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嘉绩说道:“话是说得好听;可有真才实学”
沈侃轻笑道:“不信尽可询问。”
反正他是铁了心的要做一名大明朝的顶尖园林设计师;凭此光明正大的赚钱。
顾老爷抢先问道:“老夫一直就颇为苦恼;我那宅子该怎么修;才能有气势”
“顾老爷是说花园高低起伏的气势吧”
“对;对。”
“嗯。”沈侃想了想;“房屋确实忌讳修造的如平原一样;不仅花园该高低起伏;房屋也应如此。不过前面底后面高;这是一般的道理;然而各家的地势皆不同;勉强这么做;也犯了拘泥刻板的毛病。”
“那你说说该怎么办”顾老爷问道。
不光是他急着询问;其他人也想见识下沈侃的法子;纷纷催促他快说。
沈侃也不故弄玄虚;直接说道:“自然有因地制宜的办法;比如在地势高的地方造屋;在地势低的地方建楼;这是一种办法。或在地势低的地方叠湖石做假山;在地势高的地方疏水修水池、瀑布;这又是一种办法。还有可以将高的地方变得更高;如在陡坡上建亭阁、垒山峰;或把低的地方变得更低;如在低洼潮湿处挖塘凿井。总之;建筑之道没有固定的法则;全靠个人的领会;这就不是可以靠旁人来传授的了。”
“有道理。”顾老爷听着频频点头;然后沉吟道:“江南园林首重借景;老夫真心请教请教你;如果你说得好;那我就现在请你主持。”
沈侃说道:“不错;最妙的园子往往最讲究借景;所谓‘须弥山藏于芥子之中’;以有限的格局放大无限的景致。我会制作一种观赏山景的虚窗;名为‘尺幅窗’又叫‘无心画’;山可以当画;而画也可以当窗;不过花费几两工钱而已。”
“妙哉!”顾老爷思索了下;猛然下定决心;“那今次就劳烦贤侄了。”
“慢。”沈侃却摆摆手;“我只是善于修改;设计;一砖一瓦的建房子非我所长;那得请有经验的工匠师傅。”
“哈哈;那是自然。”顾老爷大笑;“老夫极为期待贤侄的别出心裁。”
周廉笑道:“如果真是大家;那我也要请木哥儿来为我家琢磨琢磨。”
“总归是个孩子;修得不好别见怪。”沈嘉绩忙提醒道。
“不然。”顾老爷手缕长须;“观一席话就能说得如此有见地;我相信木哥在这方面是有奇才的。”
“希望如此吧。”沈嘉绩不禁苦笑;他才不相信沈侃会修园林;不过是想模仿老爷子而已。
这时李总甲打外面走了进来;歪戴着瓦楞帽;手里拎着一根赶驴的鞭子。一进门冲着众人拱拱手;一屁股坐在了上席。
谁也没觉得失礼;因为彼此都太熟悉了。这位李总甲原先一直住在沈家村;女儿嫁给了周廉的儿子;生性好管闲事;办事勤快;去年被乡绅联名举荐做了镇上的总甲;因而全家搬到了镇上。
“酒肉和尚;把我的驴卸了鞍子;多拿些豆子喂饱;我还得连夜赶到府城去。”
吩咐完和尚;李总甲使劲锤了锤腰;说道:“咱如今是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新年各县衙门那三班六房的哪一个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整日骑着那头驴东跑西颠;刚才又被个瞎眼的家伙堵住了路;我一时不擦跌了个狗啃泥;这腰快散了架。”
周廉说道:“大年初三;我预备酒席打算邀请亲家;想是来不得了”
“难。”不停捶腰的李总甲不时龇牙咧嘴;“这还没过年呢;连着十几日何曾得一个闲”
沈侃走出去帮着大和尚将茶点端进来;摆了两桌;就听沈嘉绩问道:“这年怎么过”
李总甲说道:“今年五谷丰登;县里村里各家都兴龙灯;县尊哪有工夫四下看几个灯笼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吧;也少花些冤枉钱。但我说少不得搭架鳌山;多给神佛供些香油;你沈家家大业大自然多出一些;其余你们各家照份子就成了。”
众人点点头;过年的花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的;如此沈嘉绩代表沈家出了一半;其余各家也分别担了银子;总共三四十两的写在纸上。
将正事商讨完毕;吃着茶水;周廉说道:“孩子大了;蒙学馆不合适了;我今年想请一个先生;就在这庙里做个学堂。”
好几个村民纷纷附和;“咱家也有孩子要上学;能在村里读书再好不过。”
沈侃静静听着;类似沈家叶家孙家这样的;基本都有一整套家传的教育方式;说白了就是专攻科举文章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拥有名师家长;连身为母亲的女子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整个家庭就是个大学堂;而一般的书香门第显然不具备。
