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大明-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拿目前广州城的官仓对比吧,城内官仓都是木质结构的,在地上架高两层的平仓,一共二十四间总容量也不过三万石。

    容量小占地面积大,还很不安全,一旦走水后果不堪设想。又因为当地的天气原因,通风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晾晒,不然存放个一年半载粮食就受潮**了。

    但是按照朱由校设想中,新建立的粮仓就不一样了。采取的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多层粮仓,仓顶设有专用的通风楼,下面铺上木质的地板,不但坚固耐用,防潮防火,更是冬暖夏凉,温度恒定,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存放时长。

    一栋有三层,原本二十四间的占地可以容纳二十四栋,因为土木结合的原因每间粮仓可以建的更高,这样单间的容量也上去了。

    同样的面积,新建立的粮仓可以容纳下原本五倍的粮食储量,三万石变成了十五万,而这种大型的粮仓单单广州城内就要建立起八座,足以容纳一百二十万石的粮食储备!

    县城的粮仓即使按照广州城的规制减半设立,也可以容纳下75万石,是原本广州城官仓的25倍,是县城旧制储备的是七倍有余。

    上面的这些内容,虽然粮商们看过都觉得很震撼,觉得这个王爷很有魄力,但是和他们的关系并不大,所以他们只不过大致的浏览下,就向下翻去,去找这个计划书开篇的就提到的禁止粮商建库囤粮的细节!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看到了上面的内容,每一个粮商的脸上都面如死灰。

    关于禁囤粮的细节,严格的限制了朱由校治下,所有的地主粮商,禁止他们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在他治下的任何地方,私自建设粮仓粮库,用来囤积或运送贩卖粮食。

    官府也将颁布一条新的政令,施行一个从未有过的“存粮制”。

    “存粮制”是以人为单位,限制了士农工商乃至他治下的官史所有阶层的人均存粮,每一人的家中存粮,将被限制在五年的用量,只有官史是十年。

    也就是说,按照人均一年消耗一石粮食计算,一个平民百姓假设他的家里只有他一口人,那么家中只可以存放五石粮食,官史十石,超出的部分将会被充公。

    要是超出的数额巨大,达到一定当量,甚至还会被下狱关押,抄家砍头。

    可以说“存粮制”是从未有过的,最严厉的限制囤粮的举措。但这个严厉却是对那些地主官绅,以及粮商们来说的,因为只有他们的家中才会囤积数量巨大的粮食储备。

    普通的百姓,除非遇到灾年,平常的年份,别说是五年的存粮,两年的都少有,大多都是留下一年的口粮和第二年的春耕种粮,剩下的都卖掉换成了必备的生活用品了。

    对于百姓来说,粮食就是简简单单填饱肚子的食物,够吃就行,囤多也毫无作用,时间长了还会变成沉粮,即不好吃也不值钱。

    只有那些把粮食当成发财工具的人,才会去囤积去贩卖,甚至去炒作,去哄抬粮价,为了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而地主官绅们,囤积粮食的目的和粮商们还不大一样。他们囤积的粮食大都是自家名下的田地出产的,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生产的。

    他们囤粮一是为了以备后患,为可能遇到的灾年或是突发情况做准备。遇到灾年的时候他们可以把自家库存的粮食借给名下的佃户,既赚到了名声,还能赚到利润,遇到那些活不下去的自耕户,甚至用点粮食就能白得到一块土地。

    第二是因为粮食丰收,粮价掉的太低,卖掉没有利润,所以屯着等粮价高点了再卖。

    但是粮商就不一样了,他们既不生产粮食,也不大量的消耗粮食,只是单纯的低买高卖,平常的年份也到罢了,遇到灾年只会苦了百姓,富了他们。

    而这往后的灾年还不知道有多少,要是不趁着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和如今抓到的这个把柄,彻底打消这帮人的念想,等到了灾荒不断的时候。

