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淳毫不犹豫点头,“工业集中在城市,市民和工人能拿到更多的收入,而且他们彻底抛弃了土地,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靠购买,消费能力自然要强大许多。”
“所以应天的肉价就足足涨了三倍!比起朕迁都的时候,贵了太多!”朱棣忧心忡忡道:“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咱们想要城市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喂饱这些市民,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否则就会出乱子。”
听着朱棣的话,柳淳突然笑了起来。
“陛下如此忧国忧民,真是百姓之福。而且陛下睿智过人,见识高明。已经看出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臣五体投地……臣是不是可以辞官归隐了?”
前面的马屁拍得还挺好的,可最后一句把朱棣气坏了。
“休想!”
皇帝陛下凶巴巴道:“朕想到了,可是朕还没有找到办法!”
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最大的莫过于京师和江南。
而且相比之下,京城是一家独大,周围没有能比肩的城市,而且离着草原比较近,有大批的牛羊供应,暂时问题不大。
可江南不行,大城市遍地,就连太仓和江阴这个级别的县城,都超过了十万人。对肉类的需求大得吓人。
朱棣是真的发愁,“柳淳,你有办法没有?可以让这些豚吃的少少的,然后肉长的多多的,又好吃,又便宜?”
柳淳挠头了,“陛下,要不您下个旨意,没准就会奉命行事了!”
“你想气死朕吗?”朱棣恶狠狠道:“你必须给朕想个办法,不然朕就罚你一直留在栖霞山,好好养豚吧!”
柳淳很想揍朱棣一顿,这丫的真是欠揍,说的是人话吗?
养猪是个科学的事情,不是说想长多大,就能长多大,而且还要计算投入和产出,需要找到最合适的那个点才行!
柳淳干脆从朱棣手里把事情接了过来。
怎么才能让猪更肥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喂得更好,青饲料和精饲料搭配着吃,这样“二师兄”才能营养均衡,长肉更快。
光靠着割猪草可是远远不够的。柳淳决定引入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物,那就是玉米!
事实上自从环球航行之后,许多美洲的作物已经被引入大明。只不过刚开始,这些东西也需要适应,种植面积很小。
这次柳淳决定要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谁都知道,玉米是非常好的饲料,物美价廉……其实玉米秸秆也能充当饲料的,尤其是青绿的时候,把秸秆割下来,粉碎之后,经过发酵,绝对是二师兄的超级美食。
除此之外,红薯也是非常好的饲料选择。
尤其重要,不管是玉米还是红薯,对土地和水分的要求都不是那么严格。
而且江南的土地在连续耕种之下,已经丧失了很多肥力,柳淳决定趁机推行套种。也就是把不同的作物,按照比例,种植在同一片土地上,对于恢复地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柳淳觉得还是来个有关农林牧渔的通盘发展计划比较实在。
“殿下,我看这事还是你负责比较好?”
朱高炽哭了,“师父,你不能跟父皇学啊,他把事情推到我的头上,你也把事情推到我的头上,这公平吗?”
柳淳不爱听了,他摆手道:“我跟你爹可不一样。你爹那是赶鸭子上架。明明不懂,非要瞎弄,师父这可是讲究科学的。我问你,老百姓叫地方官是什么?”
朱高炽无奈道:“不是老父母吗!”
“对了!”柳淳笑道:“父母官顾名思义,就是百姓的爹妈,负责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分内之事。君父是天下人的父母,管好子民的米袋子和饭桌子,不更是情理之中吗?”
多完美的理由,简直无懈可击。
如果给我个选择的机会,这个倒霉的储君愿意给谁给谁,我不要了还不成!