历史上;吴兴沈氏叶氏不仅代代文人辈出;才女之盛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才促进了两大家族子女们的博学多才;也形成了一代代的良性循环。
教育是要花钱的;名师则是需要运气的;而家中拥有免费的名师;假如父亲不幸病故;还有母亲乃至嫂子、姐姐;加上异常重视教育的氛围和学习环境;起跑线上就赢了。
沈家的祖训;字里行间就能看见祖辈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反复强调读书和教育后代对整个家族发展的重要性;无论子孙天赋如何;都应该接受教育;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科举做官。
沈侃并不晓得;宋元以来的诸多望族世家;其内部都有世代相承的戒律;以及对科举的诸多心得奥秘文章;代代秘密相传。
沈家就有这样的东西;几代人将一辈子读书;参加科举的过程;所有方方面面加以经验总结;留给子孙鉴戒;相当于留下了珍贵的游戏秘籍。
总之几乎所有的文化望族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江南凡是有见识的世家大族无不重视教育;以让子孙后代持有一定的儒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从而凭借家族的知识积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科举入仕;然后继续保持本家族的望族地位。
………………………………
第0023章 三条出路
傍晚;一家人陪着沈汉夫妇用完了饭;然后各自坐在灯下闲话。
沈汉笑呵呵的吃了口茶;对着正在和沈嘉绩小声说话的沈侃;招了招手。
沈侃见状急忙走了过去;沈汉笑问道:“近日无人管你;自由自在;都在闹了些什么”
沈侃答道:“去金陵孩儿不敢胡闹;每日空闲;坐在船上读大哥指定的几部书。”
“那现在你也会填词了吗”沈汉将茶盏放在桌上;“今日你伯父去了你屋子;见书桌上摆了好几套诗集;回来对我说了。”
“哦。”沈侃偷偷看了眼祖父;似乎不带怒色;知道今日作的诗瞒不过去了;挤出惭愧的表情;“也就无聊时尝试对着谱填词;但一放开谱;要么想不起长短句子;要不记不住平仄;学问太浅薄;今后不作了。”
“那这是什么”沈汉取出抽屉里的那一本“瀛山集”;指着问道:“这都是你作的东西”
怎么连它也被发现了沈侃顿时觉得很糗;又偷偷看了眼祖父;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的样子;遂小心翼翼的答道:“是孩儿将练习的诗词;胡乱誊写在上面。”
沈汉摇头叹道:“你一个胡乱手抄;乱写而已;怎么就这么大的胆子写上了一个集字”
原来是为了这个;沈侃急忙辩解道:“原是自己写着玩的;不会给旁人看。”
“这也罢了。”沈汉随手翻了几页;指着一首词;“我问你;这首的典故出自哪里”
沈侃笑道:“出自西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你老人家忘了吗”
“我忘了;老夫是忘了。”沈汉笑着点头;忽然神色一变;厉声喝道:“将一部西厢记念得滚瓜烂熟;我问你有什么用放着好好的正经书不去读;成天看这些‘才子佳人’的歪书;难道也想学这些‘才子佳人’的做派吗
你还想去读书;好啊!能写几个怪字;能作几句歪诗;了不起做一徒有虚名的名士。不然呢;就是一识字的无赖流氓而已!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不好好做事;一心好高骛远;诗集是你可作的”
沈侃心里头自然不服气;可也清楚毕竟西厢记在这时代是拿不上台面的;作为晚辈也无论如何不能跟长辈顶嘴;是以只好垂手站着;一副不敢作声的样子。
老太太顾氏坐在一边;见状说道:“不怪你祖父生气;西厢记这种东西糟蹋了人家名门小姐;你年纪轻轻的看这种轻薄书做什么今后不要看了;你祖父也犯不上为了这点小事对你生气。好了;去那边坐着吧。”
沈汉正色对老伴说道:“你又姑息他们了;其实老夫没有生气;不过是想趁着这机会;认真问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