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挺好,我看还要有个补充说明,即大同和大同以北的防务由李春福地骑一师暂时负责,万一有变,我们可以方便弹压。”葛洪义说,“再密电给海强,主力部属离山西近一点的地方。万一有变。立即出兵。”
“好,复电蓝天蔚。把我的意图先告诉他,并说我过了正月半去山西巡视。”
没有人我所不能,即使是无所不知的穿越者也不行。好南边几位都把秦时竹所要表达的真实心思讲了,东北的尴尬,各方面心知肚明,章太炎再疯,也不会拿这个做章,为重要的是,连一向坚持定都武昌的黎元洪一看风向不对,也马上调头表态支持定都北京。
黄兴是定都南京地忠实拥护者,与章太炎等人大打笔战,南方军队虽有不少人存着定都南京的强烈情绪,但高级将领,尤其联军参谋团的将领,如浙军司令朱瑞、第一军团长柏蔚等都主张定都北京。黄兴使出莽手,不是用说服的办法,而是用陆军部的权威下令解散联军参谋团,造成众将不服,拒不执行解散敕令。
围绕着定都问题,各方吵成一团,形成了旧总统交接地危机……
一切都按照袁世凯所想的那样展着,一场政治旋风越刮越猛,目标就是要将都南京吹向北京。《人民日报》刊登相关章后,《民立报》――当时颇有影响的革命党人所办的报纸,也表了《建都私议》地社论,公开与孙山唱反调,提出了八大理由论证建都北京的好处,并批驳用“北京风俗**”和“防袁世凯胡为”的理由来反对迁都北京的主张。
张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都北京,取其近蒙、疆,裨益治理。”
以朱尔典为的各国公使,对袁世凯的主张极表赞同,并且拍胸脯表示,将来共和政府若不是建立北京,各国断然不予承认。
第四天,天刚蒙蒙亮,外交总长王宠惠手持一份电,直奔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何事?是不是又收到了什么通电?”
“是安徽都督孙毓筠的通电。”
“什么内容,念念。”
“……袁某称北京秩序不易维持,若举足南来,大局必为所牵动,故定都宁、鄂之说,目前绝不能行……”
“又一个不能行。”孙山不禁动了气,一拳击办公桌上,“亮畴啊,反对的人很多啊,这些革命同志难道就真地看不出来?”
面对重重压力,孙毫不动摇,坚持要袁世凯南下就职。针对袁世凯要“退归”的威胁,15日,他再次致电袁世凯,“……请推荐人才,维持北方,以便南来受任”,甚至隐隐约约提到,既然秦时竹已经为北疆巡阅使。可让他担负起这个职位和责任。
次日,孙山再次电告袁世凯:“此间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祖、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绍、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为欢迎员,协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迎大驾。”
袁世凯见多数舆论倾向自己,各地方实力派也大都主张定都北京,特别是接到秦时竹的密电后,形势变得对他分外有利。他压根就没有把欢迎使团当回事,对南下就职一事也无意让步。他的心思和重点,还是放了北洋军的补充、整顿上。
和东北军大战地那几个回合,除了禁卫军所部一直京城没有受到损失,其余各镇。尤其是第一、三、、二十镇等都受损严重。老袁先下令从备补军补充各部队,备补军是预备役性质的部队,当时总人数为13314人,除补充给第三镇的外。还剩余将近一万补充给其它各镇;除了这个来源,各地各种名目地旧式军队都成为他罗地对象,无论是毅军残部、甘军余部、王永庆、张勋等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还是各地原先地巡防营、江防营等等,统统都是兵力来源。他结合各方面的报告,短期内兵力已恢复到近20万,但只有不到5万是真正达到军要求地部队,是各镇的核心力量。其余部队,不仅士兵的训练不足,军纪颓丧,为要紧的是武器不足。
全国三大兵工厂,两大不自己的手里,唯一手里的北洋机器局,重点却是弹药而非枪支。老袁是靠军队家的,自然深知部队的重要性。眼下这种局面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只好招来冯国璋、曹锟、赵秉钧、段芝贵等人商议:
“部队累经大战,损失惨重。但稳定秩序,统一国家,没有军力作为后盾万万不行,你们几个可有什么好办法?”
