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7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只能祈求朱棣能稍微高抬贵手,他们的小身板,可真承受不起啊!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们的祈求,朱棣下旨把内阁四位学士全都叫了过来。

    朱棣的眼圈泛着血丝,可是精神头却十分充足。

    “这几天,朕和辅国公反复商议,要如何整顿财税。朕总算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朱棣欣然道:“朕打算全面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杨荣不解。

    “就是将所有财税田赋,统一折算成货币,朝廷收税,只收钱币。如此以来,核算监督都会容易许多。像郁新之流,更是无法借机敛财了。”

    杨荣躬身道:“陛下圣明,只是当下户部空虚,新法要如何推行,臣还请陛下指点。”

    朱棣哈哈大笑,“户部空虚?这算什么大事!”他扭头道:“柳淳,朕把户部的差事交给你们锦衣卫,可能担负起来?”

    柳淳笑道:“请陛下放心,锦衣卫一直以来,都在监督朝廷预算,还真有些粗通财税的人才。”

    朱棣又道:“瞧你这么说,空虚的不只是户部,还有工部,兵部,你们锦衣卫都能挑起来吗?”

    柳淳道:“这就要看陛下的圣意了,只要陛下点头,臣等唯有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了。”

    朱棣欣然大笑,“好,锦衣卫果然是天子亲军,能替朕分忧。你们先把户部的事情做好了,让朝野上下,好好瞧瞧!”


………………………………

第723章 涨点俸禄真不容易

    锦衣卫能干好户部的差事吗?

    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先不妨假设一下可以……如果锦衣卫行,那户部就可有可无了,换句话说,户部的那帮玩意就没救了。

    朱棣不但会杀了他们,还会灭了这帮玩意的九族。

    而且对于文官来说,也失去了跟天子叫板的筹码。要知道一直以来,文官都喜欢说一句话,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也就是说武夫光能打仗,治理百姓,还必须靠他们。

    既然要依靠他们,就要给文官一点甜头,甚至要纵容他们撒娇卖萌,极端情况下,也就有了君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

    不过一旦有人能取代文官,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对他们来说,那绝对是灭顶之灾!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天崩地裂啊!

    “不可能!绝无可能!”

    这是胡广的看法,“我承认锦衣卫有些本事,柳淳也是才能过人,但是锦衣卫就是锦衣卫,他们如何能管理庞大的财税体系?这不是笑话一样吗?

    杨荣板着脸道:“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些年锦衣卫弹劾了不少官吏,可见他们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金幼孜却道:“我不这么看,锦衣卫那帮人,说到底还是抓人整人的,他们挑毛病是行家,可是让他们真正做事,那可就未必了。而且我就不相信,锦衣卫上下都是那么干净?别忘了,前些时候,柳淳还把北平的锦衣卫办了一大堆。说死我也不相信锦衣卫能干好!”

    这几位互相看了看,既然如此,那就等着看锦衣卫的笑话吧!

    “天下人都在盯着咱们,这一次可是关乎重大,我们必须拿出真本事了。”柳淳轻笑着道:“多年来,咱们一直跟文官周旋,惩办贪官污吏,为了这个天下,兢兢业业。到了现在,陛下把最重要的户部交给了咱们,锦衣卫到底能不能扛起这副担子,就要看咱们的本事了。”

    柳淳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可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这些锦衣卫头目的心上,压力如山啊!

    不过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锦衣卫从前能打仗,后来能监督百官,现在治理国家,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财政的核心无非就是两件事情,其一,是把钱收上来,其二,是把收上来的钱,再给花出去。

    至于怎么收钱,怎么花钱,还真难不倒锦衣卫。

    经过几天的商讨,柳淳将一份详细的计划递交给了朱棣。

    等到这份计划送上去,朱棣看完只说了三字:“太妙了!”

    能得到皇帝如此赞许,锦衣卫到底拿出了什么妙法呢?

