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胜点点头,“没问题,你要多少?一千张、还是二千张?”郑子纸库存不少,就算再多些几千张,也是随时能取出来的。
郑胜突然想起来,他之前借外公家的名义行事了这么久,但一点回报都没给他们。王夫人对他们提过这件事吗?他并不知道。
事实上,郑胜发现王夫人和巴郡那边的联系也很少很少。是因为隔得太远,路途不便?他根本没见过巴郡的人来过顺阳,也没见过王夫人派人去过巴郡。王向的出现,真的只是一个例外。
对那边唯一的记忆,就是王夫人在郑胜三岁左右时回过巴郡一趟,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他也不知道。
也许是他想多了,但王向想带郑子纸回去,郑胜感觉自己要出些力才行。
王向摆手道,满不在乎的说,“太多了,只要百十来张就行。”
郑胜差点被这话噎住,“一百张?这够干什么啊?”
“再多了,我也拿不回去啊。我只是拿这纸当礼物给老爷子而已,又不是用这纸写写画画的,不用那么多。”王向解释。
郑胜明白了,也随他去。倒是王向的话,让他想到了另一件事。
郑子纸卖出去后被用在什么地方了,郑胜并不清楚,但也无非是写写画画、手抄成书籍。
但他没见过郑子纸材质的书籍出现在市面上,呃,实际上西晋这时候,并没有所谓的书店,就算是在宛城这样的大城里面,也才只有卖笔墨纸砚等文具的店铺。
书店,根本不存在的。
然后,他就想到了要卖书,用印刷术印出书去卖。
但印刷术又是个麻烦。
早在去年春天时,他就想着让附近的木匠刻出木制雕版来,他打算先搞出雕版印刷,等木匠们熟悉了再给他们出活字印刷的主意。但李家村的木匠李三粟听了郑胜的想法后,很是不知所措,他大字不识一个,要他刻字,这不是难为他吗?
但照着郑胜的想法,李木匠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精心的制成了一版很不错的雕版,但问题很快就来了,郑胜发现这版子上的字有点大,印在郑子纸上,只能印上十几、不到二十个的大字。
这是李木匠最高的水准了。
所以,郑胜让郑汶又找来了不少木匠。
也许是顺阳、南阳这地方太小,这些木匠手艺不精,断断续续刻了一年的木版,还是不尽如意。
现在最好的成果,依然是李木匠的手艺制成的(大概是被郑胜逼得激发了潜力),就是现在青竹岭使用的书籍。这书怎么样呢?
举个例子,十六开的规格、却有两三百页的论语。
郑胜内牛满面,想后世的论语不过就是个簿册子,现在他印的书全是字典。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要翻十来页,一页至多五六十个字,而手抄版的书,一页能有一百多字。
虽然印刷术搞出来了,但奈何技术不达标,成本太高,想强行推动去卖书,郑子纸也会供应不上,这些纸自然也不能全部都用来印书。
所以,郑胜只能一边磨炼木匠们的手艺,一边先在青竹岭推行使用厚重的大字典。
王向高兴的离开,郑胜走进了竹舍,这间竹舍是前不久王夫人命人建的。到了青竹岭后,王夫人似乎有些“乐不思蜀”,她命人在青竹苑的东侧空地新建了竹舍后,住下来不走了。
竹舍内,郑胜看到王夫人正兴致勃勃的把玩着一个白色的、闪晶晶的椭圆状的东西。
他很无奈的说,“母亲,这东西有什么好看的,都一个月了,您不腻吗?”
王夫人瞅了郑胜一眼,“不腻。”
“改天,我给您弄出个更好的东西出来。”郑胜道。
“好啊,也是这样的吗?”王夫人眼睛亮了。
郑胜摇摇头,早知道,他就不该把这东西拿给她们。
没错,王夫人手里的就是一种后世名叫玻璃的东西。
二月时,郑胜兑换到了几个有很多个面、类似后世钻石样子的婴儿拳头大小的玻璃球。
干净透亮、明闪闪的,郑胜对兑换来的东西很是满意。
然后,郑胜打算尝试一下,看看这东西对人的吸引力。冒然拿到外面去,他吃不准。所以,他选的目标是,王夫人、青儿和刘嗅儿。
郑胜以送礼物的理由把玻璃球送给了她们。
然后,她们就被玻璃球吸引住了。先不说青儿、刘嗅儿如何,王夫人也对这玻璃球爱不释手,极为喜欢。
郑胜不禁吐槽,母亲,您好歹是亭侯之妻诶,能不能不要这样?
