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制造-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每次在正式研究前,他都要花上一到两个小时开个学习会议。

    “同轴虚阴极震荡器其实是一种新型的高功率微波器件,它比原计划要研究的轴向技术输出功率和效率更高。”季椽在黑板上挂出虚阴极震荡器的设计图,这张图已经是经过几十次修改的最终效果图。他看向下方端坐的研究员们,其中不乏头发花白的学者,就连教科书上的李院士也来了。

    他原本参与的是核心的磁通压缩发生器项目,然而在旁听过季椽的会议后,他便抱着笔记本来上课了。

    季椽:“……”

    钦佩于老前辈们的虚心好学,同时压力也很大,在他们面前总感觉自己知识浅薄,好似班门弄斧。

    不过工作就是工作,研究中不能存在一丝误区,该说明的地方还是要说明。

    “我们在苏联时做过相关实验,当时得出的输出波导为004pm,频率、峰值、阳极皆不理想。”季椽在黑板上写出了满满数十个公式,转头看向大家。不用多做解释,所有人都能看出它的数值过低,达不到破坏军用电子的效果――这就是所有人都是高级研究员的好处了。

    甚至立即有人提出解决方案:“有没有试过tm模式?”

    季椽点头:“te,tm,tf模式都已试过,失败了。”

    所谓te,tm,tf模式是指圆波导实验的三种研究方式,作用是研究谐振频率的振腔长度变化,在同轴频率研究中至关重要。可惜几项实验都失败了。

    如果只有这个时代的知识水平,季椽能做的也不过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实验,好在他有未来的知识做为基础。

    而且……

    “我认为比起研究模式,我们应该先解决波导参数的问题。根据谐振频率的结构方式计算已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有个新的想法。”宋冀宁起身,为季椽补充接下来的讲解。

    有未来知识的,不仅仅是季椽,还包括接受他教导的宋冀宁。

    撇除重生这点外,季椽的头脑其实不如宋冀宁,宋冀宁天生就是当科学家的料,当他决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迅速追上了季椽。现在的研究中,很多突破性进展都来自于宋冀宁。

    当然,季椽不会嫉妒,他只会为小宋哥高兴。

    他乐于看到小宋哥走上未来的道路,并且比原本走得更高更远。

    而且,只有一个人的优秀实在太扎眼了,两个人反而成了平常,季椽私底下经常听到苏联和华国的研究员们互相问:“你们苏联/华国是怎么把这两人教得那么优秀的?”

    他们都以为,季椽和宋冀宁那么优秀,一定是对方的教育水平高。

    一个天才是天才,两个天才,就肯定是教育的成果了。
………………………………

196 第196章 研究默契

    除了本身头脑的灵活外; 宋冀宁还有着胜于季椽的另一项优势。…………

    由于季椽的知识大多来自未来; 导致他有时会对现今的一些技术差生错误认知,比如他以为磁通量的技术已经有了; 并基于此进行研究。但这是十多年后才出现的技术; 此时并没有这项技术,也没有相应的元件; 他的研究在此时是不成立的,只能推翻重新开始。

    而宋冀宁虽没有这些超前的技术,他所知所学的却是刚刚好,比季椽少绕很多弯路,加上思路灵活,喜欢另辟蹊径; 季椽尚未考虑的方法,他总能先一步想到。

    有时候科学欠缺的就是这么一点灵感,有灵感又有扎实的技术知识打底; 宋冀宁渐渐追上季椽; 成为这项研究的主力科研人员。

    当然,如果季椽想争的话,他随时能够压制宋冀宁,但他不可能这么做。相反,他会认真听取宋冀宁的意见; 并从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在两人的默契合作之下,他们联手解决了输出波导、点电荷、电子束受阻……等等问题,让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度大幅度超越其他研究团队。

    “如果按这个速度研究下去; 你们的项目至少会比其他团队早半年完成。”一边来听课,同时也偶尔帮忙研究的李院士,在查看了研究资料后,这么对季椽说道。

    季椽并未骄傲,谨慎的说:“没有那么快,微波脉冲输出能量需要多少焦尔还没得出结论,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和高频谱波导的含量也没有测算出来,这几项最难的问题没有攻克,我们的研究距离完结还远。”

    李院士愣了愣,拍拍季椽的肩:“你很好。”

    季椽:“……谢谢?”

