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裕听了,浑身一震,赶紧拿出玉玺,注视着诏书,世续的指引下,两手抖动着盖过了御宝,交给了胡惟德,泣不成声,哪能坐得住,几个宫女扶着她入寝宫去了。

    大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诏书颁下,帝制结束,华实现共和!

    一干人等拿到想要地东西后,立即直奔袁世凯的府邸,向他覆命去了。这道诏书,是胡汉民委托张謇起草的,袁世凯和徐世昌商议后,又里面加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以示其权力得自清廷,而不必受革命政府约束,同时又由此造成一种“北洋正统”的观念。孙山知道后大为不满,但诏书既然为退位之书,就等于政治遗嘱,改不得。

    后来,袁世凯外交大楼正厅里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书,到场地一多官员神情肃穆,对他们来说,大清终于结束了。袁世凯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于是便迅速地落实早已着实做好的工作,上面署了名,盖了章,算是行使总理大臣的副署权,接着就是颁布天下。

    后,他通电全国,宣布赞成共和。

    当天晚上,袁世凯让人帮他剪掉了脑后的辫子,剪的过程,他不住地开怀大笑,他的一生,这种得意是非同寻常的。想想就4个月前,他还是一个“开缺回籍”的前大臣,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地历程,将各方面势力玩弄于手掌,终于攫取了全国政权,怎能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得意和狂喜呢?

    “皇帝,一切都过去了。”

    “皇额娘,是‘什么’都过去了?”

    隆裕太后一时语塞,焦黄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溥仪看太后脸色很难堪,于是道:“是孙的革匪和袁世凯奸贼这些事情过去了吗?”

    “是的,皇帝,一切都解决了。”

    “这些大魔头、大坏蛋、大奸贼都被镇压了吗?”

    “不,是解决了。”

    溥仪也不好再问,“解决”看样子不是被镇压,但那些妖魔好像是不会再扰乱宫的生活了……

    次日,全国各大报纸争先恐后地全表《清帝退位诏书》,北京城街头巷尾人们奔走相告:“共和了!”“皇上退了!”

    北京城收起了龙旗,挂起了五色旗。

    沈阳、吉林、龙江、承德、太原,到处都响起“共和万岁!””革命万岁!”的声音,三个月地革命,终于获得了成功……

    波澜壮阔地辛亥革命终于降下了他的帷幕,华大地地历史即将翻开的一页……
………………………………

前言

    前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国打开了进步的大门,民主共和的思潮成为一股洪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硬要螳臂当车,只能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以往的历史,一般都说辛亥革命是夭折了的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时竹常常怀疑此论断的合理性。究竟什么是彻底?什么是完全?一个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只要完成当时的任务就可以了,至于革命,就是革命者自己也以改朝换代、推翻帝制为己任,这难道不是革命已经完成的标志。因此,千万不要用一己的想法和后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往常所犯的一味拔高的错误难道还不够吗?

    从本章开始,时竹将描绘民国社会的场景,重点渲染那种际会风云的微妙与逐鹿天下的走势:个人的力量对改变历史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旦掌握了政权和民众,并通过这两者将自身力量释放出来,那其效果之大实不容小觑。如果说1901以后,历史进程已悄悄生了某些变化,那么1912那个帝国远去的背影下,我们可以看到多的转折与惊喜。随着政治、经济、化、外交、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的展开,等待这些人去开开拓的,是大的天地。

    革命不是一种原罪,革命意味着荡涤和洗刷,纵使泥沙俱下的时代,也不能掩盖金子闪耀的光芒!
………………………………

第001章 中华启航

    第001章 华启航

    就个人而言,袁世凯是这场革命的大得利者,他不仅因为革命得以东山再起,而且因革命风风光光地成了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他是幸运的,许许多多因素成就了袁世凯“大总统”,他的幸运是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说必然是因为他的能力以及手段,说是偶然,是因为秦时竹等人其实也掌握了克制他的手段,只是为了大局隐忍不而已。