但郑胜不以为然时,王夫人她们确实被这种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然后,她还问了这东西的来历。
郑胜早有准备,说是西院的高炉里炼制出来的。
之后,王夫人就盯着几个铁匠又炼了一炉“玻璃”。
她看着新鲜出炉的黑炭,再看看手里的亮晶晶的小球,若有所思的走了。
无可奈何,郑胜只好继续忽悠她说,能炼出来这球是那次炼制的运气好。
至于,王夫人信没信,他就不清楚了。
但她们对玻璃球的态度,让郑胜相信了他的思路没错。
见过了王夫人,郑胜走出竹舍,回去自己的屋子。
然后在路上,他看到王众骑着一匹矮马,神色慌张的从北边青石道上赶来,“世子,祸事啊,王府夏管家带人来了!”
………………………………
第一百零四章 生意难做
郑胜满脑的疑问,夏管家来了,怎么会是祸事呢?
这位夏辛管家,又不是没来过青竹岭。他可是来“送钱”的。
上个月底,夏辛带走了第二批总数是三百支的烟花,然后他支付给了郑氏总共将近四万钱的账单,这是第二批烟花的首款和第一批一百支烟花的尾款。
之所以会有首款、尾款之说,是夏辛在正月第一次来青竹岭时,找的赖账借口。
夏辛口口声声说王府没钱,然后打起了先带走烟花、等王府卖完后再付钱的主意。
忙着修路的郑胜没懒得搭理夏辛,他把这麻烦交给了郑汶处理。
最后,两人商量的结果是:王府每次从青竹岭得到一批烟花时,交付郑氏这批烟花的总价一半的首款和上一批烟花所欠的尾款。
对这个结果,郑胜无所谓,反正一批烟花分两次收钱,也不算什么麻烦。
但上个月底,夏辛刚来过,带走了四百支烟花,他这样快的卖光烟花了?不太可能。
如果不是,他来干什么呢?但郑胜隐隐觉得,夏辛来者不善。
这四百支烟花运出去,卖掉,再回来青竹岭买下一批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上次夏辛来时,郑胜询问过首批烟花的情况。
夏辛含糊其词,但郑胜听得出来,烟花并不好卖。
其实郑胜早就得到了消息,第一批烟花运到顺阳后,司马畅当晚就放掉了其中的一半,美其名曰:与民同乐、孝敬母妃。
于公于私,他都站得住脚,但像他这样“大手笔”的王爷,并不是个做生意的材料。这是郑胜的想法。所以,他就当这批烟花半卖半送给司马畅,对接下来的烟花生意,他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但夏辛来了第二次,不仅结了首次的尾款,又带走了三百支。任据也告诉他,司马畅没有再大肆手笔的放烟花了。
郑胜稍稍放心。
但这次来的更快,难道夏辛遇到了大客户,三百支都卖完了?
郑胜问他夏辛是否说了来意。
王众摇头,小心提醒他,“夏管家神色很是不好看,世子,一定要小心行事。”
郑胜匆匆赶回小院,夏辛迎上来,“郑世子,久违了。”
郑胜笑着和他行礼:“夏管家,不必客气。”
看夏辛神色并无异样,郑胜心里更加狐疑。王众说他脸色难堪,怎么见了他,一脸如常呢?有问题啊。郑胜想。
见完礼,郑胜开门见山,询问他的来意。
夏辛慢慢喝了口茶:“郑世子,老夫前来是为了求你件事。”
“请说。”
“郑世子你也知道,现在我们王府买的烟花大部分是卖去了南阳、襄阳。”郑胜点点头,他知道。司马畅很谨慎,他选择在荆州试水,看烟花卖的情况。卖的好了,再去洛阳。
“结果,一场春雨说来就来啊,主管车队的主事处置不当,近半的烟花淋了雨,受潮损坏,燃放不了了。”夏辛叹道,“郑世子,你说这可如何是好?”
郑胜感觉这件事很可笑:“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