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庆恩表态似地说:“请张书记放心,我会更加努力地为群众办事,为村里办事。”
刘刚说:“有用得着我刘刚的,尽管说。”
孟庆恩握紧住刘刚的手说:“这次多亏了张书记和你,为我解决了大难题。”
刘刚道:“我一个小小的纪检监察信访干部,有那么大的能耐吗?要感谢你就感谢党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
张为民问:“下步作何打算?”
“结合村庄整治,解决宅基地这个老大难问题。”孟庆恩说,“不过,现在心里还没有谱子。”
张为民说:“大胆探索,我们支持你。”
………………………………
第三十七章 纠纷暗自生(36这捆钱怎么花)
第三十七章纠纷暗自生
36、怎么花去这个钱
修路资金有了剩余,剩的很多,整整二十万元。这笔钱成了所有村民瞩目的焦点。村支两委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
孟庆喜说:“群众生活都不容易,我的意见是尊重群众意见,按人头分了它。”
孟庆吉说:“村集体帐上一分钱没有,外带几十万元的大窟窿。这些钱正好留作村集体用。”有人反对孟庆吉的意见,说他是村会计,一心想往村里霸。再说啦,村里债台高筑,冤有头债有主,都是张万银吃喝嫖赌拉下来的,岂能用国家的钱去偿还那些“狗肉帐”?
孟庆泽说:“眼下正值三夏大忙,夏粮征购和统收提留马上就要到来。不如把这些钱按比例算过,补到夏粮征收和农业税上去,既满足了群众分钱的心思,又能保证按时完成上级的任务。”这个意见,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有的却沉着脸不吱声。
“你们先看看这份资料。”孟庆恩没有多说话,把手中的资料一一分发给大家。
他们手中的材料是张桂花写的一个报告,对全村的土地、资源和所属三个自然村一百八十八户群众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搞一个土地置换,解决村民建房难问题。
大家又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孟庆泽首先说:“咱村的长远规划出来以后,大村里的人都暗自欢喜,其他两个自然村的群众却觉得我们一碗水没有端平,陆续找我提意见,都想往大村里合。他们的心思我一看就明白,都是看中了我们这个大村的旅游前景。大村现在又是这样拥挤,怎么合并?”
孟庆喜觉得他的媳妇太逞能,她提出的那个土地置换,不但违反现有政策,弄不好还要引发新的上访告状。他坚决地反对说:“张桂花的这个意见不成熟,不切合我村的实际,也没有政策支持。”
孟庆吉却对这个设想很感兴趣:“我看行得通。我们的长远规划并不是丢开另外的两个自然村不管,而是统一规划的。其他两个自然村,一个设想为特色农业园区,葡萄长廊、垂钓水域、花木园地、采摘园区应有尽有;一个设计成农村新村模样。三个自然村三点一线,吃、住、玩一条龙。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只要适当引导,他们不会挤破头地往这里钻。”
孟庆泽说:“他们非要脑袋削尖了往里钻呢?”
孟庆吉说:“这就用上了张桂花的这个意见书了。各村住户原则上不动,宅基地统一丈量,统一尺寸,统一规划,实行三统一。愿意搬迁的都搬到桑榆街上,也搞‘三统一’。多余的宅基地收为村有,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解决了实际问题,且符合长远规划。”他接着又补充说:“长远规划也是应该改变的,恩子哥说过,方案是人定的,根据实际,该改变时就得改变,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是允许改的。越改越完备、越科学。”
孟庆喜说:“人家的房屋好端端的,不少的住户还是小楼、平房,愿意扒掉吗?即使愿意扒掉,拆迁的损失谁来赔偿?”