    1912,时势选择了袁世凯。

    希望天下和平安定,是老姓的常态心理。为了好的明天,他们愿意忍受一下,甚至做出某种牺牲,但一旦他们以为目的达到后,他们对和平安定的渴望会变得加强烈。

    “排满”是触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驱逐鞑虏”成了同盟会政纲的头一条,说明占国民大多数的汉人,既对清廷**不满,恨它是“异族”统治,可见孙山的“三民主义”为人普遍接受的仅仅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而已。

    事实上,辛亥革命唤醒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国的愤青正是这个环境成长起来,国努力寻求自己国际上的位置,却没有相应的实力作为依托,政治家对自己国家的弱点是洞悉无疑的,因而一再的卑躬屈膝,这是患了“软骨症”的表现,而民众呢,却茫茫然不知所措,动不动“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自信心极膨胀,这恰恰又是得了“臆想症”。要治理一个常态社会已经不易,何况治理的是一个扭曲的社会,岂不是难上加难?!

    辛亥革命还进行当,人们关心和担心的是皇帝不肯退位、能不能退位。他们看来。只要皇帝退了位,一切都好办了,从此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一个敏锐的外国记者观察到:“根据我的判断,年地国人对目前的叛乱并不十分热心……我认识的一位先生今天对我说:‘只要皇帝肯退位,则天下太平。’我问他,‘如果他不这样做呢?’我的朋友面带愁容说,‘那么会出好些乱子’。”

    退位诏书一下,许多人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们心,“异族”统治已经结束,其他便无关紧要了。“以后都咱汉人之间的事,啥事都好说”。他们把“共和”仅仅理解为汉人当家作主。那么袁世凯也好,孙山也罢,谁当大总统他们都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打仗,天下太平就可以。这种一味的和平心态。不仅下层有,上层也有;不仅姓有,军队也有;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社会的心理趋向,到了谁也扭转不了的地步。

    秦时竹地松手与隐忍不与这种社会心态有很大关系。穿越者眼里,辛亥革命只不过是一个序幕,但当时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个当成了全部。所以史诗般的辛亥革命这出波澜壮阔的演出,仅仅唱出了“退位”这一次强音就戛然而止了。秦时竹是这次演出的忠实参与者。一个优秀的导演,一个优秀的演员,这种价值是被世人所公认的,但他还是一个优秀地编剧,这里的成功就没有为多数人所看到。当然,也难怪,这个编剧是建立凭空多出100多年的基础上,以他超越时代的目光来参、导、编演这一巨作。其的火候与功力自然无可匹敌。

    南京临时政府地精英人物,当时看来,也不是一流政治家,起码不是一流的权术家。他们对袁世凯并不了解,听到过一些不利于他的传说,内心深处颇为犹豫。清帝退位,人们对袁世凯依然不是很放心,但大势所趋。原来的犹豫心理变成了侥幸心理。“……袁世凯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地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用温情脉脉的希望能让狼不吃羊?用劝告和鼓励能让狼改吃草?要对付狼,只有打断它的牙齿!

    历史从来不缺乏明眼的旁观人,1912年,有位东北的美国记者这么写道:“……很多人都以为袁世凯才是这个生国家的政治代表,我的看法却是未必……秦时竹……这个东北地高主宰比袁世凯有能力,有手段,也加年轻,他身上,我看出了国生的希望……虽然我对他大好情形下不继续军事上对北京施加压力而迷惑不解,但短短三个月,他的实力就从沈阳一地扩张为五个省,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速是前所未有的……有人可能会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作为对比……但就我所知,他既没有洪的骄纵,也没有洪的奢华,十多年来,他从一个‘义勇军’领成长为举足轻重地人物,依然忠实于他唯一地妻子,居住一间并不气魄地屋子里,国人固有的陋习,如赌博、酗酒、吸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