调整了部署。

    按照俄东线总司令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和作战参谋刘梦熊的应对,俄远东方面军是要抽调兵力调动到赤塔…乌兰乌德一线,而赤塔的俄军也要首先增援乌兰乌德。此外,驻屯在伏尔加河流域乃至欧洲部分的俄军也要紧急东调,在伊尔库茨克集结,以恢复后贝加尔方面军。

    不过,俄军的算盘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北风计划已经启动。

    在东西伯利亚,华军义勇军,间谍网,接受中国方面指导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卡尔梅克蒙古部落,群起破坏了西伯利亚铁路的多处桥梁,隧道,铁路线路,导致西伯利亚铁路长时间停运,俄军焦头烂额。为了保护交通线,俄国从后贝加尔方面抽调的援军只能步步为营,依托铁路线东进,沿途安排守卫部队,以龟速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经泰舍特向伊尔库茨克前进。

    在俄罗斯欧洲,物资紧缺和物价非常,税收高企,已经把俄国本部和各异族领地搞得矛盾重重。当俄后贝加尔方面军全军覆没,克罗帕特金被俘的消息被英美德法等国的报社披露出来,各种各样的谣言开始如同野火一般在俄国各大城市疯狂传播。本来已经孕育着爆发的俄国,顿时如同一个火药桶一般开始了连锁反应。

    之前,在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络之下,莫斯科,察里津,巴库,巴统等地的工人已经开始了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减免税收。战败消息传来,莫斯科等地纷纷组建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最为激进的巴统和巴库,在高加索地区工人最高苏维埃的指挥下,开始焚烧工厂,油井,码头设施,乃至冲击警察局和市政府。

    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都纷纷开始了串联活动。多年在沙皇政府高压统治下的不满开始了释放。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和南面的波斯人眉来眼去,往来越发密切。

    沙皇虽然从伊尔库茨克发出了调兵的消息,可莫斯科,萨马拉,俄莫斯科乃至新西伯利亚的铁路工人却开始了磨洋工,莫斯科工人甚至直接组建了苏维埃,也就是所谓的人民调查委员会,宣布“重新审查政府的某些指令”。

    对此,俄国的国家机器突然出现了某些可怕的故障。

    民主宪政思想,自19世纪中期的欧洲大**,尤其是俄国十二月党人事件之后在欧洲根深蒂固。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乃至政府中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深信俄罗斯需要逐步摆脱传统的专制主义,走向开明的民主宪政体制。这种想法,随着沙皇发动了这场战争,并由于指挥错误和体制僵化腐败走向失败而越发强烈,甚至开始诉诸行动。

    面对底层民众的抵抗行动,很多地方的俄国官员,士绅,甚至是警察,密探,都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旁观和默许。甚至不少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开始与这些民众组织接近,试图摸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加以引导。

    在很多地方,民众的诉求被逐渐引导转向了“和平”,“宪政”,“杜马”,“八小时工作制”和“最低工资保障”,“工会”。

    与此相比,军队中出现的某种现象更加令人恐惧。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察里津,喀山,叶卡捷琳堡,接到命令的一些军队陷入了可怕的沉默。

    后贝加尔方面军被消灭了可怕的东方人

    在私下的传言中,那个地方已经被描述成了吞噬生命的可怕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