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根据古朴的陈奏,三年来,光是一个开中法,郁新就敛财不下数百万!
“柳淳,你可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朱棣发问了,作为精于敛财之道的柳淳,完全是一点就透,早就想通了,“陛下,开中法是先帝时候确立的,初衷当然是好的,而且就算现在看来,也是不错的办法。”
“荒唐,出了这么大的漏洞,你还敢说开中法是良法?”朱棣瞪圆了眼睛,吹着胡子,大怒叱问。
柳淳笑道:“陛下稍安勿躁,臣以为开中法的设计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有几个问题没有考虑清楚,因此造成了敛财的漏洞。郁新也就是靠着这些漏洞发财的。”
朱元璋设计开中法的时候,是利用食盐作为吸引,让商人向九边输送粮食,保证边防需要。然后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之后,再去盐场支取食盐,拿到指定区域出售。
如果一切正常,这个办法绝对是利国利民的。
可问题在于洪武朝的后期,九边军户就大量的逃亡,人口减少,使得九边实际需要的粮食,大大下降。
而且另一边,由于大明户口增加,食盐的需求也提上来了,原来的盐引数量不够老百姓吃的。
如果你是掌管财税的户部会怎么办呢?
四个字:虚开盐引!
商人输送很少的粮食,而能拿到两倍,三倍,甚至更多的盐引。他们卖盐赚钱,回头自然要孝敬。
九边的卫所将领,户部、兵部衙门,全都能分得到。
作为主导一切的户部尚书,郁新自然是大赚特赚。
“陛下,其实开中法的问题在于没有调解机制……比如说,大明有多少百姓,要吃多少食盐,九边需要开出多少盐引……完全没有答案,全靠以往的惯例。问题是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口分布也在不断调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还有,针对边军,需要多少粮食,实际产出多少,外运多少……全都没有详细真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如此一来,户部趁机发财,也就不足为奇了。”
柳淳侃侃而谈,“郁新更大的可恶之处还在另一个方面上,他说各地屯田所产的东西不一,请允许各地物产都可以输运给国家,充当税赋。这一条本来是好的,是照顾老百姓实际需要的。可是在制定兑换比例的时候,郁新就耍了手段,他规定粟谷、糜黍、荞郘两石准许当大米一石。稻谷、高粱二石五斗,禾参稗三石,各准许当大米一石。黄豆、小麦、芝麻与米相等。一石换一石。”
柳淳深深吸口气,“这么多东西,规定的价格跟实际价格已经有严重的背离。而且由于种类太多,在缴纳粮食,运输,储藏,兑换的过程中,十分繁琐,非常容易出错误。有的是无心之失,有的则是蓄意为之了。”
朱棣当然明白柳淳的意思,比如说市面上芝麻涨价,一石芝麻能换两石大米,结果收税的时候,按照一比一收税,官吏拿到了芝麻之后,去市面换成大米入库,他就赚了一倍。
锦衣卫之前追踪的酒坊,就是利用这个差别,大肆发财。
“柳淳,各地物产不一样,这是气候使然。朕总不能让各地都种水稻,或者都种麦子吧?既然不能,那就免不了贪墨套利啊?”
柳淳深以为然,“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臣觉得还有一样东西,能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东西?”
“钱!”
柳淳很干脆答道:“陛下,物产虽然不一而足,但是最终都要换成钱,只要朝廷统一征收货币,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柳淳笑呵呵的,他所说的,正是一条鞭法,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也的确该拿出来了。
“不!”朱棣却断然摇头,“你这是昏招,朕可以收钱,但是当朝廷需要粮食物资的时候,去哪里采购?如果朝廷大举购买,势必物价飞涨,那又该怎么办?”
柳淳笑道:“陛下睿智,臣以为在征收货币的同时,再建立一套遍及全国的仓储体系足矣!各地仓库是按照市价收购物资,提前储备起来。朝廷需要,就从仓库支取。另外随着兴学的推进,货币已经深入到了各地,在几年之内,即便是乡村百姓,也会明白货币的好处。百姓接受了货币,各地的仓库体系建立起来,有了物资调配的空间,废除实物税收,改用货币税收,臣以为时机已经成熟了!”
