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姬巴国后来被灭,巴冬数代计的先祖一支不断迁徒,最后迁到了白虎巴人的居住区,看到白虎巴人已经无容质疑地成了主导者,便在适当时机来了运气,在渝水(今重庆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岸边的沙滩中挖出来一根黄金权仗,献给巴国主,巴主大喜,以为神授。
后人则普遍认为是巴冬的祖上有炼制黄金器物的本事,为讨好巴主,求得发达,专门特制权仗并预埋沙滩中——这伎俩在历史上演出过不止一次,连戍卒起义都能搞出“大楚兴,陈胜王”——但关键一点是不同的,就是巴人彻底相信是神的旨意。
有一本野史中记载,这根权仗与三星堆出土的“鱼凫王仗”较为相近,但其图案不尽相同。
凭献金仗之伟功,巴冬家族数代人均受益,数人为卿、为将。
至巴冬本人,仍被重用。以前,巴冬在巴主身边,多有战功,年纪不大便担任江州虎贲国的将军,大约相当于禁军头目,后来得罪了当时的世子巴南安,他担心祸起萧蔷,请缨到边疆重镇巴峒驻防。
当时,巴冬二十七岁,在此驻防已近十年,家人也迁来了,深得军民之心。
楚国人虽然从巴峒方向对巴国有过几次进攻,皆是无功而返,从未逼近过巴峒城,因此人们誉称巴冬为“巴峒长城”,意思是无人能突破其防守的将军。
瞫梦龙不到十岁,就听说过巴冬的英名,今日一见,十分亢奋。
众将会谋,巴秀直接下达昨晚星夜与巴冬、蚺氏部族首领等人商议好了的进兵计划:以一不到一万的精兵猛将,长途奔袭,向楚军驻在古丈境内约两万五千人的主力发起突然进攻……
………………………………
第257章 先发制人
命令一下,按照巴秀的计划,巴军各部带足干粮,连夜出发,就像游击动员一样,穿梭于丛林之中,昼伏夜行,在第三日凌晨到达楚将屈容驻守的古丈坝。
古丈坝,位于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境内。
十多年前,即公元前377年,巴国军队曾与楚国军队在古丈坝大战一场,巴军完败。楚国势力于是在这一带站住了脚根。
早在公元前386年,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变革家吴起入楚,实施变法,楚国开始渗透并经营湘西,从而对巴蜀地区,尤其是对巴国形成东西夹攻态势。虽然吴起变法最后失败了,但其对巴蜀的战略思想没有被完全抛弃。
这一点,巴国也有少数具有一定战略思维的高级将领看到,比如中将军巴秀。
楚将屈容,是古庸国君的后人,是与楚将养明一样,对巴国颇有研究,对巴国盐泉兴趣很大的一个厉害人物,但长期未能得到赴巴楚战场来一显身手的机会。
三个多月前,屈容在重臣支持下,终于到了古丈坝,接替以前不思进取的前任,发现这里的楚军纪律涣散,缺乏训练,于是进行整顿,打算时机成熟,向巴楚边境城镇巴峒发起攻击,打响对巴功绩的第一战。
与此同时,屈容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对当地原著部族(如濮人)的引导、劝化和控制,以利于自己施行“内稳外扩”的局部对巴策略。
屈容不是没有想到,巴人会发现自己并不属于绝密的意图,可是他的探子偷了懒,没有发现大量巴军集中到了巴峒这一致命情报;再加上,他凭以往的经验认为,马上进入冬季,巴人主动进攻的可能性不大,正好利用今冬明春做好各项准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屈容这一次在他认为“有勇无谋”的巴人面前,准备不足,同时也由于还没有来得及将他的军队训练成足以与敢战敢死的巴国武士相抗衡的程度。
闲话之间,擅长丛林作战的巴军精锐就如夜色中出没的野兽,悄然来到了猎物跟前,秘密集结成功,但比预计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半时辰,天边已经露了白。
如此规模的军事集结,只能瞒得了一时,很快就会被楚军发现,主帅巴秀命令立即发起攻击。
