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朝奉!楚朝奉!”见到楚风站在这里。小仆如蒙大赦,连忙冲了过来,“那位马公公来了,正在前厅。点了名要找你!我原本想要去请掌柜的,可是完全找不到掌柜的影儿……”
“莫急。”楚风微微一笑,“掌柜的刚出去了,这位马公公昨日商量好要来的,不用怕。”
小仆不过十三四的年纪。这时候见到楚风云淡风轻的样子,也跟着松下一口气来,抬手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吓死我了。掌柜的不在,前厅的管事方才也刚走了。我还从没自己接待过那样身份的人物,好在有楚朝奉在呢!”
楚风伸手揉了揉他的脑袋,笑着对身旁的严朝奉告罪:“严大哥……”
“楚郎自去忙。”严朝奉点了点头,赞叹着笑道,“这人啊,到底还是要看运气。怎么那贵人一眼就看中了你,我老严在这里也算是当值了快二十年了。就没遇见过这样的好事情!哈哈!看来样貌俊美就是吃香啊!”
“严大哥何必打趣我!”楚风笑着摇了摇头,与那小仆一同往前厅去了。
转过回廊从侧边门入前厅,一撩门帘,楚风就瞧见了正背对着自己看墙上书画的马公公。
马公公身旁跟了四名护卫,便衣佩刀,只往那里一站,就惹得其他的客人们都远远的避开了。
“马公公,真是抱歉。我们掌柜的有事情出去了,小仆难免怠慢了些。”楚风走上前去施礼,笑着道。“咱们楼上说话?”
“若是今日无事的话,老奴定要与楚郎君共饮几杯的。”马公公一见到楚风,脸上便堆上了笑意,往前迎了几步。握住了楚风的手,殷殷切切的笑道,“不过老奴是个劳苦命,一刻都不得闲。把这些说好的东西送到你这里之后,还得往北城那头去一趟,就不能与楚郎君把盏了。”
说罢。马公公笑着向身后的侍卫挥了挥手,侍卫端着一包东西走了上来。
马公公亲自解开那小包裹,道:“依照着我家阿郎的吩咐,这是蔡襄誊写的《千字文》,还有昨日的谢礼六十贯钱。六十贯钱拿着不免费事,我折了官银,都在这里了,楚郎君清点一下罢!”
有蔡襄的《千字文》,楚风是十分欣喜的,面有喜色,立时拿起书卷展开来瞧,爱不释手。
马公公看着楚风这番模样,不免失笑,道:“看得出来,楚郎君才是真正的爱书画之人,与那些附庸风雅之辈截然不同的。”
楚风看着那布包里的钱财,心中一动,连忙道:“我有这蔡襄的手书就已经足够了,这些钱……想必马公公也是看不上眼的,但这炎炎夏日的,跟您来的几位大哥也着实不容易,让大哥们留着喝酒罢!”
楚风现在吃喝不愁,又不去那些风月宝地销金窟之类的地方,还真不知道要这么多钱干嘛,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只是他这一手实在生硬了些,好在楚风一张面皮长得诚恳,倒也不会让人觉得多么不舒服。
马公公闻言呵呵一笑,并不敢收,只笑道:“楚郎君,这是我家阿郎亲点要送给你的东西,我们做下人的怎么敢拿?就算是不要这样老脸,也还得顾忌着自己的小命不是!楚郎君若是真的心疼我们这些做下人的,改明儿陪我们吃个酒,给我们说到说到这些书画呀、水墨呀之类的雅事,便算是给我们面子,让我们长见识啦!”
“马公公这话真是太过谦逊了。贵人那样的画技,哎,这书画行里很少有画卷能够比得上的。我这点眼界,哪里敢跟马公公您拼眼光呢。”楚风忆起昨夜见到的种种,由衷赞叹了一声,又看了看那六十贯钱,双手接过了,点头道,“那就真的多谢诸位了,改日定请大家吃酒的。”
在樊楼打个茶围就要二十贯钱,这六十贯对于他们来说,恐怕真的不算什么。
“那就先行谢过楚郎君了。告辞。”马公公微微而笑,带着护卫们离开。
“对了,马公公,”楚风忽然想起了什么,将一封信笺双手交到了对方手中,“昨夜的那半首《踏莎行》,我回来之后想起了下半阙。写在上头了。如果贵人不嫌荒唐的话,但请一观。”
马公公闻言,将那信笺接了,笑道:“我家阿郎昨天夜里还一直念叨着这首词。‘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呵!这样精妙的句子,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辞藻来应和呢?”
