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不见这世上的声音;之后又灌哑药,让她再也不能唱出天籁之音;最后,把这样的戚夫人扔进厕所,还取了个侮辱性的名字“人彘”彘即猪。禽兽都做不出来的事,吕雉却‘完美无瑕’的做到了!几天后,吕雉还叫人带着刘盈去永巷参观她的‘伟大杰作’刘盈看见厕所里这团血肉模糊、还在蠕动着的东西,问左右“那是什么”左右据实回答“人彘戚夫人”刘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场吓得失声大哭,一路呕吐回宫。回到宫中,刘盈马上派人去向太后传话“这根本就不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我作为您的儿子,对您无可奈何,还谈什么治理天下?日后朝政就都由您主持吧”从此之后,刘盈称病不朝,终日沉溺酒色,堕落混世…司马迁《史记》由此认为汉惠帝刘盈根本没有统御过天下,所以不立《惠帝本纪》而只立《高后本纪》。而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论“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号泣而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12月,吕后下诏:赐每户一级爵。民有罪,可买爵30级以免死罪。此诏开了后世卖爵赎罪的先河。当时一级爵值钱两千。也就是说: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出6万钱买30级爵,便可免除死罪。有意思的是:在此诏令中,官府并不是直接要钱,而是先买爵、后免死,看来是有意要提高爵位的价值。汉惠帝元年(bc194)1月,吕后开始征发民夫增筑都城长安。bc194年,上一年的燕王卢绾造反虽然无果而终,但东北地区已闹的鸡飞狗跳。风声传到朝鲜半岛,一时间人心惶惶。卫满见机会来了,便向朝鲜王箕准申请带军回撤平壤,以全力保卫首都。箕准信了,于是卫满带着他那支在边境上已训练了几年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向平壤开进…等到兵临城下,卫满立刻翻脸,下令进攻平壤!箕准无奈,弃城而逃亡朝鲜半岛南部。就这样,传国850多年的箕子朝鲜灭亡,卫满建立了传国86年的卫氏朝鲜。而在半岛南部,箕准名义上一统马韩、辰韩、弁韩三大部落,自称韩王。朝鲜半岛第一次出现了卫氏朝鲜和箕子韩国的南北对峙…据说箕子韩国又延续了100多年的统治,才因无后裔而灭绝(一说被百济吞并)要这么算,殷商王朝在朝鲜半岛的这一脉,前后延续了千年!不但等到了头号仇人姬周王朝的灭亡,还等到了二号仇人卫氏朝鲜的灭亡。所谓‘我打不过你,但熬得过你’就是这意思了。卫满在夺得政权后,主动向大汉朝廷称臣。吕后和汉惠帝也承认了这个朝鲜王‘大汉外臣’的身份。汉惠帝2年(bc194)10月新年,楚王刘交、齐王刘肥来朝。汉惠帝待齐王以兄长之礼,一同入宫谒见太后,置之上坐。吕雉心中不爽,又动杀机,想把刘肥害死。于是在酒宴上,太后准备了两卮鸩酒,要逼齐王给自己祝寿。却没想到一旁的汉惠帝也捧起酒卮,要和这同父异母的哥哥一起向太后敬酒。吕后的面色当场就变了,将刘盈手中的酒卮夺去,倾酒于地。齐王刘肥见此情景,知事有蹊跷,也停卮不饮,假称已醉,谢恩退去。回来后,刘肥秘密派人打听,知道竟然是两卮鸩酒,不禁惊恐交集。自思一时幸免,却恐终不能脱身,该当如何?这时,他的内史给他献上一计:鲁元公主是太后的爱女,大王不妨认妹做母,再割让一些土地做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只要公主一高兴,大王回齐国就有希望了。刘肥依计而行,认同父异母的妹妹鲁元公主为齐国王太后,献城阳郡为汤沐邑。果然博得太后大喜,这才平安返回齐国。汉惠帝2年(bc193)1月4日,东海郡兰陵县一百姓家的井中,竟出现了两条龙。6日晚消失不见。紧跟着,陇西郡发生地震。再接着,夏天一场大干旱笼罩中原大地…在古人看来,大自然一切不祥的征兆与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果然这年夏天,刘邦的二哥刘仲去世。紧跟着,萧何大病在床,奄奄一息,只剩下了一口气。刘盈闻知萧何病重,亲自前来探望。刘盈问病重的萧何“君百年之后,谁能接任”萧何答“知臣莫如主”刘盈这时猛然想起先帝遗言,就问“曹参可以吗”刘盈话音刚落,萧何猛然爬起,顿首道“陛下您真的找对人了。臣已死而无恨了”
………………………………
萧规曹随篇
7月5日,大汉开国相国萧何去世。萧何毕生谨慎,购置田宅必在穷乡僻壤间;墙屋毁损也不加修治。他临终遗言“后世有贤子孙,当学我之俭约。若不贤,也省得为豪家所夺”萧何去世时,曹参正在齐国做相国。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对舍人说“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中央使者马上就到了,召曹参回长安去。这一天,曹参已等的太久!一直以来,曹参与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不同的是萧何在中央,当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管家;曹参在地方,当的是齐王刘肥的管家。这就是曹参对萧何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想当年,两人一起起义;后来两人各任其职:萧文曹武;最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为功人、曹参定为功狗…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泾渭分明的三八线,从此在萧何和曹参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开始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奇怪的是:他们互不吵架斗嘴,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其实这么多年来,两人在心底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正因如此,萧何临死前认定曹参可以接自己的班。而曹参在27日正式就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后,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任何修改,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难道曹参是因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错!曹参这招叫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想想秦始皇,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君主,据说他自己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看完120斤(合尽约31公斤)竹简上的国家大事。可百姓为什么不喜欢这种特别尽职的君主呢?原因无非两个字——折腾!那什么才是符合人民心目中标准的好君主呢?三个字——不折腾!所以当皇帝一旦当上甩手掌柜,人民反而喜欢的不得了。当然喽,甩手掌柜这词不怎么好听,但弄个好听的词还不容易——垂裳而治天下。中国历史吊诡之处往往在乎此——君主勤政,往往弄至举国上下不得安宁。因君主本人勤政,下面的官吏自也不敢懈怠。于是为讨好上级而层层邀功,恐怕是五花八门的欺骗诈谎,无所不为,人民往往被折腾的生不如死,结果不但没能造福人民,勤政反而变成苛政,最终天下鼎沸,百姓异口同声的痛骂“苛政猛于虎”当然,无为而治绝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探究他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刚任齐相的时候。那时的曹参是很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而治国就像盖楼,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全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建设好国家的治国理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高人。曹参决定带上厚礼去请高人。这位传说中的高人叫盖公。盖公一见曹参,就提出来一套前卫的理论:治国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任何理论,不在乎你讲的多动听,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当时齐国的国情。事实上不要说齐国,推而广之,在整个汉初,甚至是历代王朝开国之初都是适用的!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五帝之首,代表作品有后人编撰的《黄帝四经》;而老子则是先秦时期道家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品有《道德经》。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中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研究他们,将他们合称黄老。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其实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道、法、儒、阴阳等家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和原本的老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在治国方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简而言之: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儒家讲德治,法家**治。春秋战国,弱肉强食。当时每个国家都想着由自己带给天下太平。但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经年累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每一个想着有为的君主,不得不面对因他们的有为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