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太监纵横大明-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硎溃浪谕獬脊っ挥腥魏蔚墓细鸩磐馑床拐飧鋈薄

    虽然升了官,但王强却不满意这个职位,以前他在钟翠宫,白天休息闲逛,晚上有美人在怀,闲时还可以和彩铃儿珠儿侃大山,何等逍遥自在,可如今他整天陪在皇帝身边规规矩矩的站着,不能乱说乱动,还得时刻警醒着,不能走神儿,怕一旦皇上有什么吩咐,自己没听见,那就是罪过儿,真是难受之极。偏崇祯又是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一大早儿的就起来办公,中午小睡一会以后又接着见人批折子,往往要熬到深夜才歇息,从来不知疲倦。而且崇祯夜间一般都睡在南书房,作为南书房的副总管,王强还得陪着,一点自由的时间也没有,暗自叫苦不迭。

    每日下朝后,崇祯都来南书房办公,每当批折子批累了的时候,他就会招呼王强给他讲一段故事,放松放松。王强颇有心计,他知道对于崇祯来说,如果一味的讲神话和搞笑的故事早晚会听腻的,必须得给他讲点有用的东西,所以他搜肠刮肚,将自己知识进行整理编排,最后决定给崇祯讲三国演义,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积攒的记忆最丰富,最详实,而且觉得这个书应该对崇祯有帮助。崇祯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但是没有看过,只是通过戏文了解里面的一些内容,所以听王强讲三国,觉得挺有意思,偶尔还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每天都要听一段,有时还趁大臣们在的时候,邀请他们一起听,并借题发挥的训导臣下,一时间,满朝文武纷纷开始研读三国,大明上下形成了一股三国热,王强会讲三国故事的名声也就此传了出去。

    这一天下午,崇祯皇帝在南书房和几个大臣会议,商讨一批地方官员的任免,参加会议的大臣有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内阁副总理)温体仁、周延儒、陈绍良、吏部尚书杨光照、礼部尚书张秉昆。杨光照先将几个职缺的情况和候选人的情况逐一汇报,几名大学士参酌意见,再由皇上定夺。

    在讨论到苏州知府人选的时候,几个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吏部提出的人选是张晓东,此人原任苏州市舶司的主官,任上几年政绩卓然,深的民望,但他不是正牌子进士出身,起初是花钱捐的官,后来由于政绩突出,才被逐步馔升到四品的市舶司主官,此人能力很强,擅长治理经济,在当地民间呼声很高,但由于是捐官出身,一直没能再往上升迁。这次,苏州知府出缺,这个张晓东觉得是个机会,他先是暗中鼓动地方的乡绅联名向朝廷保举自己,又派人进京疏通关系,给杨光照等吏部官员送了厚礼,所以吏部就顺理成章的将张晓东举荐了上来。

    杨光照这个提议受到了周延儒的坚决反对。周延儒是东林党的首脑之一,东林党是天下仕子和读书人的代表,当年曾受到魏忠贤的迫害打压,后来周延儒、温体仁等配合崇祯剿灭了阉党,两人也借势进入了内阁,成为权倾一时的宰辅。周延儒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张晓东不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如果重用他,就意味着朝廷鼓励花钱捐官,会伤了仕林士子之心。而温体仁不是东林党这个派系的,而且与周延儒暗中角力内阁首辅的职位,所以支持吏部的意见,跟周延儒唱对台戏。陈绍良、张秉昆则是莫衷一是,不想搅进两个宰辅的争端之中。他们几个人翻来覆去的辩论,崇祯皇帝听得头昏脑涨,一时也没有定见,想了想,干脆休息一会儿,听听故事吧。他招呼王强道:“小多子。”

    王强正用心听几个大臣争论,听到崇祯召唤,赶忙上前答道:“奴婢在。”

    “我们歇一会儿,你给我们讲一段故事吧。”崇祯吩咐道。

    “遵旨。”王强先拿过一块温热的毛巾递给崇祯,伺候崇祯擦了一把脸,然后退到书房中央开始讲三国。他今天原本准备讲刘备在新野立足,在徐庶的帮助下火烧夏侯惇的,但他刚才听到几个大臣的争论,对张晓东颇有好感,因为他自己也是个没考上大学的杂牌子,对死读书不办事的官员没有好感,觉得张晓东应该和自己是一路货,不禁起了同病相怜的心思,他有心想帮一帮这个张晓东,于是决定跳过这个章节,直接讲‘三顾茅庐’这一段。

