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年帝国-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我们欺负别人,似也够本了?于是乎一年年过去,过上好日子的月氏国慢慢淡忘了远方的匈奴还欠着他们祖宗的血债!

    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膏药啊!不管多大的历史创伤。只要用力一贴,一切伤痛都会随着如水的岁月和春风的沐浴,慢慢医好。张骞突然发现:他来的真他妈的不是好时候!

    可不管怎么样,既来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月氏女王听完了张骞的话之后,婉转拒绝了与汉朝通好、共同对付匈奴的计策。女王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干嘛还要没事流血?再说了,跟汉朝通好有什么好处?汉朝在地球的东边,我们在地球的西边,匈奴人横在中间。如匈奴欺负我了,汉朝也是鞭长莫及。怎么算都是月氏亏本。所以这桩外交生意,只能就这样黄了…

    女人啊,你怎么就这么容易满足?张骞真是无语了,但也无可奈何。苦苦追寻十余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果。没办法,认了罢!打道回府,向皇帝汇报情况去…

    如按原路返回长安,必须通过匈奴草原,那是自寻死路。于是张骞决定不走原路,另抄近路。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道,即塔里木盆地南部。而匈奴就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也就是北道。

    就这么办了!但让张骞万万想不到的是:当他沿着南道走的时候,竟又落到了匈奴人的手里!

    张骞的路线是这样设计的:南道有羌人。汉朝跟羌人无怨无仇,穿越他们的地盘,应是安全的。可事实上,羌人的地盘早就被匈奴人搞定了。于是张骞千算万算,还是不幸落到了匈奴人的魔爪之中。

    军臣单于又替张骞做了件好事,让张骞和留在匈奴的妻儿团聚。还是那句话:乖乖地留在草原上安生到老吧!至于汉朝?就别做白日梦了!

    看来,张骞也只能留下来做白日梦了?不过,白日梦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张骞再次被扣留了一年多,正逢军臣单于病死,太子於单和军臣的弟弟伊稚斜两人为争单于宝座而打起来了。于是张骞就趁着双方打得天昏地暗之时,准备和原来的导游携着妻儿逃跑!

    张骞和那位命大的导游先生是逃回来了。可张骞的妻儿就被穷追猛赶的匈奴截留下来,夫妻就这样永世相隔,再也没能见面了…

    有心人计算了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本:一百多号人出去,只有两人能活着回来。且张骞也没成功说服月氏王国联手对付匈奴。好像是亏了?

    但张骞心中装了两样东西,是任何宝贝都换不来的!一样是西域地图;一样是坚忍不拔的汉朝气节!就冲着这两样东西,张骞没亏,刘彻没亏,大汉朝更没有亏!

    所以我相信,当汉武大帝刘彻看到张骞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他也会像所有普通的汉朝人一样,只有眼泪和激动!十三年啊,终于活着回来了。一句话:不容易啊!刘彻当即拜张骞为太中大夫、那位叫甘父的导游先生为奉使君。

    张骞的凿空之旅,仿佛神斧劈开了汉朝的第三只眼,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如将话说得大些,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说得现实点,西域诸国都是汉朝潜在的盟友,只要肯开发这些外交资源,有得匈奴喝一壶的!

    张骞这样告诉刘彻“此次远行,我竟在大夏国发现了来自西南夷邛地的竹杖和蜀国的布。大夏国人告诉我:这两样东西是商人从身毒国(今印度)贩来的。这个身毒国,风土人情跟大夏国差不离。唯有一点不同:其民乘象作战,其国临大水。我想给皇帝您做一大胆推测:大夏距离汉朝上万公里,在西南方向。而身毒国又在大夏国的东南方向,售有蜀国特产。那么,这个身毒国应就横在蜀国和大夏国中间,距离蜀国应该不远”

    既这样,那就好办了。汉朝如要通西域的话,走北道?有匈奴人挡道;走南道?羌人也替匈奴卖命,此道也难走。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蜀道!由蜀道通西域诸国,路短无寇,是汉朝打通外部世界、开拓视野的极佳捷径!

    刘彻十三年苦苦等待,等来的竟是这般的神奇汇报。在那一刻,他激动了!

    按张骞所述,西域一直以来都风闻汉朝之富饶,只不过是路途遥远,才断念作罢。如打通了蜀道,以利诱其远来朝拜,臣服汉朝,那是赚大了。

    绕了一大圈,原来遮蔽汉朝投向世界的目光,不过是蜀地那片高山峻岭。还是这句话说得好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张骞的思想是对的,他的路途是对的,那为什么不勇敢地走远一点呢?