    此时研究已经开展8个月了,虚阴极震荡器的组装已经接近完成。这其中所涉及的技术多达上百项,有三分之一是季椽和宋冀宁攻克的。另外三分之二,是前苏联研究员和国内研究员共同攻克的。

    最初时国内研究员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前苏联研究员,还被他们鄙夷过,双方闹过一些不愉快。但国内学者有的是拼劲,哪怕一把年纪了,学起新技术来一点不比年青人速度慢,又有季椽特意给开小灶,很快就赶超前苏联研究员,抢在他们之前攻克了几项技术难题。之后又经历了两三个月的互相较劲、合作,终于磨合成一个优秀的国家级团队。

    这个团队,以季椽和宋冀宁为中心。

    尽管他们是团队中最年幼的成员,但国内的研究员,不管什么年纪,都称呼他们两人为“季老师,宋老师。”

    最初只是调侃,后来由于季椽教给他们的知识越来越多,带领他们攻克的问题越来越难,这称呼便成了真心实意,两人如何拒绝,也没人愿改。

    这是信任、尊敬和……期许。

    所有人都预见到了这两名年青人的崛起,未来的国家科学院,必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季椽没想那么多,他之前对李院士说的难题,是真的很难解决。虚阴极震荡器快完成了,但是那几项问题不解决,爆/炸发生驱动器就没有办法安装,否则一不小心发生内部爆/炸,整个研究院都得上天。

    这是无法靠未来知识完成的工作,比如微波脉冲输出能量需要多少焦尔,根据结构和电子束的数值不同,设定的焦尔也不同,未来知识在这里帮不上忙,只能一点一点的实验,运算。

    季椽的桌面上堆满了公式草稿和图纸,他花了三天算出了最小的误差值范围:“根据虚阴极几何结构运算出的结果,微波脉冲输出能量范围在60…90焦尔间。”他看向会议室里的众研究员们:“接下来就要靠大家了,40组数值,每组研究5个数值,一个月内完成,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

    所谓的数值,是按照61焦尔,62焦尔,63焦尔,64……等数值来一个一个研究的,平均每个数值的研究时间差不多一星期,一个月内完成5个数值有点赶,好在团队里都是高级工程师,只是赶赶时间而已,没人觉得困难。

    季椽和宋冀宁本来也负责一组数据,不知道为什么,却被大家说“你们两人在一个组浪费人力”,于是把两人分成了两个小组。没有小宋哥在身边搭档感觉有点不适应,但忙着赶时间实验,季椽也没空多想,带领自己的小组工作着。之后又进行交叉研究,重复实验,花费三个月时间,终于得出了准确的数值。

    第一难关攻克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季椽也松了口气,比起攻克难题,他更欣喜于终于又可以和小宋哥搭档了。虽然小组成员都很优秀,但总不如他与小宋哥无需开口的配合默契。

    不知什么时候,宋冀宁站在季椽身边,握住他的手。

    两人对视一眼,有着相同的想法。

    果然默契。

    一项难题攻克了,没有休息时间,紧接着是第二项难题:找出低通滤波器的正确工作频率。

    再度开会,安排研究工作,将近一年的研究下来,团队对季椽的安排没有任何疑异,唯独当他想要和宋冀宁搭档时,再度遭到整个团队的反对。

    虽然这两人搭档确实很默契,但以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反而不应该在一个小组。这相当于把两名主力研究员放在同一个小组,浪费人力。

    不过这次季椽不再妥协,小宋哥一人在他身边可以抵得三个助理,配合又快又默契,跟他在一起除了研究,都不用动脑考虑其他事,省心多了。

    季椽不妥协,宋冀宁也不答应,大家终于还是遗憾的让两人继续搭档了。为此李院士还过来跟两人谈了谈心,鼓励他们多承担些责任,早日习惯独自带领团队进行研究:“毕竟你们不可能总在一起,要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