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学者和知名收藏爱好者马上在凌海最大的报纸凌海日报上提出质疑:凌海在宋代和元代均不属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这种铜币按全国已发现的区域来看,凌海不大可能出土这种铜币。这种质疑背后的潜台词很明显,在展会上出现的钱币,要么是外地出土的,要么是近代仿制的赝品。
质疑文章发表在凌海日报上尽管凌海日报这样的平面媒体没有凌海市电视台影响力那么大,但也足在业内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议。这种争议可以理解为学术上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凌海日报对凌海电视报道真伪性的质疑,也正是因为如此,两家媒体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度,陡然升级。
其实,凌海日报和市电视台在重大社会问题或敏感的政治事件报道上,还是与市电视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在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凌海日报还是时常做出些与凌海电视台言论不一致的报道。
就强此次,市电视台刚刚报道了凌海出现之前从没现世古钱币,凌海日报接着有质疑的声音出现。其实,这也算正常,试想想,凌海电视台刚从正面做了报道,再接着报道路可能会是赝品结论,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而凌海日报并非不明白出现这样质疑声音,会给相关的公司以及电视台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他们还是以较大的篇幅报刊发这些质疑,这也与平面媒体逐渐被影响媒体所挤压而难以生存的现状有关。因为他们明白,也只有出现这关的不同声音,平面媒体才会引起更多市民的关注。
而且,挑起这样一场争论,凌海日报必定是个大赢家。如果凌日报报道的质疑属实,民俗公司提供的古钱币被确定为赝品,那么凌海日报的名气和风头,会在这件事上,暂时盖过市电视台的影响力。而如果即使钱币没问题,能引起民众的讨论和关注,对报纸的发行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正是因这样的利益关系的存在,凌海日报在不遗余力的推波助澜。
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甚至包括省报和国家的专业媒体的记者,也开始关注这件事的真实情况。一时间,凌海民俗公司成了记者们关注的和挖掘的对象。
作为唯一的知情人,也是民俗公司负责参展物品的代言人张先清教授,也成了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只要他一出现在展会,他身边立即会簇拥会上了一群记者,都希望张教授能给出一个答案。
对于记者的追问,开始张先清还能以沉默应对,但到后来,他有点顶不住了。问题出在他这样一人做了一辈子学问,在凌海也是学子满天下的老教授,在听到有人说:不敢解释,肯定有问题,说不定是和民俗公司串通的炒作,不然怎么会有展品并没有经过专家的鉴定就参展吗做贼心虚啊
张先清打电话跟甄强进行了沟通。在得知出现这种意外的情况后,甄强也明白,沉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利用此机会,把本来准备在签约仪式上向外推销介绍民俗公司的程序提前,把给签约仪式准备的宣传资料拿到展会上发放,以满足记者及业内人士对民俗公司的了解。
二是,由张先清教授出面,正式接受市电视台的采访,内容则是本参展古币的来源和展出后展品准备进行拍卖用以作为王沟庙重建的起动资金。
同时强调,捐献古币的人出于个人原因,不能对外公布,这一点,在业界也有先先例可循。但可以肯定的是,捐献的人,没有任何个人目的。关于古币的真伪,展会后,欢迎行内专家进行实物鉴定。
这个决定的顺利执行,需要经电视台的李红伟同意和配合。对于这两个决定,李红伟并不认同。一是,提前透露民俗公司重建王沟庙的计划,对电视台直播现场签约仪式来讲,减弱了新闻的时效性。至于安排张先清教授接受采访,他是没有任何异议。因为这也算独家新闻,也正是电视台想要的。