    于是,刘彻做了一个决定:开发西南夷的计划不能简单停止!同时组织探险家,走南道、北道、蜀道、分头摸路,直到摸到通往西域的道路为止!

    事实上,刘彻这个计划是烧钱的。但是他烧对了。得到的将远远超过他的投资成本!
………………………………

公孙拜相篇

    新任匈奴单于名唤伊稚斜:冒顿单于之孙、老上单于之子、军臣单于之弟。这是一个爱惹事,又会整人的主。是汉武大帝刘彻的平生大敌!估计是对刘彻收容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不满?他一上任,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折腾汉朝边境。夏天,伊稚斜单于率数万匈奴骑兵杀入代郡,郡守恭友被杀,一千余人被杀被俘。6月2日,刘彻的生母王太后去世。秋天,伊稚斜单于率匈奴骑兵再破边塞,深入雁门郡,屠杀俘虏一千余人而去。秋天,刘彻下旨:罢西夷、独置南夷。在夜郎设置两县、一都尉,犍为郡要能够自保,他日朕还要在这里通西域呢!而把剩下的所有精力用来建设西北方的朔方郡,因那里是对匈作战的最前沿!第二个被汲黯掐红起来的人是张汤。公孙弘早年学过法律,张汤也是学法律专业出身,所以公孙弘对张汤比较欣赏。两人一拍即合,意气相投,成为了好同事。张汤做官之道,简直就是公孙弘的一个翻版:要想升官,首先将专业知识搞扎实。更主要的还有:一切顺从皇帝的旨意办事。一旦案子有疑点,张汤必先探察上意。上意从轻便轻予发落、上意从重便重加锻炼,总教刘彻没有话说,便算判决得宜,可马屁总有拍到马脚上的时候。有一次张汤判案,便遭汉武帝驳斥。张汤急忙召集属吏,重新改判,可仍被皇帝再次批驳下来,弄得张汤及其属吏忐忑不安、莫名其妙。正当他们束手无策之时,突然有一叫倪宽的人给张汤献上了第三份判决的草稿,张汤将其写成上奏,呈报上去,果然刘彻大喜,批示照办。张汤马上将倪宽召来,任为奏谳掾。并开始愈重文人,广交宾客。所有亲戚故旧,凡有一长可取,无不照顾。所以张汤此人性虽深刻,声誉却佳。与公孙弘两人更是莫逆。弘称汤有才、汤称弘有学,互相推美,标榜朝堂。本年,刘彻便将中大夫张汤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当公孙弘和张汤不知道在哪个旮旯混的时候,汲黯早就当了都尉,位于卿位。没想到公孙弘都七老八十了,升官就像坐直升飞机一样,追都追不上。这是很让汲黯纳闷的地方,也是他之所以有事没事要掐公孙弘的原因之一。可现在倒好,自己原地不动很多年了,竟又窜上一个张汤。况且汲黯对张汤不是一般的不顺眼,而是特别的不顺眼!汲黯的专业是黄老之学,主张少折腾,多省心。所以尽管他做的工作与法律沾边,但从不乱改。偏偏是这个张汤,乱了汉朝将近百年的**,改得苛刻深奥,乱七八糟。不爽,真的很不爽。如文景二帝地下有知,肯定会跳出来扒了张汤的皮。不过没关系,用不着麻烦先帝和先先帝父子了,让我汲黯来吧!于是,又一次上朝的时候,汲黯就跳出来和张汤掐架了。在刘彻面前大骂张汤“听说你将汉法改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你以为让监狱装满囚犯,就是好的法律吗?本来祖宗**好好的,你竟为了成就自己的升官梦,将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搞得一塌糊涂。我告诉你张汤:你这个做法,于国于己都是无益。你就等着断子绝孙吧”汲黯这话骂得又狠又毒。然而张汤也不是好惹的。他从容地对汲黯说“公如不服,可以廷辩”辩就辩,谁怕谁?汲黯要的就是这句话。之前他想死嗑公孙弘,没想到公孙弘根本就不接招。既张汤不怕死嗑,那就奉陪到底!但汲黯马上发现自己又输了。这次输是真的输在口才不如人。汲黯的辩论风格总是慷慨激昂,大道理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张汤的风格犹如小溪汇流,深究法理。有理不在声高,黄老学徒还是搞不掂法律专家,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