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话又说回来,等成了进士,做了大官,再去投资,那就晚了。
大明朝不流行榜下捉婿,因为这么干,实在是太露骨了,直接结党营私,惹恼了朱皇帝,可是会砍头的……因此人们发明了一种比较隐蔽的办法。
首先,他们会挑选一些穷苦的书生,一些清水衙门不起眼的小官……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潜力巨大。
怎么说呢,有点类似风险投资吧!
以金纯为例,他是地方上推荐进京的优秀太学生,不用经过科举,就能入选官员,从他进京读书算起,差不多十年光景,期间还得罪了人,依旧升到了工部郎中,主管大工程的木料采购。
这十年时间,给他提供低价的住房,又向他借钱,提供各种便利……种种加起来,一千两不到。
但是呢,确实解决了金纯的燃眉之急,足以让他感恩戴德,铭刻肺腑。
如果顺利的话,一次采买,几十万的款项,赚个几万,甚至更多,都不在话下。
一百个里面,有十个,甚至五个,能够爬上去,执掌权力,就稳赚不赔。
其实真正将这种手法发扬光大的是晋商。
他们不光从官员士子身上下手,而是从娃娃抓起。
在各地建立学堂,捐资私塾,培养读书人……几十年,上百年的水磨工夫,使得从上到下,全都有晋商的人,替他们保驾护航,摇旗呐喊。
因此就算人人知道晋商在干损害朝廷的事情,却也没人敢把他们怎么样,说起来和后世的某街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
弄清楚了这个手法,有一件事也就豁然开朗了。
朱桢就藩武昌,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但是呢,在整个靖难之役,这位王爷仿佛不存在似的。
他没有加入朱棣阵营也就罢了,甚至连朱允炆都没有对他下手。
就这么悄无声息,渡过了三年的时间,人们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位六爷呢!
要说朱桢狗屁不是,也就罢了,偏偏他还精通文学,又多次带领人马,平定湖广,贵胄等地的土司蛮部造反,屡立战功。
就连当年汤和都跟朱元璋称赞,楚王有谋略。
扼守重镇,文韬武略都十分了得,偏偏在靖难一役,悄无声息,这该是多大的本事!
现在回想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桢在文官这块经营很深,他就藩之后,暗中资助收买了许多人,因此每每到了关键的时刻,他都能化险为夷。
不过朱桢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靖难的时候,他太想作壁上观了,结果朱棣大马金刀,杀入金陵,他想去投资,已经晚了。
结果周王、代王、蜀王、庆王、宁王,这些人把持了宗人院,他明明地位更高,却没了机会。
这次楚王进京,是想运作宗正之位。
现在宗人院有十位亲王,如果他能加入,并且成为宗正,权势仅次于周王朱橚。
因此朱桢下了血本,这才有约见金纯的打算。
不然以朱桢的城府,他宁愿出钱,先把金纯的孩子送去学堂,替金纯救治老母,做好事不留名,等到最后了,再把底牌掀开,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捅破,作为人情,留给自己的后人,以备不时之需。
只是朱桢为了能一切顺利,迫切想要拿到一些好处,去跟其他藩王交换,仓促之下,露出了马脚。
这人狐狸了一辈子,却在阴沟里翻了船,也是够讽刺的。
朱高炽没有刻意隐瞒,甚至他有意无意,把案情透露出去,因此朝野皆知,六科十三道,御史言官,刑部,大理寺,就连宗人院的藩王都站出来了。
过去的日子,大家伙被整得太惨了,一把一把的刀子,全都砍到了他们身上,那叫一个疼啊!
这回也请你朱皇帝尝尝滋味吧!
“陛下,臣等请陛下严惩楚王朱桢,诛杀奸王,以儆效尤!”群臣异口同声,同仇敌忾,就问你朱棣,杀,还是不杀?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629章 我要见陛下
朱棣面对群臣的质问,微微一笑,“诸位臣工嫉恶如仇,朕心甚慰,楚王这个案子算起来也是事出有因。朕想问问你们,这国朝俸禄是不是太低了?或者说,朕对待众卿太刻薄了,以至于大家伙无以为生,假如真是如此,朕当罪己!”
