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今天的测试,就把这帮人的底儿给撕开了。
朱棣见柳淳迟疑,还当是官员表现太好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拿来!”
柳淳将汇总表格给了朱棣,“请陛下御览。”
朱棣一眼扫过去,第一题,就是询问大明的一十三个布政使司。很不错,所有官员,全都答对了。
只不过并不值得庆幸,因为都察院有十三道御史,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几乎都是天天要打交道的,岂能不知!
可接下来的第二题,就出问题了。
明明是一道送分题,居然测出了十几个笨蛋!
朱棣额头的青筋凸起,拳头紧握,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突然扭头,看向了于谦,“大明有九边重镇,你知道吗?”
于谦没有迟疑,朗声道:“太祖皇帝收复北平之后,在北方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后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屯兵百万,防范鞑虏入寇,保护中原百姓,至关重要。”
于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将九边的来历说的清清楚楚。
在文臣的堆里,有人已经冒汗了。
朱棣欣然点头,“你回答的很好,可是……在群臣之中,居然有人不知道九边,都给朕站出来!
皇帝一声怒吼,朝臣仿佛刚裹了脚的女人,扭扭捏捏,一步一步,两条腿跟千斤之重一般,才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一个,两个,三个……足足站出来十几人,仔细看看他们的身份,这里面有三个翰林,有两个御史,还有一些国子监,詹事府的官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所谓清流!
这帮人一向鄙视武夫,宁可去秦淮河谈论诗文,也不愿意多了解一些军务,九边倒是经常说,可具体是什么,就答不出来了,有人只能勉强写个四五个。
但既然是九边,不够数怎么行!
情急之下,就有人写了“东边、南边、北边、西边”。
面对这么奇葩的答案,柳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连送分题都答错了,真的不用挖空心思害你们了,咱们完全不是一个次元上的。
朱棣的愤怒难以言喻,可他现在还不想发作,毕竟还有更多的题目在等着呢!朱棣恶狠狠扫视了这十几个人,吓得他们浑身颤抖,狂冒冷汗,那叫一个狼狈。
朱棣懒得废话了,“你们都站在这边,等候发落!”
再看下一道题,问的是应天和北平的距离,还是一道地理题。
对于大明的读书人来说,普遍缺乏地理常识,或许三山五岳,他们很清楚,但是两座城市相距多远,还真就难倒了一大片。
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有人写相距月余,有人写旬日之间,还有人写山高路远,千里迢迢,好在他们知道没法一天到达。这道题错的足有三十多人,还有人连续错两道。
“朱瞻基!”
终于被皇爷爷点名了,黑小子激动坏了,总算有了表现的机会了。
“你知道北平和应天相距多远吗?”
“知道,是两千三百余里。期间要穿越黄淮长江,又有运河相通,可以选择坐船,骑马,坐车。”
朱棣颔首,“没错,两千多里的路,并不算遥远,还没有到天涯海角。朕起兵靖难,这段路程,足足走了三年,数万将士没有走到应天,就战死沙场。”朱棣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让一群蠢货糟蹋!
这次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朕决不轻饶。
再看下一题!
这道题目是询问三大殿的造价,朱棣刚刚继位不久,就下令重修,历时一年多,将三大殿修成,算起来使用了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所有臣子,都在三大殿上朝,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那三大殿重修的费用是多少呢?
瞧瞧这些臣子的答案吧!
出错的人,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有人干脆就写靡费无数,还有人写数以百万计,更离谱的则是金堆玉砌,难以衡量……朱棣简直想把这些人抓起来,绑到奉天殿的柱子上面,让他们好好瞧瞧,朕到底花了多少!
“于谦,你知道三大殿花了多少钱吗?”
“三大殿工程花费了八十七万两银子,不过三大殿工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别是有关水泥建筑的技术规范,这部分大约价值一百万两,同时根据三大殿工程,还编写了新的各部采买办法,规定各部衙门的开支,必须公开采买,符合规范。如果有私相授受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朱棣欣然含笑,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修三大殿不但没有花费,反而小赚了一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回陛下,此事在去年的时候,不但明发各处,还刊登在许多报纸上面,故此草民看过。”
朱棣越发欣慰,“你一个小孩子就天天读报纸吗?”
“回陛下,草民虽然年幼,也知道长安居不易,故此不敢不知。”
朱棣微微点头,猛地扭头,扫视群臣,匕首一般的目光,吓得这帮人浑身哆嗦,尤其是那些答错的,更是惶恐到了极点!
朱棣冷笑,“朕知道,你们当中许多人根本不关心开支多少,只要大兴土木,你们就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说什么靡费无算,要休养生息。尔等几时知道,一个三大殿工程,积累了多少经验!水泥的使用,不必从云贵大山之中,运输木材,又让多少百姓获益?还有,日后治理黄淮,都离不开水泥……尔等臣工,又几时能敞开心胸,真正明白朕的苦心!”
“你们——连一个孩子都不如!长安居大不易,在朝中为官,就可以尸位素餐吗?”
群臣被骂得再也站不住了,全都跪了下来。
“臣等有罪!”
朱棣冷笑,“别忙,还有这么多题呢,朕要看看,还有多少人出错!”
:。:
………………………………
第619章 百官要重新上学了
随着一道题一道题看下来,原本很小的一堆,快速膨胀,而没有出错的臣子,却越来越少,渐渐的已经不足百人。
朱棣的老脸越来越黑,百官这边,也是越来越发烧。
坦白讲啊,这些题目他们也要承认,没有特别难的。像柳淳最擅长的奇奇怪怪的算学题目,根本就没有。
完全是农业税率多少,京城高多少,御街宽多少,粮食多少钱一石……全都是这一类的题目,当然也包括一些历史题材,比如刘彻的庙号是什么,鄱阳湖之战双方损失多少,大明每年军费开支多少……
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难度,可身为朝廷官吏,饱读诗书,理应信手捏来。
可谁能想到,最后剩下的官吏,只有区区三十几人,少得可怜!
这三十多人当中,包括内阁六位学士。这恐怕是唯一能让朱棣欣慰的了,至少他的眼睛没有瞎,挑的几个助手还是很有才华的,至少还是吃人间烟火的。
另外就是茹瑺杨靖等重臣,也包括户部,兵部的少数官员。
最惨的就是科道言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最后能留下的,只有一个人!
朱棣挨个往下看,最让他惊讶的倒是在人群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人。
黄观!
昔日的六元公!
还记得当初朱棣决定南下,黄观曾经作为使者,质问朱棣,结果就被扣下了。
黄观虽然还忠于朱允炆,但是因为他跟柳淳瓜葛很深,在建文旧臣里面,不受待见,参与的事情也不多。
结果在清算的时候,黄观侥幸逃过。
可逃过一劫的黄观,并没有半点喜悦。
他目睹了整个建文集团的覆灭,三载宽政,众正盈朝,全都是鸿儒名臣,忠心耿耿,学问高深,人品无双……在掌权之前,除了像柳淳这种异类瞧不起他们之外,大多数人都充满了信心,绝对能够纠正洪武朝的一些错误,从此天下大治。
只是等他们上位之后,很多事情就不用多说了。
黄观扪心自问,就算没有朱棣起兵,不打靖难之役。在朱允炆的治下,大明朝也绝对不会变好,甚至那一大堆的文臣,就是让江山由盛转衰的刽子手!
黄观醉生梦死了很久,也用一双醉眼,观察了许久。
他刚刚担任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