好在有张先清教授从中协调,也是眼下张先清教授被新闻记者围追堵截的形势所迫,碍于和张教授的师生关系,李红伟也不得不帮忙,最后也只好同意了甄强的决定。
一百多份宣传材料,在甄强拿到展会后不久就被一抢而光。当然,其中也不乏凑热闹拿走资料,出门就扔纸篓里的参观者。
材料发完,甄强的人却被围在了人群中间,一时无法脱身。面对着长短镜头和差一点都能抵到牙齿的边的话筒,甄强一时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
第149章 脱俗的女孩
更新时间:20130926
好在来之前李红伟就提醒过他可能遇到记者围堵的情况,告诉过他应对的办法就是一条:尽量少说话或不说话。但记者们终于抓到了正主,又岂能轻易放过他。
也无怪乎记者对他感兴趣。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不仅是民俗公司的总经理,而且还要主持凌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慈善性质的王沟庙重建工程,再加上,他是知道参展古币来路的人,又怎能不从他身上挖些资料出来。当然,凌海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和凌海日报的质疑文章,也是推助媒体更加关注他的原因。
看到人群外,李红伟不住地给自己使眼色,也明白他是不想让自己讲的太多。于是甄别强让先示意围着自己的记者先安静下来,然后开口说道:“关于你们的问的这些问题,我们都会给一个明确的答复。今天晚上,在新闻之后,将会有一个电视采访,由我们公司的特聘教授张先清先生一一给予解答。谢谢大家对民俗公司的关注。”
在讲话的时候,甄强就注意到不知什么时候,郝佳丽也出现在人群中。
他讲完这些话,伸手朝郝佳丽伸去。众人一愣,还没明白怎回事,甄强的脸已靠近郝佳丽的耳边
这样的一个镜头,让所有的记者都为之一愣难道还有什么花边新闻
也就是在这些老到的记者一愣神之际,甄强用了一个交谊舞里男舞们带女伴旋转的动作,迅速地和郝佳丽她换了个身位。走出记者包围圈的甄强,迅速地跑开了。
等众人明白过来,他是借了郝佳丽闪身的道走人了,不免都冷冷地看了她一眼。但甄强此时,已跟张先清教授和李红伟抢先一步进了会务组。而门口的保安,则把追过来的众记者挡在了屋门外。
“应对的很老道,无师自通吗”看着甄强的头上已有了汗珠,李红伟开了一句玩笑。
“差点被绑架了,还取笑我你采访张教授吧,没事我先撤退一步了。”甄强回了李红伟一句后,就准备从侧门离开。
“先别走,都等你好几天了。有个京城来的老人要见你,他也是这次巡回展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在国内也是泰斗级的人物。你别用这种责怪的眼神看我,不是我故意替你找事,我们总也欠了人家的人情的。说实话,被那些记者在报上一质疑,我对古币的真假都不自信了,是他看过后说,是真品,我才有了底气的,要不然,我可不敢轻易接爱电视台采访的。”
张先清叫住了甄强,简单介绍了要见他的人的背景。甄强夸张做了个鬼脸,其实之前张先清教授跟他提起过这人,甄强对他所说的这位老人,或多或地也有了些好奇的心理。只不过当着其它人的面,甄强装出一分不情愿的样子。
“艳雨,你带甄强去见老人吧”
被张先清教授称呼艳雨的女孩甄强认识,是张先清带的最小的研究生玉艳雨。虽然也属考古专业,但主要研究方向却是古文学,因甄强对这方面不感兴趣,所以既使在张先清的办公室见过她的面,也没深聊过。
艳雨人如其名,不仅长的得清秀,一副小鸟依人的娇小身材,看一眼就印象很深,当然,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她那张如晨露犹挂的嫩叶般的皮肤。她的母亲是江南人,她也是在江南出生的,她这样如豆腐般,一掐都能出水的嫩皮肤,同那些周围的女人相比,在这北方干燥又寒冷的气候中,即便涂了脂粉,也难掩相对粗糙皮肤的北方女人来说,会给人以出於泥而不染的脱俗感。
看到她,甄强总能把他和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她给甄强留下的最深印象。
这么清秀的女孩怎么选考古这样的专业甄强见她第一眼时,就有了这样的疑问。有这种想法的当然不只甄强,李红伟因和她相对熟,当时还和她开玩笑说:小师妹,别读研了,去电视台做主持吧,考古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