见马公公并不敢直接拆开那信笺来瞧,楚风便笑道:“无外乎‘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罢了。”
马公公听罢。细细品味了片刻,叹息一声,拍了拍楚风的肩膀,转身去了。
楚风将马公公送到门口,看着他登上那一辆并不起眼的马车迤逦入得一片繁华当中。
从繁华中来,到繁华中去。
对于很多人来,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宿命了。
……
……
在范氏书画行中做朝奉,实际上真正需要做的工作并不多。
端茶倒水是小仆的工作,招待客人那是知客的活计,朝奉要比他们都高上一等的。若非重要的事情,一般前厅的问题都不太可能劳烦到他们的头上。
对于朝奉来说,最多的工作就在于鉴定二字。
身为东京城中数一数二的书画行,很多文人墨客需要换些钱财的时候,首选的地方就是这里。
范氏的书画行一直都留下了不错的名声,没有什么店大欺客的过往,也没有什么打压价格的嫌疑,只是十分规矩友善的对待这些前来售卖书画的人。
圈子里的人甚至隐约以范氏书画行的价格为标准的,自己的书画能够在这里卖上什么样的价格,就代表了自己身处的一定地位。
范氏书画行在整个东京城书画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做朝奉,对于楚风来说,的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他跟着严朝奉学了一个月的东西,如今已经大概能够认清种种品类书画的价格。至于鉴赏的眼光,楚风在这方面一直是很不错。
毕竟后世的东西在脑子里,眼界摆在那里,学习起这些东西来倒也是游刃有余。
只是店中有一些窍门之类的东西,比方说如何从墨色上断定新旧,从纸张上判断真伪。这种知识,就需要楚风一点点的学习、吸纳了。
真假新旧,每次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楚风都不免想起那位杭州城的李良辰。那种揭了二层的手段对于她来说,不知是什么样的层次……
毕竟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是在方腊作乱之前能够让她也离开杭州。只是,自己连刘正卿那小子都劝说不动的,想要劝说一个与自己并没有太多交集的人,岂不是更加困难了?
自嘲一笑,楚风趁着下午无事,给刘正卿写了一封信,说了说近日以来的琐事,并再次邀他尽早来东京城居住。
事情肯定是要慢慢来,刘正卿最起码要等到府试通过之后再来京的。楚风倒也不急一时,只是一有功夫就在信笺中渗透这种想法。每次写完之后,也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婆婆妈妈,可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毕竟是涉及到朋友身家性命的大事情,再怎么重复也是必要的事情了。
刘正平那边的信笺倒也来往了几次,看起来杭州城的灾情已经逐渐平息,之前出的那些主意,大概多多少少起到了一些效果的。
上次刘正平的信上说,知州大人和府事大人似乎得到了不少的奖评,都是说他们救灾有方之类之类的。而杭州城一些发动民众协同救灾的办法,也被其他的地方吸收采纳了回去,如今正在江左之地不断的推广着,看起来效果很不错。
这些方法也不仅仅是楚风所提到的那些,后来,衙门里的人也渐渐想到了一些更好的方法。比方说救灾捐赠突出的人家,直接由官府出面免除一年的苛捐杂税;捐赠了多少钱粮的人家,可以由人在县志里记述,歌功颂德一番……种种细碎的办法,不一而足,但很明显,要比楚风最初想到的那些办法更加好,也更加贴合实际的。
只是看刘正平话里话外的意思,多少有些不忿的情绪蕴藏在其中。大概的意思是说,这些方法最初都是楚风想到的,可如今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楚风的份儿不说,甚至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其中曾经做出的贡献。
刘正平正在为楚风抱不平。
楚风见状也只是笑。他最开始弄出这些主意来,原本就没有什么邀功的意思,只是在后世安宁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