巴军兵分四路:两路向楚军古丈军营从左右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点火为号。
第三路阻击楚国驻在附近的一支正规军的增援,并尽量多地消耗其有生力量。
这一路,从表面上看不是主攻方向,其实是一块硬骨头,因为对手是楚军猛将费无庸。
费无庸驻扎在离古丈坝军营十五六里之外的一个山顶。他之所以驻扎此处,有两个目的:一是这山顶对面的大片土地上有多个当地部族,而当地部族曾数次暴乱;二是同时与主军营互为支援。
费无庸其人,臂力过人,但性刻薄,武功超强,多建功劳,其所部久住古丈境内,为这线楚军实力最强者。
这项阻击任务,由虎安山大部族和巴峒军营副将郑大兴之一部受领。
第四路阻击最近的一个当地部族地方武装增援。
对这一路的对手,巴峒守将巴冬认为由于当地种族繁多,局面复杂,他们未毕会全力增援刚到这里不久的楚将屈容,可视情况,阻而不打。由更容易与对手“沟通”的蚺氏部族之一部去执行该项任务。
如此一来,实际上直接进攻楚军古仗坝军营的巴军,不足七千,也就是一比三。
说话间,突袭楚将屈容主营的巴军,已突破障碍,很快杀入楚营。
楚军简直不敢相信,怪异的巴人真的会从天而降。
楚将屈容一面令人点燃烽火,这是通知猛将费无庸的五千余人速来增援;一面匆忙迎战。
俗话说:要那里跌倒,从哪里爬走来。巴军人人都想在这个曾经被楚国人大败的地方胜楚国人一次,虽然这次的规模实在不能与上次相比。
楚军很快处于下风,部分楚军开始逃亡,将领们喝止不住。
屈容勉强战了一个时辰,费无庸所部一个卒儿不到,自知独力难撑,被迫命令杀出军营,向后方撤离。
巴军追出十余里地,主帅巴秀令勿追穷寇,回转来缴获了楚军粮草,焚了楚军军营,迅速撤回巴峒。
屈容一路后撤,数十里才收聚住败兵,清点人数,两万多人中,连死带伤,三股折了两股,就近无现成的屯兵之所,为稳军心,他率残军退到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的武陵(今常德)。
不到两个时辰,一场漂亮的偷袭战结束,这是总体上处于防守态势下,巴人在最近几年内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其不意而又取胜的规模以上战役。
事后,中将军巴秀认为这一仗取得胜利,有相当的运气成分,其中一半的功劳应当归功于楚将屈容的疏忽,包括其对敌情探察的失误;如果不是担心将来两个方向上同时受到巨大压力,他不会提出这个大胆的偷袭行动。他认为,这次冒险很难再对楚国人重演,但是是值得的。
却说楚将费无庸受主将屈容节制,看到从古丈坝军营燃起了烽火,不是不来救,而是在半途遭到巴军虎安山部和郑大兴部的顽强阻击。
按之前计议,巴军阻击军队应当事先埋伏在费无庸的必经之路上,多伐树木,用横七竖八的树木造成障碍。因为这里正好是一段斜度不大的上坡路,两边是不高的山峰,但树木密集,大部队无法快速通过。
可是,由于到达指定地点的时间晚了,尚未完成工事,楚将费无庸已率军怒冲冲赶来,巴军只得用人肉筑长城了。
巴军先放了一轮乱箭,由于地形狭长,效果不是太好。
随后,利用己高敌低的微弱地形优势,阻击楚军。
通路太窄,费无庸虽然兵众,却无用武之地,肺都气炸了,命令杀开一条血路。
虎安山部年青一代武士的代表人物荼天尺、相真、瞫英、楚畏(驰无畏)等人,率第一“纵队”挡在第一道防线,与楚军接上战。
虎安山山师伍百长、身经百战的瞫鸢此时尚未直接接敌,他和相美等人的任务是第一道防线的武士战死战累,或者被突破,再顶上去,算是第二道防线。
牟诚、朴延沧、郑大兴、瞫梦龙、盘芙蓉等人,则在最后一道防线,并同时防止背后被楚军偷袭。
瞫鸢见荼天尺等人,越战越勇,有点失落,对身边的表弟相美道:“大江后浪推前浪。我,真老了!”
相美当然不赞同他的看法。
冷兵器时代,虽然年青力壮要占优势,但瞫鸢正值壮年,算不上老,可是他身上多处战伤,且数次复发,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常以此为恨。出征之前,瞫伯本是要他留守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