朱棣仔细思索半晌,“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先选两个省实验一番。”在军务上面,朱棣讲究雷厉风行,可是涉及到了民政,尤其是向老百姓要钱,朱棣又变得格外保守。
柳淳是很高兴朱棣能这么想的。
“陛下,臣这里还有一份礼物,要献给陛下。”
“礼物?你不给朕添堵就不错了。”
柳淳大笑,“陛下要是这说,那臣就把郁新的小金库直接上缴国库算了。”
朱棣急了,忙问道:“什么?郁新的小金库?有多少?”
“这个臣不好说,不过总之比陛下多就是了,而且还多了很多。”
顶点
………………………………
第719章 杀昏君,迎明王
“比朕还多,真是富可敌国啊!”
朱棣感叹一阵,突然扭头看向柳淳,“你家有多少钱?是不是也比朕有钱?”
柳淳翻了翻眼皮,无奈道:“陛下,如果算净资产,您还欠着钱呢,找个比你富裕的不难。”
朱棣冷哼,“的确不难,朕的钱都被这些硕鼠拿走了,这回朕就要追回来。”
朱棣怒气冲冲,他让柳淳带路,君臣很快到了城外的一处庄园,长外面看,没有什么,可是等走进之后,朱棣越看越愤怒,他简直要炸开了。
这个庄园的柱子居然是金丝楠木的。
金丝楠木啊!
修应天三大殿的时候,朱棣嫌这玩意贵,不得不用水泥顶替。
连皇帝都不敢用的东西,郁新的庄园居然用了,光凭这一点,剐了他都不冤枉。
柳淳带着朱棣,到了后院,从一处花房下去,一连穿过三道门,终于进入了一处密室。柳淳提着手里的灯笼向里面照射。
顿时反射的金光,差点晃瞎了眼睛。
朱棣好一会儿才迈步进去。这一进去可不得了,满眼都是金光闪闪,金元宝,金砖,金条,码满了货架。
朱棣走到近前,好奇拿了一块,够压手的。
“他娘的!”
朱棣爆粗口了,柳淳看这些黄金,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可朱棣不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在皇宫金库待着,因此对金银成色太熟了。
朱棣敢说,这些黄金远比他内帑的成色要好。果然,朕就是个大笨蛋,被这帮臣子耍得团团转。
“柳淳,郁新怎么弄到这么多金子?他贪墨了多少钱?”
柳淳摇头,“陛下,如果臣没有料错,他根本没贪污,而是靠着交换弄来的。”
朱棣紧皱眉头,“你给我说清楚了。”
“陛下,这些年来,倭国和大明商贸往来,还算密切。大明的物产书籍,都受到了倭国的追捧,价格很高,利润丰厚。”
朱棣点头,“这事朕知道,纪纲不就是在做这个吗,他每年都能给朕送两百万两以上。”
柳淳哑然,“陛下,若是郁新也靠这个发财,那就太丢人了。”
朱棣眼睛瞪圆了,怎么,朕赚钱的法子很低级吗?
柳淳连忙解释,“不光是倭国,还有许多藩国,他们自身的手艺不行,因此只会象征性铸造一些货币,然后流通大明的钱币。各国除了采购茶叶丝绸之外,还有一个大宗,就是铜钱。”
柳淳可不是胡说八道,事实上历代以来,都有这个问题。按理说别人用中国的钱币,那不是好事情吗?
麻烦的是中国也缺少铜,如果货币大规模流失,会造成钱荒,因此严厉管制钱币,防止外流。可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周围人民的热情,他们千方百计,弄到大明的货币,充当通货。
朱棣不解道:“如今大明不是推行纸币吗?这些铜钱还有人喜欢?”
柳淳忍不住笑道:“我们推行纸币不假,可周围国家跟不上来。他们依旧喜欢铜钱。”
朱棣稍微迟疑,立刻明白了,“柳淳,你的意思是郁新把收上来的铜钱,偷偷运到海外,换成了金银,再拿回来?”
柳淳点头,“除了金银之外,还应该有铜料。”
朱棣也是聪明人,很快明白了郁新的套利手法。
明朝不断推行纸币回收铜钱。国库里存了太多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