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起义成功当天夜间,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同时为体现工兵特质,的立宪会议选举取缔了宪政民主党,并将选区划分为后方区和前线区。
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原本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临时政府占据优势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是一贯反对立宪会议的,因为他确信布尔什维克得不到掌权的机会。现,布尔什维克已经是临时政府的掌权派了,甚至苏维埃也成了主流派,显然,他相信自己大权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然而事态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进行,布尔什维克只获得23。9%的选票,个席位,只获得163 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的选票。到了5月初立宪会议召开前终结果揭晓:总共707个席位,布尔什维克得到席位仅仅占24。7%,只略高于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席位410个,即便剔除其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的40 席,也超过370个,获得了半数。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于它的得票少,而于这是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什么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但列宁政府绝不会认输,5月9日,他便宣布圣彼得堡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蛮横的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 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面对布尔什维克的举动,一贯以来表示支持的工人们愤怒了,随即便是自产生的、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数以万计的工人涌上街头。布尔什维克军人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圣彼得堡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的鲜血……
情形与南京派何其相似,当黄兴提出要用军队包围临时议会时,已经预示着革命的反复。
这一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只能用表传单的方式表示抗议:“1905年1月9日, 尼古拉罗曼诺夫和特列波夫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而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从此,“沙皇**式的黑暗时代开始了。”“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被剥夺了。”“工人的旗帜被撕毁、被烧掉了。”
沙皇时代素来同情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也这一天激愤地写下了《1月9日与5月9日》一,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的暴行。他把当天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并悲愤而又绝望地说: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近年来俄国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俄国将要的面临的来复枪,不会仅仅只有内部……
………………………………
第027章 北方战争(1)
第027章 北方战争
从江东十四屯事件难之时开始,总参一直就评估对俄作战的各项事宜,逐鹿行动作为国策行动,几十万大军,数十亿财富牵扯其,涉及到的问题哪个方面都不容忽视,一不留神,很可能给全局行动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吴俊升的部队被选作为对俄攻略的第一枪,除了吴俊升本人的特点,还于他的部下,都是黑龙江历练过的,有丰富抗寒经验的将士。而且,即便这样,开展第一场行动时特意挑了4月份,严寒已经过去,春季就要来临,气候转暖的好时候。
到了蔡锷率领线出击的时候,已经到了6月光景,算是一年天气较好的时候了。所以,虽然对俄攻略似乎时间拉得很长,但每一步行动都是有计划的。
4月国防军江东十四刺激,5月份俄国做出反应,6月份线出击,7月份俄达成谅解……随着俄国公开拒绝履行合约,西线向亚挺进,而线和东线则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应对。
俄国作战,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严寒。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可以很轻松地将温降低到零下40。这个温,凡是含有水分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米饭等一切东西,都将变成一块块硬邦邦的大石头,根本无法食用。暴露寒风的双手,哪怕是只离开手套几分钟,都会被冻得僵硬,再时间长就是冻伤乃至于不得不截肢。总参事先已经考虑了这种情况,故而逐鹿行动悉数抽调北方士兵,但国出了蒙古和黑龙江有如此严寒的气候外,其余哪怕寒冷的天气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1916年的冬天则成为好的适应期。
第二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补给。为了补给,总后和总参经过详细规划,制定了长长的兵站补给线。东线的补给基地设沈阳。从沈阳开始,国境内的,靠近大城市,可以依托铁路的,每200公里设置一个转站,离开铁路之后,则是每50公里设置一个小兵站,每100公里设置一个兵站,每200公里设置大兵站。小兵站以排级兵力驻守,兵站以连级兵力驻守,大兵站则以营级兵力驻守。
各兵站之间除了电话之外,还级以上兵站配置了无线电报,方便信息传递。按照规划设置,小兵站应该能够满足团级兵力1日份或者营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兵站能够满足师级兵力1日份或者团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大兵站不仅能够满足师级兵力3日份以上的补给,而且能够提供包括装备修理、危重病人救治等全面服务。
线全部蒙古境内,兵站分布几乎与此类似,从张家口一直延伸到恰克图。好经过赶工,漫长的铁路线已经完工,设置补给点便显得尤为方便。不过,考虑到蒙古地广人稀以及俄军可能针对性地入境破坏铁路,兵站设置的密虽然降低了,但兵站拥有的兵力和防御体系却额外加强了。
第三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交通。远东地界,素以地广人稀出名,除了一些战略要点,几乎就是大片大片的无人区。这样的地理情况,固然有利于部队行进的隐蔽,但反过来也带来了交通不便、地形不熟的情况。经过1916年长时期的适应与勘察,部队已经基本熟悉了这样的作战环境。
很多人原本对总参的持重并不放心上,以为太过于注重了,一年半载的适应时间,不仅看起来偏久,而且很容易暴露目标,等到了实地观察之后才明白总参和秦时竹的良苦用心。对俄国的战争,不经过长期而又充分的准备,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这和国内战争压根就是两回事。至于泄密,逐鹿计划本身就不可能完全保密,而现拖了这么长时间,外界也揣测不出国防军的具体动向和战略目标。
等到1917年1月份对俄国下达哀的美敦书,敦促俄国临时政府履行相关义务的时候,国际观察家早已经把注意力放了国内的那些帝俄固有权益上了,俄国华租借地、租界和附属地被强制收回,行政当局被国勒令解散,驻军一律被解除武装后押解回国,庚子赔款虽然还没有明确说取消,但已经停止偿付,取消不过就是名词罢了。原有被俄国侵占或者各种各样借口掠夺的产业,陆续查封并准备还原主。一句话,俄国通过种种不平等条约加国人民身上,体现国国内的那些侵略权益已经为国政府扫荡一空,那么,作为必然的逻辑推论,原有被沙俄割让而去的国土也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目标。
报界舆论已经隐隐有这种倾向,谓现世界,不过就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俄国昔年乘我国内忧外患,从我国攫取了大量领土,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到俄国面临内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