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争夺世界霸权的潮流中去的。
如您所指,美苏间的对立和由此发生的相互敌视,当然会给世界和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威胁。这两个对抗的大国,现在双方都有破坏力空前的武器。因此两国的对立也就成了空前的意大威胁。
美国和苏联都知道,双方直接进行战争,就都要灭亡,谁也不能获
289
展望二十一世纪
胜。这种认识迄今制止了两国直接开战。但是只要美苏在中东和东南亚继续推行代理战争,不甘退让,不知什么时候也许会卷入直接对抗。
与此有同样危险并且极不合乎道义的,是隶属于美苏的各卫星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这种军备竞赛不一一定限于现在实际处于代理战争状态的卫星国。这给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带来了坏影响。例
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为贫困而伤脑筋的国家,本来就没有什么余力,可是还得支付武器经费或者至少要为此而背上债务负担。
这些武器如果被使用,就是印巴两国相互用于对方,而不会用于供应武器的大国去扩大他们的政策。
池田的确现实还没有发展到美苏之间会直接发生冲突。
两国在各自阵营内部的主导权都在削弱,结果出现了多极现象。
中苏对立和捷克事件等,可以说就是这一表现。从某一方面说,这些现象起着防止美苏两大国冲突激化的缓冲作用。
然而如果想一想,虽说多极化带来的摩擦和对抗,从根本上说是起因于各个国家的利己主义和狭隘的国家主义,但它的发生仍然是以两大阵营的对立为背景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怎样,非消除这种对立不可。
汤因比美国和苏联双方都已走投无路。因此对各自卫星国的约束力也在削弱。这样就促进了国际上的多极化。法国在反抗美国。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着美国。捷克抵抗苏联失败了,而罗马尼亚为反抗苏联,和中国加深了亲密关系。但是卫星国的这些反抗与中国的地位变化相比,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中国**开始对全国进行统治的时候,中国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而已。
可是现在中国不仅摆脱了苏联的统治,而且自己也跃上了第三大国的地位。美苏两国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美苏间的僵局,为三大国中的两国团
290
第二编第四章走向一个世界
结起来,对另一国施加压力这种新的可能性所打破。
还有日本和西德也在经济方面再度变成了大国。在大国间的战争会成为自杀行为的原子能时代,政治力量的关键不在军事力量,而在经济力量。中国的经济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虽然
如此,它一定能够发展起来。这种可靠性使中国已经成了政治上的大国。
如果从经济力量方面衡量,现在不是两个国家,而是有美国、苏联、中国、日本、西德五个国家。国际关系中的这种结构,越来越像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八大国的情况。作为对峙的方式,多极化大概没有两极结构那样危险。即或如此,任其发展还是有危险的。
池田坦率地说,世界分裂成几部分相互对立的原因之一,我想是虽为同一地球的民族,相互之间极其缺乏了解。举个浅近的例子来说,虽然是邻居,但彼此之间没有交往,连对方在想什么
都不知道,那就会招致意想不到的误解。并且一个误解会招来另一个误解。这样,误解一旦形成成见,相互之间的对立就很难消除。
因此,这也可能是一个非常平凡的结论,但我认为世界上的人们能够很好地相互了解,是走向和平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实现了这一点,美国人和苏联人就一定会深刻认识到,彼此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同样的人类。当人们心里充满这种共同感情时,就会把政治世界中的对立看成是十分愚蠢的。
例如,美中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一直处于对立状态。这期间以已故埃德加斯诺为首的美国记者积极活动。美国学者对中国真实情况的研究,也远比与中国关系很深
的邻国日本有进展。像这样,为了消除大国间的政治对立,我想还是要从加强民间人士的大量交流,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情况和文
29l
展望二十一世纪
化开始。当然,既然彼此都是人,接触和交流的加深也不一定每次都增加友好。但是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争论,不会发展成无谓的恐怖和猜疑。授有相互理解就会使憎恶和恐怖无止境地发展下去,最后招致毁灭。我相信把相互理解作为不可动摇的基础确立起来,这是维护和平的最重要条件。
现在由于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因此通向相互理解的道路并不困难。即使政府间不能迅速接近,民间人士的交流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里想听听博士的意见。消除两大阵营的对立果真能实现吗如能实现,有什么根据呢以什么形式实现呢
汤因比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有希望的根据。
第一,现代技术缩短了距离,商务和观光话动都使旅游者的数量大为增加。即或不旅游,可以通过广播和电视得到许多有关外国的信息。第二,我们都是单一人类家族的一员。因此我们有着
共同的利害,共同的问题。这种认识在加深。
例如开发宇宙,一方面表现为美苏间的对立和抗争,同时俄国人、美国人、其他各民族都感到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美国政府、苏联政府,都在成功时相互祝贺,失败时互相安慰。
商务旅行、观光旅行、广播、电视等,累积起来会对克服误解、偏见、猜疑,作出很大贡献。在一九四六年的巴黎和平会议上,西方同盟各国向苏联提出不仅旅游者,还要大规模交流学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官吏等男女专家的提案,目的就是要加强了解。但是斯大林拒绝了。有人观测认为,斯大林的拒绝是证明他想把过去友好的国家变成不友好的国家,这种看法是对的。斯大林虽已逝世,但铁幕还残存着。不过由于今天已经出现了多极体制取代两极体制的国际局势,苏联和另外两个大国大概都会感到,采取孤立主义已经行不通了。这些大国各自都为以前俾斯麦所说的“害
292
第二编第四章走向一个世界
怕敌国之间合作的恶梦”所魇住,都会为了赢得别的大国的好意而相互竞争的。
6统一世界的课题
池田博士谈到世界被统一在一个政府下的过程时,反复谈到可能会以中国或中国统治原理作为原动力,作为核心;并设想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许需要具有出类拔萃的独裁者发挥作用。您还期待着出现一个新的世界宗教,作为大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纽带。
把博士对不同问题的见博归纳一下,我从中看到有贯彻始终的一条线。这就是以儒教哲学为基础,在一个皇帝统治下,壮大永存的“中华帝国”的形象为其规范。
然而在现代世界,使人们接受一人统治的想法有些过于困难。
这是因为现代人反对由一个人进行统治、领导的作法。即或作为今天从混乱中产生的一种反动而要求独裁,那就更加危险。
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曾谈过统一欧洲的尝试,大概可以成为将来统一世界的一个楷模。就是说,有独自的个性和不同历史背景的“地方国家”,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性,在平等的立场上形成一个联合体。这样的西欧方式也许应该成为未来统一世界的基调。这就是我的想法。
需要有一个把世界各民族结成一体的宗教或者哲学,这是我的强烈信念。为了宗教上或理念上的统一,也许还需要一个领导能力很强的人物。但是即或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也没有政治权
力,应该是宗教上或哲学理念上的领导者。至于政治权力问题,要由站在平等立场上的各民族代表,公正地协商解决。
正如博士指出的那样,对欧洲来说,分裂一直是它的报应。然
293
展望二十一世纪
而如果欧洲实现统一,不就转变了过去的报应了吗现代欧洲的经验,不是可以说比中国纪元前三世纪的经验还更有意义,更有成效吗
以中国作规范的作法,对短时间战胜危险是更有成效的。然而,也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