大胖子一肚子委屈,却也没有别的办法。
从这天开始,他就担负起推动农业和养殖业的重任。
在这里,又不得不感慨一句,在经济模式上面,大明是真的不领先,或者说,千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使得粮食成为了唯一的硬通货。
老百姓除了种田养蚕,男耕女织之外,不愿意尝试任何新的经营模式。
像什么养殖牲畜、水产,大规模酿酒,种植经济作物……这些事情,老百姓既不想尝试,也不敢尝试。
而朱高炽的任务就是和千百年的传统对抗……按照柳淳的总体设计,在城市周围,要建立起一圈蔬菜供应基地,蔬菜圈之外,要用相当数量的养殖场,给养殖场配套的饲料基地也要要。
利用养殖动物的粪便肥田……要让城市人口生活丰富,要让乡村百姓增加收入。
自从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朱高炽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瘦了下来,几乎一天小一圈,憔悴可怜,又愤怒,又无奈。
“师父,你当年是怎么跟百姓讲,让他们支持变法的?您老人家赶快给弟子指点迷津,想个好办法吧!”
柳淳两手一摊,这个办法是真的不好想!
在过去,推行均田,均赋,兴学……这些事情都是老百姓能看到的,也都是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沟通起来很方便。
可是让老百姓改变经营方式,从事全新的农业模式,他们就犹豫了。谁都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师父,弟子算是服气了,百姓怎么就那么顽固啊!简直像块石头!”朱高炽气呼呼道:“我都恨不得把他们的脑袋撬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不是榆木疙瘩了。”
柳淳也无奈,眼珠转了转,突然笑道:“我也没法让百姓立刻改变念头。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树立个典型。”
“什么典型?”朱高炽不解。
柳淳笑道:“我刚刚得到了消息,郑国公他们已经在欧洲站稳了脚跟……很快会送回来一些战利品!”
朱高炽也是大吃一惊,没错,屈指算起来,常茂他们出征也有一年多了……幸好朱高煦已经研制成功了蒸汽船,可以抛弃对季风的依赖,不然还要几年后才能知道消息呢!
一想到这里,朱高炽就笑了,或许这帮西夷真的能改变大明的百姓!
………………………………
第870章 朱高炽的祥瑞
铁路修成之后,最显著的一个好处就是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时间都缩短了,而且是大大缩短,再加上乘坐火车,免去了颠簸劳顿……使得旅行变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尤其是京城的贵胄们,比如太师夫人徐妙锦,她仿佛找到了新玩具,时常要跑去应天逛逛。
去拜祭徐达,采购江南的特产,然后装满大半个车厢,再回到京师。从徐皇后算起,宝庆公主,太子妃张氏,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得到馈赠。
她跑了几次,就连徐皇后也按捺不住了,加入了往返两京的行列……反倒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朱棣,因为政务繁忙,被拴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停生闷气。
“这就什么事?一个皇后,母仪天下,竟然不在宫里老实待着,实在是不像话!”朱棣喝了三碗酒,就跟柳淳抱怨起来,“你赶快策动御史,上书弹劾,弹劾皇后!”
“等会儿!”
柳淳连忙拦住了朱棣,“陛下,冷静!一定要冷静!刚刚的话我就当没听到,咱们吃菜,吃菜!”
朱棣气得把筷子一摔,“怕什么!让下面的御史弹劾,只要是正论,皇后会听的。再说了,她也不知道是咱们干的!”
柳淳连忙摆手,他才不听朱棣的忽悠呢!
“陛下,皇后怀疑您,您不怕,臣可没有那么大的肩膀,能扛得住皇后的怀疑。再说了,陛下没有觉得,这条铁路已经发挥了作用吗?”
柳淳赶快转移话题,好在朱棣也不是真的打算给皇后闹翻,只是无聊老男人的无奈抱怨罢了……他捏着酒碗,一边喝着,一边思忖道:“的确,铁路修好之后,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年算下来,能有五百万以上的入账。不过……”皇帝陛下沉吟了,为了这条铁路,前后投入了一亿两以上。
其中超过一半是借款,不管谁借款,都要付利息,如果再加上铁路的维护成本,仔细算算,每年能盈余二三十万两,就已经很不错了。
搞不好都会赔钱!
这段时间,有人就拿了户部的收支清单,跑来告状了。
他们说修铁路大而无当,花费巨大,可收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