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姑山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秘奥,玉练双飞为奇。
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名半山亭,远观而去便是玉练双飞。
由半山亭至玉练双飞,有长寿涧,全长1200余米,小道由片石铺成,宽两米,沿途是十余个瀑、潭组成的山涧。沿涧而上,风光秀美,徐霞客所谓“麻姑以水胜”说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观。
随后,李煦宁一行人行至观瀑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溅人,似烟雾喷粒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李煦宁不禁抖了一抖,反观玄真三人却毫无反应。
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廉幔帐,显得苍劲有力。李煦宁不由感叹:“难怪古人赋诗‘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这玉练双飞当得起!”
沿涧而上数百级,就是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李煦宁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廉洞”。
洞门隐在水帘之中,象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水廉洞下是龙湫,旁边有一块礼斗石,相传深潭里有龙,经常盘踞在这块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环视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或竖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态,不胜观赏。
顺势而下,一行人就到了麻姑山仙都观宇。这里峦峰环抱,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北帝派的开创人邓紫阳真人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协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
站立仙都观宇门前遥望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
直到此时,李煦宁才想起此次前来是为了到丹霞洞天接人的,不由为自己的行为汗了一下。
注意到李煦宁的表情,玄真道人昂首望了望天:“既然已经转完,那我们便前往丹霞洞天吧,天色也不早了。”
还没等李煦宁回话,在一旁的玄真二弟子常徵便凑过身子抢声说道:“师父师父,再等一会,师兄正在拍摄呢,很快就好了。”
李煦宁转头望向大弟子常臻,入眼的景象却让他产生一种无比的违和感。
只见十步之外的一块大青石之上,赫然有一位身着一身天蓝道袍的年青高个道士,双手十指张开,左手反手横在胸前,右手反手举至眼前,上半身向右后方倾斜,胯部则向前挺起,双腿弯曲至九十度,瞪着大眼,以他那自认为严肃的表情朝师弟大吼一声:“拍!”
李煦宁不禁抚额,真是怪事年年有今日特别多。今日之前,从未见过开着吉普满地跑的道士;今日之前,从未见过手机不离身随时随刻刷微博的道士;今日之前,从未见过摆搞怪表情搞怪动作拍照的道士。
时间回到中午建昌镇。李煦宁一行下车找到一家酒店入座之后,常臻常徵见李煦宁玄真二人聊的正欢,随即掏出手机,开始刷屏。因为两者皆常年在网上刷微博做客服,并创建崇光塔官方网站及下属的道医馆网站,解答信众、香客及患者的问题,回答通俗幽默,深受好评,还有许多居士粉丝。
常臻常徵正忙着拍照,未曾注意到李煦宁此时的表情,倒是被玄真道人瞧的一清二楚,心里猜了个七七八八。不由感叹时世变迁,喜忧参半,福祸难分之际。正思绪纷飞时,玄真道人的手机响起了十大名曲之一的《广陵散》。
玄真道人接通电话:“喂,到了,即刻就来。”
关掉电话,玄真道人看向众人:”走吧。”随即带头走向洞天。
;
………………………………
第八章 初识凌薇
世人皆知仙都观,难入丹霞洞天游。麻姑山自一九九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香客游人络绎不绝,不论是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是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留有天下第一楷书的仙都观、tc六大奇泉之一的一勺之多神功泉、龙门胜迹龙门桥,图册皆是广为流传,唯独丹霞洞天没有任何图册,只流传出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之句,正如程钜夫一首诗中所道:“滦阳近却山家,芒鞋夜夜丹霞,流水落花归思,苍烟白石生涯。”
不多时,李煦宁一行人已来到丹霞峰底。此时天色渐渐暗淡,若是常人已然看不清周身几十米之外的事物。
李煦宁紧了紧大衣,转动脑袋,寻找着那传说中的丹霞洞天口。麻姑山上温度较之于山下至少要低上八摄氏度,加之如今处于一月份,他已有些寒冷之意,然而一无所获。
“你这样是寻不到的。”玄真见他动作,却不以为意,悠哉悠哉道:“此地有一重幻阵,乃是为阻拦误入之人而设,自从踏入丹霞峰周围便已经被此阵包容在内。虽说对于修炼者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至少够阻隔常人了。”
“原来如此。”李煦宁恍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家乃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继承道家思想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玄真道人背负双手,昂首挺胸,以一种无比骄傲自豪的语气叙说着,毫不掩饰。
说到这就得说说道家和道教的联系了。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老子、列子、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谐统一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对中华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道教则是我国本土宗教,继承道家思想文化,东汉是形成,到南北朝是兴盛起来,道教徒尊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尊老子为祖教,尊称其为“太上老君”。
“古人说能通三式,乃为神。三式为六壬、太乙、奇门遁甲也。其中,最玄观奇门,最密寻遁甲,天上地下,莫不能测,黄帝之师,帝王之学,可值半壁江山!民间更有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看了奇门遁,能把天下论的说法。”玄真道人扫了三人一眼,继续说道。
“师父,我们两人此前并未如何具体的去学习过奇门遁甲之术啊,什么时候才教我们玄门五术?”常徵很激动的问着玄真道人。
玄真道人嘴角勾起一抹弧度,一脸高深莫测:“奇门遁甲避忌甚多,若无明师,是万万不可随意施用于人,轻者伤筋动骨,重者家破人亡。奇门遁甲始于黄帝,盛于张良、诸葛孔明,后世亦有诸如李靖、袁天罡、李淳风、刘公青田等先辈均为玄门道传大家。当然,奇门遁甲与这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套上关系,有人会以为是后来奇门传人,借古代贤能之名而扯虎皮拉大旗,用以抬高奇门遁甲的地位。其实不然!奇门遁甲,自古以来与太乙神数、六壬神课齐肩并驾,合称三式。并成为华夏民族古易数术中的巅峰之术。又岂能是沽名钓誉之学而浪得虚名。奇门一宗,自古以来隐踪于道家,实与道家思想和理论学说密切相关。
凡是研究易学的修士,都会接触到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等问题,这些在传统文化中闪烁着扑朔迷离的神秘的光彩的文化现象,至今还在被文化界、科学界放到一个孤独的角落,不被人问津,甚至被某些所谓的名家、学者嗤之以鼻。所谓无知者无畏,越是不了解先民文化的当代人,越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