    首先,柳淳认为,依照上一年的各种税收,统一计价……凡是粮食作物,每石做价一贯钱,布匹丝绸做价十贯,糖类和油料做价两贯……根据柳淳的方法,计算出一年大明的税收总额。

    这个做价方法其实和郁新那套折价的办法,几乎没什么区别,甚至还要更加粗糙,郁新还区分了稻谷、粟米、芝麻一类的,柳淳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笼统分为粮食、糖料、油料、布匹。

    这样做不会造成更大的收税困难吗?

    你姓柳的又能比郁新厉害到哪里?

    试问锦衣卫就能按规矩办事,比原来户部的文官还清廉吗?

    笑话一样,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全都嗤之以鼻。

    可是当他们再看到下面的一半,顿时傻眼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傻眼了。

    柳淳用的估价办法,根本不是用来征税的。而是作为投放货币的凭证。

    咱不妨举个例子。

    就拿长沙府来说,去岁提供税赋20万石,今年长沙府的银行就会得到20万贯钱。这20万贯钱,是给地方仓库,用来收购粮食的,而朝廷征税,则是征收货币。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将产出卖给仓库,换取货币,然后交给地方衙门。

    直接征税就直接征税,弄这么一套复杂的东西干什么啊?姓柳的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啊?

    那些脑筋不太清醒的翰林官,还有一部分言官,都是这个看法。

    可内阁诸公。包括六部的循吏,都迅速看懂了柳淳的高明之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套办法可以说将原来户部的弊端全都给解决了不说,还顺带着推行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货币下乡。

    越想,越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

    不妨先从一条鞭法分析……很多史学家都把一条鞭法当成了良法,可他们忽略了两个致命伤。

    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逼着老百姓缴纳银子,势必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

    老百姓为了得到货币,就不得不贱价卖粮,再加上火耗的问题,造成对百姓的两次盘剥。

    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光是收取货币,却不一定能顺利换成物资。市面上的东西就那么多,朝廷卖的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而且还会出现物价飞涨的局面。

    这一点在明末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关外开支增加,就要征用物资,结果北方物价飞涨,粮食甚至超过了二两一石,老百姓破产加剧,由外患发展成了内忧,最终无法收拾。

    柳淳在一条鞭法之外,配属了一个官方收购粮食的体系。

    由于这套体系是由官方负责,因此就有最低价格保障。

    老百姓觉得商人开价合算,就卖给商人。商人开价不合适,就交给官府托底儿,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避免谷贱伤农。

    老百姓拿到卖粮的钱,就能去朝廷纳税,也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

    朝廷统一征收货币,方便简单,能防止原来征税的弊端。

    另外呢,由于各地官仓的存在,朝廷需要物资的时候,并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而是可以通过官仓系统,进行调节。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物资充裕,又能防止市场价格过分波动,对朝廷的不利影响。

    内阁的几位越是分析,就越觉得高明。

    难道这一套方案就没有弊端吗?

    也有!

    黄淮就道:“征税的确方便了,可各地的仓场府库,要增加许多官吏,又要增设皇家银行的分行,还要建立储粮仓库,这些都是开支,而且还不在少数。照顾了百姓,就要朝廷承受负担……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黄淮说到这里,突然老脸红了,因为他发觉在这个方案之中,柳淳代表的锦衣卫照顾了百姓。而他们这些文官,平日喊着为民请命的口号。

    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为百姓想的还不如锦衣卫多。

    真是让人惭愧啊!

    同样有这个抱怨的还包括朱棣,难不成他又要吃亏了?

    不过就算吃亏,他也认了。

    “该花的钱,朕是不会小气的!”朱棣豪迈道。

    柳淳含笑,“陛下,您再品品,看看朝廷会不会吃亏?”

    朱棣紧皱眉头,难道不吃亏吗?那钱从哪里出呢?

    朱老四仔仔细细,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