    王强并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他的故事都是凭着看电视剧的印象编出来的,反而更加的生动鲜活,他连说再表演,象演话剧一般,一会躬身学着刘备说话,一会儿又粗着嗓子表现张飞的卤莽,后来还躺倒在地上学孔明在草堂酣睡,把刘备的谦恭和孔明的傲慢表现的淋漓尽致,崇祯等几个人都听的入了神。王强的故事果然对崇祯有所触动,故事讲完了,崇祯也在心里对张晓东的任用问题上有了定见,同时他觉得这个小多子赶这个时候讲这个故事有点“谀谏”的味道,他一贯忌讳内宫太监揽权干政,心中不免起了一丝警觉。

    见王强讲完了,崇祯皇帝不置可否的说道:“恩,小多子,你去一趟赵王府,就说朕明天上午想让赵王进宫来说事儿,去吧。”

    “奴婢遵旨。”王强巴不得能出去透透风呢,起身一溜小跑儿着出去了。

    崇祯微笑着看着面前的几位大臣说道:“好了,也歇够了,你们接着议吧。”

    几位大学士都看过三国,他们听故事的时候就琢磨,为什么皇上偏在这时候安排小太监给讲故事呢,而且就是这么巧,讲的是一代君王礼贤下士去求一个山野村夫的事情,这不会是皇上事先安排好了,有意提点我们呢吧?想到这些,张秉昆抢先上前说道:“皇上,臣刚才听了这段故事深受启发,为国家选拔官吏应该举贤任能,不拘一格,而不应该只凭学识出身,想那张晓东治理有方,民望甚好,确是能员干吏,臣愚钝无知,险些误了人才。”

    周延儒见张秉昆抢了先,也赶紧出班说道:“今番听了这个故事,臣茅塞顿开,张晓东熟悉地方情况,深通经营之道,升任苏州知府最合适不过,臣等是进士出身,不知不觉的就沾染了仕林习气,看不起那些杂牌子出身的官吏,现在看是想左了,请皇上处分。”

    崇祯皇帝见两个大学士虚心检讨,很是欣慰,他含笑说道:“为国家选官就该不拘一格,你们二人知道了就好,朝臣之间意见不一也很正常,算不上错。既没什么疑义,吏部就按这个意见拟票吧。”

    顿了一下,崇祯好象是不经意的问道:“众卿,以你们看,这个讲故事的小多子为人如何呀?”

    杨光照正在暗地里感激王强,而且知道王强深得崇祯信任,听到崇祯问,上前答道:“回万岁,臣听闻王公公在宫里宫外的声名甚好,一向规规矩矩,谦恭待人,从不仗势招摇,上回去臣府上传旨,我见他跑得一身汗,想让他喝口凉茶再走,王公公居然不受,足见其为人谨慎。”

    温体仁深知崇祯刻忌多疑的性格,想必是对赵强有些不放心了,他思谋一下答道:“万岁,臣看这王公公是个聪明伶俐之人。不瞒万岁,自从上次陪皇上听了一次三国的故事以后,臣觉得深受启发,回家后开始研读三国,结果发现王公公讲的内容同这书上的内容不尽相同。臣听王公公言语之中市井的俚语白话甚多,臣猜想,王公公显然是没有正经读过什么书,他讲的故事应该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经过加工演绎而成的,而他能说的如此生动有趣,那全是靠着自己的天赋,可见其聪明伶俐得自天成,所以皇上将他选拔在身侧,实是慧眼如炬。不过,越是如此之人,越是该善加管束,不使其离经叛道,走了阉党的老路。”这番话说的滴水不漏,既捧了崇祯,又点出了崇祯的担忧,一旦王强将来出了问题,那么自己也是预见到了的,并未说错。

    周延儒暗叹温体仁的老奸巨滑,也起身说道:“万岁,温大人的话臣也深以为然,想王公公年纪尚轻,廪赋不薄,由皇上亲自简拔调教,将来定可大用,王公公虽是废人,但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当不拘一格。”

    几个人一通吹捧,把个崇祯说成伯乐再世,崇祯果然龙颜大悦,想到王强毕竟还是个孩子,也没有读过书,能有什么心机,一直在自己身边伺候,哪就成了魏忠贤了,今天的事情不过碰巧罢了。
………………………………

第九章 得宠

    王强用三国故事“谀谏”的事情很快在朝野上下秘密的传开了,他在众朝臣心目中的位置也变得越发重要。以前王强到各王府大臣家里去传旨,人家照例都要赏一个“红包”,二两一锭的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