    再想动手,到时面对的可就是一个一个家财万贯,赚红了眼的富商啊,那时要付出的代价远可比现在要多得多。

    正是因为知道了二者目的的不同,和商人逐利的本性,朱由校才定下来下面这个对这两者至关重要的收粮计划。
………………………………

116。第116章 粮谷储备和“存粮制”(下)

    计划书中写到官府会根据每年的行情,定下一个基础的粮食收购价格,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cd的浮动,由官方设立的统管所有粮仓体系的粮食局,收购治下所有田地出产的粮食。

    当然这个价格是一定会给农民留有足够的利润的,甚至对于粮商来说,他们如果自认为有利可图,他们也可以自行收购然后再转卖给粮食局,甚至可以从外地收购再转卖过来。

    这样对于地主官绅们来说,是旱涝保收的,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粮食的价格都不会因为粮商的参与,产生过大的波动。

    所以可以预见,地主官绅们对于此事的反对之声,必然不会太激烈,甚至有些有远见的还会站在朱由校这边,毕竟从长远来看,稳定的收益才更符合他们需求。

    这样一来地主官绅和粮商这两类储粮大户,就被分化开了,这个计划所面对的阻力也就小了很多。

    但是对于粮商们也不能一味的只是打压,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才能让他们老实听话,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人手不够,也管理不过来,所以在粮食的零售贩卖阶段,是万万离不开这些粮商们的参与的,但是为了稳定粮价,不让其暴涨暴跌。

    粮商们贩卖的粮食,只能从粮食局购买,外地运来的粮食,在当地是禁止贩卖的禁止倒卖囤积,只能以浮动的收购价格卖给粮食局。

    而粮食局每周都会公布一个统一的粮食收购价格,用来收购粮商们从外地运来的粮食,同时也会公布一个粮食批发价格,以及零售的封顶价。

    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中间,留有足够的利润,能够确保粮商们的利润空间,让他们能够良好的经营下去,只不过今后的粮价就不会在掌控在他们的手中了,他们也不能通过操纵粮价来牟取暴利了。

    同时就算粮商们用批发价格购买了足够的粮食,他们也不能一次性的把粮食都提出粮仓,只能按照每周的销量,一次性最多提取两周的粮食,这样能确保任何时候粮食都掌握在粮食局的管辖,掌握在朱由校的手中。

    一旦发生了什么不可抗的天灾或是战乱,朱由校就有足够的粮食物资可以调配。

    至于粮商们,他们何尝看不出来,就算他们买到再多的粮食,他们也提不出来,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他们寄存在粮仓的粮食,不还是王爷说的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要说想法吧,他们都有想法,没有人真心的赞同这个提议,但是那又能怎样,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就算心中再有不满现在也没人敢表露出来。

    只能用虚伪的笑容夸赞王爷的天纵之才,夸赞想出这个绝(阴)妙(损)主意的一定是国家(龟)栋梁(孙),他们全力支持这个计划!

    至于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其实朱由校也早就看穿了,无非就是先应付过去,然后在看情况伺机而动而已。

    如果他的这个计划能够很好的施行,能够按照计划预期的那样,留给他们足够的利润,也拉拢到了地主官绅,让他们独木难支,那他们只能勉强同意,按着这个方法经营下去。

    但是如果计划有所纰漏,或是他这个王爷出了什么变数,那他们自然就有着他们的小九九了,到时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了。

    等他们看的都差不多了,朱由校朗声说道:

    “这个计划草定,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和纰漏,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提议,也可以畅所欲言,如果有道理本王会加以采纳的。”

    台下的粮商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反正就是推诿着没人敢主动站出来。

    这帮人还真是懒驴啊,不抽不动啊,朱由校心中想到。

    “本王可提前跟你们说好,这个计划书,一旦确定下来,明日就会张贴在城门和官府门前,就连安置营也会派人去宣传讲读,会让整个广州府的百姓都知道,现在本王给你们机会让你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你们要是不珍惜可就不怪本王了。”

    “等到告示张贴之后,再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