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博士的想法,我也很关心。只是我觉得在实行教育与研究分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因为作为机构,将教育和研

    65

    展望二十一世纪

    究分离的方向虽然可行,但教员恐怕就会因此失去以前兼有研究人员的一面,面且这也有可能会丧失教员的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新鲜性。所以,即使假定分离了,如何使教育和研究互相交流,如何提高教员的质量,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博士认为在制度上最好有哪些改革

    汤因比我考虑,在大学水平的教育中,应当给教授们开展研究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且应把这种研究活动看成和讲课一样,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义务的一部分。

    大学教育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我觉得要想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教授们必须继续进行自我教育。而教职人员的自我教育唯有开展研究活动。

    与此相反,研究人员就不需要同时也是教员。一个人适台搞研究,未必任何时候都适合搞教育。话虽这么说,我并不认为一个研究人员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将工作时间全部投入研究,就会创造第一流的工作。如果这样做,就会脱离人类生活的潮流而孤立起来,并且无法获得研究室和书库中得不到的实际经验。最富有创造性的研究人员,是经常将研究与其他某种活动结合起来的人。在我本人的专业领域,即历史研究中,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们虽不能一定说工作的同时还兼教职,但他们同时都兼政治家、行政官,军人或实业家。其中有些人同时兼两种职业,也有些人在职业生活的中途主动或迫于其他原因而辞职,然后开始历史写作。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直接经验可以参照,所以能够写出优秀的历史著作。换句话说,由于他们亲身参与了后来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那种活动,所以他们从中获得了洞察力和智慧。

    池田研究人员只有接触人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到活力,使自己的专门性研究获得有成效的进展。对您的这种见解,正因为您本人即是伟大的研究家,我也深感兴趣。专门性研究这种工作

    66

    第一编第三章智慧的生物人类

    离开了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情和行动,其研究成果就会成为极危险的东西。您的见解也是纠正这种偏向的根据。

    对于历史和社会科学等研究人员来说,活生生的社会就是珍贵的研究素材,是获得灵感的宝库。对研究自然现象的人来说,虽然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能成为直接的素材,但社会至少是正确反映人们对该项研究成果能有什么反应的唯一场所吧。在这种意义上,非常专门化的领域中的研究人员,也应该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其结果通俗易懂地告诉或者传授给学生和一般大众。只有这样才能用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才能找到研究的新观点。这也可以制止研究滑向危险,并修正研究的轨道。

    2文学及其作用

    池田我在思考文学的作用时,不由得想起萨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自那以来,对于文学在现代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展开了各种争论。赞同萨特见解的人对文学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而相信文学的有效作用的人们则奋斗着要设法开拓新领域。

    汤因比“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如果换成“科学研究对饥饿的人们来说,能顶什么用呢”答案就很明确了。如果特意把科学研究的目的看作是使饥饿的人果腹,或将其研究活动仅局限在完成这一值得称道的现实目的,结果科学被固定在这样的小圈子里,就会成为无用的东西,对饥饿的人反而或许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束缚在这样有限的目的中,科学在完成重要的新发现方面不管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发现都会碰到障碍。

    科学研究在将其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时,也就是不带任何功

    67

    展望二十一世纪

    利的意图,只是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心的时候,才会有种种新发现。这种不带某种社会性动机和其他意图的研究,在其所获得的各种发现中有许多本来是没有计划和指望的,但到后来却令人吃惊地发现,可以对社会发挥有益的效用。

    这种乍一看似非而是的反论的真实性不断得到证明并被人们所理解,所以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企业发现,向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经费,让他们完全凭个人的兴趣在随便什么项目中自由探索,这是合算的。这些私人企业倒宁可避免使他们的研究面向使企业明确获利的特定目的。

    这种有关科学的反论的真实性也照样适用于文学。例如十九世纪俄国的文豪托尔斯泰在唤醒少数富裕特权阶级的良心这一点上,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就是说,这个影响唤起他们即使牺牲自己的特权,也要进行社会改革的觉悟。这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其中也包括着给饥饿的人们以食物。

    托尔斯泰对人生的态度以他的“皈依宗教”为界限,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这在他不同时期出版的作品中有鲜明的反映。

    皈依宗教以前,托尔斯泰是激情所至,自由奔放地写作,文学作品富有创造性。但在皈依宗教以后,他认为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不过是自我满足,对社会也是不负责任的。艺术家采取的立场必须是将其天分有意图地奉献给增进人类的福利事业。这样,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全部都是服从这个被限定的功利目的的。

    但是他前期的作品比后期以社会效果为目的的作品,不仅从纯文学的价值这个标准来看是优秀的,而且对社会也有较大的影响。前期的作品由于其文学价值使读者感动,自然而然地启发了读者去按照作品提示的进行社会改革。但这未必是托尔斯泰写作时的初衷。

    苏联政府肯定了托尔斯泰后期对文学作用的见解。因为苏联

    68

    第一编第三章智慧的生物人类

    政府所采取的立场是认为文学作品应为提高社会福利服务d但是对于社会福利的解释,苏联政府比托尔斯泰要狭隘得多,而且引起了许多争论,即对俄国**者来说,所谓社会福利,就意味着**思想的扩张和苏维埃政府权力的扩大。但是,尽管有这些不同,也并不损害将托尔斯泰的见解和苏维埃政府的见解相比较的意义。

    苏维埃政府采取这种方针的结果,大大降低了俄国文学的文学价值和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俄国作家中凡遵循这一方针的人都很少有建树,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在受到公开的镇压之前,其热情也早就受到了压抑。

    池田确实,要使文学为某一特定的意识形态服务这不仅不是正确的文学路线,而且这个要求一旦通过政治权力付诸实施,言论自由这个基本的人权就会遭到践踏。苏联的情况究竟怎样我不太清楚,但确实如博士所说,压制言论的问题恐怕不会没有的。

    索尔仁尼琴的苦恼大概正在于此。

    汤因比一九一七年以前的帝俄也厌恶、惧怕文学创作的自由。但是沙皇政权因为不像现在的苏维埃政权这么教条,所以他们发现,对俄国作家施加压力,对政府反到起了负作用。就是说,他们知道镇压非但没有削弱作家的影响力,反而使其加强了。

    作家越是自发地去表现自己的创作行动,文学越会产生实际的效果。我想这就是近代俄国史给人们的教训。这好像是一个异说,但也不过是使人那样觉得而已。因为所说的创造性意味着从人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引出灵感。

    池田您的话十分有益。和科学家一样,文学家只有自由的精神流露才能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如果文学受到社会目的的某种制约,大概是不会从中产生真实的文学的。即使文学对饥饿的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也不允许有限定文学的目的,扼杀自由创作

    69

    展望二十一世纪

    的现象口从您刚才举出的历史上的教训来看,很显然受到意识形态桎梏束缚的文学是不能唤起普遍广泛的共鸣的。在革命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苏联,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部超越陀思里耶夫斯基的世界性文学作品,大概可以很能说明这一点吧。在欧洲,过去精神束缚很厉害的时代,不是也有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十分懊恼吗

    汤因比一般来说,反对言论自由有两个不同的动机,一个是出于维护正统的意识形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