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的憎恨。在西方,申请慈善救济时,常常听到“不需要施舍”这样的反抗声。当然,任何人都需要本来意义上的慈善即“爱”。从这种意义上说,大概就不会有人感到“不需要施舍”或者说这种话。然而,人们不需要没有真正爱的慈善,不需要不平等的慈善,这是理所当然的。
池田我想慈善本身作为社会行为,的确是善的,而伴随它的心理上的问题是复杂的。如同缺乏爱的慈善就失去本来高尚意义一样,不付诸实践的、观念上的爱,不也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
吗
我想,对爱赋予实践性意义,正是佛法所说的“慈悲”这一概
404
第三编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念。佛法上,“慈悲”就是“拔苦与乐”的意思。所谓“拔苦”,就是除掉潜伏于人生命之中苦的根本原因。“拔苦”是建立于“同苦”使痛苦相同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把对方的痛苦的呻吟,作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去感受。在这样共同感受的基础上,来根除这种痛苦。
如果没有“同苦”,就不能产生对对方的关怀,也不可能有想除掉痛苦的实践。还可以说,这种“同苦”的感情,是由于发达的优秀智能而产生的。就是说,看到了自己以外的存在的痛苦,于是自己也同样感到痛苦。这是需要由相当高度发达的智能活动而产生的想像力。所以,对其他个体的痛苦而感到强烈的痛苦,这是人的一个特质。生物的智能越不发达,越是对其他个体的痛苦和死亡莫不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到“同苦”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样的“同苦”,无论对爱也好,对慈悲也好,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我想有了这种“同苦”的根基,才可能建立起人类的集体连带关系的。就是说,集体生活在整个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而人类虽然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极为强烈,但却有意识地保持着集体团结。
我认为这正是人跟其他生物不同之处。
但是,问题在于“同苦”要跟什么样的行动连接起来,不能是安慰一下了事,或者疏导一下人们的思想,或者一起抱怨一下弱点。
这些都是不够的。要明确“拔苦”的积极意义,必须以“同苦”的共感为,为了除掉对方的苦恼而采取行动。
汤因比的确如此,您从实践的角度,对佛教主张的慈悲概念中,“拔苦”即除掉苦恼作了解释。
池田是的,您说得很对。还有“拔苦与乐”的“与乐”,接着字义是给人以快乐。问题是,真的“乐”是什么佛法上所说的“乐”,决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自我满足,更不是逃避现实。它意味。
着生本身的快乐,即“生之快乐”。当然,物质方而的快乐也是乐的一部分,这是对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精神方面的快乐。若没有
405
展望二十一世纪
生命本身深处的充实和生命感情所发出的强有力的欢快,是不会得到真正有意义的“乐的。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纯洁的、强有力的欢乐,才是佛法说的“与乐”。
今天,一方面主张爱的宗教要在全世界扩展,而另一方面却在进行着血腥的杀戮和斗争。这是为什么呢
爱在憎恶面前是如此软弱码我不这样想。相反,我认为这是因为对爱仅仅限于抽象的叫喊,没有赋予实质性的东西,结果被憎恶所吞噬。
汤因比刚才已经说过,今天使用的“爱”这个词是很暖昧的。
佛教的用语一至少像慈悲这样用日语表达的佛教用语更正确,更现实些。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社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结构和管理要求合理化这一总的倾向,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个人化了。在这样的社会中,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恢复真正的爱呢的确,原则上合理化是值得欢迎的。然而,合理化给人的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也有不值得欢迎的一面。在日本和其他所谓“发达国家”的社会现状中,佛教传统果真能产生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吗
西欧各国传统宗教的背景,不是佛教面是基督教。有佛教传统的日本社会,是否也要和西欧各国一样,在同等程度上,实现生活的非个人化,也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失去爱昵在现代世界上,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果真是不可避免的吗用计算机管理能和爱共存吗
池田社会巨大化、复杂化,人人都失去个性,精神枯竭,这种状况在日本,在欧美各国都是同样的。日本虽说有佛教传统,现在在建筑物中或仪式中还保留一些形式,但其精神和内容几乎都
被遗忘。这也是实际情况。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日本佛教传统的
406
第三编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丧失,比今天西欧社会基督教传统的丧失程度要快。
其次,您提出社会合理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个人化,从中怎样恢复人对人的爱,以及从佛教传统中能否找出解决对策,这样两个问题。对此,我也想谈谈看法。佛法主张,现实的终极的理想是确立人本来的自主性。这是个人对报应的自主性。自主性确立起来的标志,就是有“慈悲”这一评价。这样确立起来的自己本来的主体,就是以前谈过几次的“佛界”。而对其他生命的存在所表露出的“慈悲”作用,就是菩萨界。
所以在合理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生命来说,也是社会环境,并且确立不受其侵蚀,不受其支配的自主性,正是佛法的目的。不管想要合理化、非个人化的社会力量如何强大,扩大个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领域,还是可能的。然而,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人的自主性根基,扎得深不深,是否强劲有力。归根结底,虽说是社会,但构成社会的还是每一个人。而管理、推动它的仍是个人。即或使用计算机,而操纵它的仍然是人。因此我想,如果人不忘记作为自主者的自觉性,不忘记自主地对待社会,那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爱或慈悲,并进而使其扩大下去,决不是不可能的。
7爱的领域的扩大
池田女性的爱极为纯正。同时正因如此,它的独占**也极为强烈。众所周知,这是女性的特征。当然,这种独占的**,男性也有,其中一部分甚至比女性更为强烈。但一般地说,女性更加明显。
汤因比一般地说,无疑女性的爱和独占欲比男性强烈。作为女性的特质,此外还有忍耐力。它和独占欲本来都是和爱相伴
407
展望二十一世纪
随的东西。对女性来说,忍耐力是一种积极素质。这不仅有效地运用于养育儿女,还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做母亲以外的职业。
女性从事男性分担的职业,是最近的事,根据工作性质,有的女性比男性更优越。比如,有些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这里忍耐力就成为重要素质。又比如考古学,还有结晶学、秘书、电话接线员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我认为不该把秘书工作看成是佣人工作。
秘书雇主不论是男是女其实质往往和母亲的作用一样。
对女性来说,独占欲的确是一个潜在的不利条件。就做母亲来说,女性往往在儿童已经无需家庭保护、甚至保护对孩子反而成为束缚的阶段,对孩子仍旧不敢放手。母亲总是为这种不适当的
独占欲所俘虏。如此下去,结果很可悲,母爱变成了贪欲。为此贪欲所俘的母亲,有时在孩子应该把注意力和爱情转向配偶和自己的孩子时,仍然要求孩子对自己表示这种感情。由于这种强求的态度,有的母亲毁了孩子的一生。
由于女性容易陷人这种独占**,所以除了做母亲,其他职业的管理机构往往把她们看成包袱。
油田我认为正是女性特有的这种强烈的爱,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博士提出了伴随着爱的忍耐力和独占欲这一女性特质。的确,忍耐力是使爱体现在行动中的最好助手。而独占欲强化对某一对象的爱的同时,它也使爱狭隘化。
因此可以说,问题就在于既要坚持爱的纯正性,又要作到不因此而使视野狭小,从而使爱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体现。我认为这就是女性通过自己的自主行动,创造自己新形象的出发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归很到底是女性要超越个人的局限,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爱的对象。就是说,大概有必要深人挖掘一下为什么要爱自已的丈夫和孩子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