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在七岁以前,能学到很多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它比在以后期间能够学到的一切事情都多。不管寿命多长,这一点是不变的。而且每增一岁,这一年里经历和记忆的事情要比它以

    前那一年经历和记忆的一切事情,相对地要减少。表面上的时间流动速度从七岁左右开始加快,以后速度慢慢地增加下去。

    池田生命所感觉的时间,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刚才您说的,很据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面生命的充实感不同,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也有很大不同。

    人生感到充实,处于能动状态时,同是一小时的物理时间,相

    331

    展望二十一世纪

    对地感到短些;相反,生命的活动处于缓慢,被动的状态时,恐怕就会感到长一些。但是,后来回顾起来,生活充实的时间会感到长些,空虚的时间,往往就接近于零。

    汤因比我们知道,我们对时间流动速度变化的意识是主观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能够测定时间,是依靠在空间范畴为我们的意识所能把握的指标。比如,我们通过对空间现象的感知而感觉到每天昼夜的转化和每年四季的变化。我们通过天数和年教意识到时间的移动,而且通过应用空间的测定法,使这样的天数和年数变成等距离的东西。

    用这样的空间测验法,即用年、月的词汇表达我一生前半段的话,我只能说,那并不是八十五年中的四十二年半,而只不过是很少的最初的七年而已。然而,在主观上我感到选“前半段”是我一生的一半。以后将要迎来的第八十六年,与八十五岁的一年相比,虽然相差很少,一定会感到短些。跟四岁那时的一年比较,似乎会感到更短。但是用我的主观体验得到的空间的长短这个词来表达我对时间经过的主观体验的时候,这次八十六岁的一年跟四岁时的一年,长短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我们对空间距离和高度变化的意识,是主观的东西。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测定空间,靠的是在时间范畴内我们的意识能够把握的指标。一个人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同时在两个地方。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连续感觉,用时间的标准去测定。前边已经
………………………………

第34节

    说过,这种连续感觉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成人感到时间很短的旅行,孩子会感到时间很长。然而不管年龄相差多少,这种连续感觉是我的唯一测定空间的非空间的尺度。

    池田的确,我们是在物理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生活着的。

    意识中的时间和空间,根据生命所具有的能量的强弱,即或是同一

    332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物理时间,同一物理空间,也会感到不同。但是,如博士所指,空间是由时间范畴中意识所能把握的东西去测量;时间也是一样,是由空间范畴中意识所能把握的东西去测量的。

    总之,所谓时间、空间,就是生命、意识对外界认识的基准。时间和空间可以在我们的生命、意识中融合在一起。

    汤因比一个范畴的现象,能够以另一范畴的现象为标准去测量,这说明我们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都是主观的东西。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这说明我们是以一个范畴中的主

    观经验为根据去测量另一范畴的主观经验。这种方法,虽然在实践上是极为有用的,实际上是不能把“存在即其本身”说清楚的。

    在这里,我还想重复一下,您开头淡的康德的命题。就是说,空间和时间对人的思想来说,是无法避免的范畴。人只有以时间和空间为基准才能感知的现象,对“存在即其自身”倘若我们没有必要生搬硬套人的空间和时间的思考基准的话,我们肯定会理解的“存在即其自身”来说,即或我们感知的现象和它有某种联系,我们也是既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可能知道它是什么。

    7与“终极的存在的合一

    池田按博士所说,跟“在宇宙背后并超越宇宙的精神之存在”进行神灵的交往,是宗教的体验。从而它是个人的、主观的经验,不可能作客观的验证。

    请问,博士所说的宗教体验,跟佛陀的悟性,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所接受的启示一样吗您认为每人都有这种宗教的体验吗

    汤因比我认为摩西把他作为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耶稣、穆罕默德所得到的启示,或者相信他们所得到的启示,性质是相同的,而这些启示跟佛陀的悟性,大概不是一种东西。

    333

    展望二十一世纪

    犹太教的创始人或者创始的人们,耶稣、穆罕默穗,他们都是有神论者,都相信“终极的精神之存在”是唯一全能的神。以色列、犹太王国的预言家们,还有耶稣和穆罕默德,都相信自己从神那里得到了启示。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信徒们所追求的人神合一的形态,就是在人和人格化了的神,即两个有生命的存在之间,进行神灵的交往。按这些犹太系宗教的说法,这两个有生命的存在,神有巨大的力量,永远处于优越的地位。这一点互相看法不一,但具有像人一般的人格,这一点是相似的。

    池田您说得很对,那么您对释迦的悟性,又是怎么看呢

    汤因比释迦并非有神论者。纵然他相信神的存在,对悟性也没起什么大作用。释迦相信悟性是靠自己精神上的努力得到的。按照他的信仰,所谓“终极的精神之存在”就是人的**

    在人性当中产生报应的根源消灭的状态,也就是涅檗。

    释迦所追求的和涅槃合而为一的形态,就是从人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而进人涅槃。他相信为了从人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必须要彻底清算前世报应的欠债。为此要消灭一切**,包括爱情、贪欲

    等。就是说,退出人的生活而进人涅槃的条件,就是达到彻底的精神超脱。

    池田这就是南方佛教,或所谓小乘教的主张。

    汤因比是的,然而就我的理解,南方佛教的经典记载了,佛陀本身并没有按自己的说教去作。

    就是说,佛陀开悟时,通向涅檗的道路已经开通了。于是佛陀认为,这正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有情的存在,应追求的最终目标。即或如此,佛陀感到必须尽自己的余生,把自己的醒悟,向众人传授。他推迟了自己进人涅槃,一直到自己的**死亡。佛陀的这种动机,据说是出于对别的有情存在的怜悯。

    但是,我感到这里还有些没有解决的矛盾。因为怜悯之心本

    334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身就是**。与贪欲这种形态的**相反,怜悯是爱这种形态的**。总之,它仍然是**的一种形态,这一点是不变的。如果佛陀在悟性之后,仍有怜悯之心,这说明他还没有完全超脱。因此,佛陀本身还没有达到他相信有资格进入涅槃的人所必须达到的那种状态。

    池田博士认为佛教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汤因比我理解北方佛教是主张遵循佛陀的实践的。北方佛教的主人公是各种菩萨。他们和佛陀一样,出于对其他有情的怜悯,推迟了自己进入涅槃。

    池田我也认为不达到北方佛教所谓大乘教的境界,就不能懂得释迦一代教义的纲领,因而也就不知道释迦的真意所在。

    北方佛教主张“生死即涅槃”。它告诉人们生死反复这个生命,直接就可以进入涅槃,没有教人们切断**。那么这种轮回的生命,怎样能够直接进入涅槃昵释迦在法华经中指出了这种转变的秘诀,那就是按着伟大的佛“法”,去开导存在于自己内部的佛性。

    在开导自己生命的佛性时,教育人们对其他的一切都要表现出无限的慈悲。就是说,北方佛教不认为涅槃是进入静寂的“空”,而是察觉佛性,由此涌现出无限的慈悲。像博士所说,这种慈悲的确是一种**。正因如此,它才有力量去克服作为生命本能所具有的利己的**。并不是切断**,而是以利他的**去克服利己的**。北方佛教的这种主张,可以解决博士所指出的矛盾吧

    我们以前也觉察到了,佛教的教导跟摩西和耶稣的教导,在其终极的一点上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博士是怎样想的呢

    汤因比就是说,一边是佛陀,另一边是一神教的有神论者,在“终极的存在”的本质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是这样的吗的

    33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