“报告大总统,我们都已补充兵员了,您放心,不出半年又能满员,咱们北洋军还是天下无敌。”段芝贵身为“干殿下”,说话豪气十足。
冯国璋有些皱眉,但又不能作,好袁世凯及时看到了他地神情,关切地问:“华甫,你是什么态?”
“募足兵员自然没有问题,但军队不是靠人多就能打赢的。招募的部队,不仅缺乏训练,也缺乏装备,如何称得上是天下无敌?”冯国璋直话直说,“我说这个不算数,第三镇同东北军交过手,自然是知己知彼。”
老袁有些不悦,但还是将目光投向曹锟,后者大窘,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对方占据地利,又有飞艇、铁甲车支援,所以,所以……”
袁世凯摆了下手:“这些我都知道,就不要再提了,我问的是他们士兵的训练怎么样?战斗力强不强?”
“还……还可以,如果没有那些先进武器,起码应该能打个平手。”曹锟也很为难,说得太强了,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地嫌疑,说得太弱了,被打得这么惨还真不好交待,唉,难啊……
“东北现有多少兵力?”段芝贵冷不防插了一句。
“具体我说不上来,总共番号是七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还有所谓的十一个守备旅,估摸着大概得有20万人,除了师还有一点战斗力外,那些旅全是瞎凑数的,算不得军队。”赵秉钧小声说,“这些都是我花钱从日本浪人那里了解的,不一定准确。”
“这么说起码实力和我们不相上下喽?”袁世凯点点头:“华甫地话是对的,训练、军纪要抓紧,只是这个武器?现无论是东北的兵工厂还是湖北的兵工厂,都不可能供给我们武器,还是要找洋人想想办法。”
大家默然不语,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自行动手扩建北洋机器局,没有两三年的功夫无疑是痴人说梦。
“可以下令让秦时竹把缴获的武器再送回来。”段芝贵再次言,却被老袁瞪了一眼,“吃下去的肉他秦时竹能这么痛快地吐出来?”
“大总统,我倒觉得香岩的话有道理。眼下,手里有大宗武器地,也只有秦时竹了。”赵秉钧说,“从国外进口,量小不足用,量大的话,各大兵工厂都要订合同、下订单,然后组织生产,后通过海关运进来。如此折腾,数万条枪要装备齐全,没有半年多的功夫基本不行。”
“我也赞同这个意见,从秦时竹手里收买军火,还可以限制他的实力膨胀,防止他坐大。如果他不肯卖,则说明他野心很大,咱们要提前结果了他。”冯国璋严肃地说,“从目前看来,南京孙山、湖北黎元洪和东北秦时竹是咱们大总统的劲敌,要完成全国统一,不铲除这些人是不行的。这些人,又以秦时竹为危险。要枪有枪,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咱们可得提防。孙山虽有黄兴作为羽翼,但不足为虑,黎元洪是庸庸碌碌之辈。”
“关于这三人的处理,我自有主张,你们先不要忙。”袁世凯给大家出示了秦时竹给他的两封密电,“这一封是说明他心里是赞同定都北京地,但议员们都已表态,他不好擅自言;第二封是说孙山给他去电,让他担任北方留守使,断我地后路,向我通个音讯。”
“说得比唱得都好听,什么叫不好擅自言?我看就是他存心。”段芝贵忍不住破口大骂。
“这两封电报,从意思上来看,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即和孙山保持距离,向大总统您示好。”赵秉钧看见袁世凯地脸色好了很多,就继续大着胆子说下去,“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主动示好,咱们也给他点甜头,先稳住他再说……”
………………………………
第011章 装备问题
第011章 装备问题
“秦时竹的意图我不敢说了如指掌,但起码现,他低头了。”袁世凯得意地说,“秦时竹为区区一个北疆巡阅使,就不惜低眉顺眼地赞同同盟会的定都案,然后又跑到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