说着说着,又说到钱的问题上来了。
孟庆恩说:“张桂花这份报告上已经报准了各家的想法。愿意在本自然村留住的,约占三分之一,愿意迁出的约占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中,希望并入大村的和愿意搬到桑榆街的又大约各占二分之一。鉴于大村基于旅游景点的布划和现在的情况,又容纳不下很多的搬迁户,我的意见是:动员那些想在原自然村居住的家户,要么迁到大村,要么迁到桑榆街。凡是搬迁户,都要视其受损失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拆迁补助。”
孟庆泽说:“这样可以,但是我们村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建房预留地,在桑榆街上搞沿路开发,也没有经过镇里和土地部门批准,属于违法占地。我们再搞,也是违法的。”
孟庆恩开导说:“上级禁止并追究违法占地建房行为,是基于控制耕地红线不被撞破。我们搞的是土地置换,通过村庄整治来规范群众建房用地,增加耕地面积。这样做没有触犯国家的**和大政方针。只要大伙儿意见统一,我甘愿带头违这个‘法’。”
孟庆吉管着村财务,不自觉地问:“这些补助的钱,就用我们修路余下的款子?”
孟庆恩说:“是的。”
孟庆泽说:“上头追究起来,谁负这个责任?我可是一村之长,法人代表。”
孟庆恩笑道:“坐牢、挨枪子儿,我愿意跟老伙计一起去。”
孟庆吉说:“既然都同意了,咱就立个君子协定,都在上面签字画押,谁也不许反悔!”
孟庆吉说完,在张桂花写的意见书的背面写了一行字:
我们愿意共同承担土地置换解决村民建房问题中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孟庆吉早已拿来了一方印水盒。
大家一个个签了姓名,还在名字上摁了红红的指印。
孟庆泽摁完手印说:“我总觉得跟杨白劳一样。”
孟庆吉说:“杨白劳是把自己交给地主老财了,我们是把自己交给村民群众了。”
孟庆喜说:“我想起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那几个最先分地到户搞联产承包的人。”
孟庆吉说:“这就对了。张书记曾经说过,破解三农问题,要鼓足勇气大胆探索。我们的实验成功了,或许跟小岗村一样起到划时代作用。”
孟庆恩笑着说:“没有那么严重。你们是井底的蛤蟆,没见过大天地。现在的农村,涌现出很多的先进村、富裕村。人家南街村、华西村,早就富裕得不得了了。还有不少的地方干得都不错,他们才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比起人家来,咱还是小打小闹。”
孟庆泽说:“管它是小打小闹,还是划时代的,反正也签字画押了,谁也不许走回头路。老规矩,方案要拿到村支会、村委会、小组长会、村民会上讨论。谁要是敢走回头路,我孟庆泽拼了老命跟他不完。”
………………………………
第三十八章 纠纷暗自生(37噩梦)
37、噩梦
张万银携着刘兰香去拜见主抓农村工作的赵副市长,争取了一笔农业开发专项资金,回来后马上投进了他的八百亩林场地。
他的林场地是村集体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林场,位于村西北方方向,在小沧河河西紧靠着小沧河。几年前,他把它长期承包了下来。林场地里种着速生杨树、金丝垂柳、法国梧桐、万年青树,还有葡萄园、苹果园、梨园和桃园。这几年,由于经营不善,市场行情不稳,树木销售迟缓,果树挂果不多,快到了绝境。这笔资金的投入,给张万银打了一支强心针,心里描绘出大把的钞票如同雪花一样纷纷飘落一般的梦境。
他领着几个技术员在林场里查看,技术员说,果园重在科学修剪、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否则根本没有经济效益。现在晚了,到了秋后要彻底搞次大修剪,再配以科学的配方施肥和精细化管理,后年可大获丰收。
张万银问:“眼下应该怎么办?”
技术员说:“我只能采取临时性的补救措施,稍作修剪和压枝,再给你一个保果、增产、提高品质的方子,日夜守候管理。”
为了便于管理,张万银重新修缮了原来的护林房,接电线、拉电话、打水井,甚至搬来了电视、家具和锅灶,干脆同刘兰香住了下来。张万银还去市里购买了一只凶猛的藏獒,帮助他看家护院。
林场里有了生机和笑声。刘兰香不用回那座红楼了,在果园里细心地操持着。张桂先两口子也经常来果园里看看,张万银还鼓动张桂先入股经营,有钱大家赚。张桂先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十万块钱交给了他。村里也有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