朱棣煞有介事道,他最初真的是打算考察百官生存状态,这才碰到了这件事,虽然朱棣说过,不会给官吏增加一文钱,可是若是官员真的活得太难了,也未必不能商量……
皇帝陛下摆出了一副欢迎前来讨价还价的架势。
仿佛在说你们快点提要求啊,只要合情合理,朕就会答应的,放心,朕很大方的。
朱棣奸诈,可臣子们也不傻啊,拿了皇帝的好处,就要给皇帝办事,不用问,楚王八成是死不了了。
再仔细想想,只怕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结果,就是钱没有拿到,反而白白放跑了楚王。
群臣不由自主看了看柳淳。
没错,就是这家伙!
只要有他在,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鬼知道他跟朱棣会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所以啊,面对朱棣抛出来的诱饵,绝对不能吞。
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居然是杨士奇,没错,就是这位不声不响的内阁首辅。
本来金殿朝会他是不开口的,内阁毕竟是秘书的性质,只适合跟天子开小会,在朝会上,那是天子和六部九卿的事情。
不过杨士奇现在还租着房子呢,楚王朱桢这么干,等于是算计了所有官吏。如果同意放过楚王,是不是表示自己也不清白啊?
杨士奇生怕锦衣卫会再度出手,毕竟内阁七颗星,已经落了一颗,谁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稳妥起见,还是别上当。
“启奏陛下,臣以为陛下所说事出有因,这个因只是官吏而已。但楚王朱桢的事情却不这么简单。”
“哦?你有何高见?”朱棣板着脸问道。
杨士奇挺直脊背,接下来的几句话很可能成为这个案子的关键,因此必须小心谨慎。
“启奏陛下,如果仅仅是借贷牟利,臣无话可说。但是朱桢以金钱为手段,笼络百官,培植势力,左右朝局,兴风作浪……这已经不是牟利而已,他是在谋权!身为藩王,不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却野心勃勃,控制百官,他是要干什么?是否有谋逆之心?臣以为天下诸般重罪,罪无可恕的便是谋逆。”
“如今圣天子在朝,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若是不能防微杜渐,及早铲除宵小,臣只怕会遗祸无穷,臣请陛下明察!”
杨士奇说完,胡广紧跟着也站出来。
“启奏陛下,臣以为杨学士所言谋反不恰当,朱桢用心歹毒,手段险恶,若非天子明察秋毫,几乎所有人都被他骗了,如此处心积虑的奸邪之辈,必定有篡位夺权之心,否则安分守己,何必要拉拢官员?”
这两位阁老开口,还真是有份量。
而且官员们也听懂了,暗暗给他们俩竖起大拇指,杨士奇的第一句话,就把牟利借贷的行为给排除了,也就是说,官员为了解决一时困难,做出来的事情,不在这个案子的讨论之列。
真正要命的是楚王的谋反!
不愧是能当上首辅的人,就是高明!
瞬间百官都像得到了信号似的,纷纷进言。
归结起来,就是楚王朱桢十恶不赦,必须立刻诛杀,要抄没楚王家产,废除封国,并且彻底清查,绝不留情。
更有人痛哭流涕,“陛下,臣等知楚王乃是陛下手足,可国法重于亲情,若是陛下纵容楚王,只怕还会有无数野心勃勃之辈,争相效仿,大明永无宁日!臣等恳请陛下大义灭亲,壮士断腕,若是楚王不死,臣情愿意撞死在金殿上!”
……
柳淳一直冷眼旁观,对于百官的表演,他只能竖起大拇指,不知道的还以为朱桢睡了你们的婆娘呢,哪来那么大的仇?
不过对于自己的无妄之灾,柳淳还是挺介意的。
就冲着朱桢找大舌头当手下,这点就该死!
老朱家的人怎么了,我会在乎吗?
柳淳低垂着眼皮不说话,百官都说朱桢该杀,此刻的朱棣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众卿所言,确实谋国高论,楚王用心险恶,理当严惩!”朱棣说到这里,看了眼低着头的柳淳。
“柳卿,这个案子就交给你,还有三法司,立刻定罪!”
说完,朱棣一甩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