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93节:三、底线类型
三、底线类型1法律底线在各类底线中,由于有国家机器做后盾,法律这种底线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尽管人情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白条等现象时有发生,但和其他底线相比,法律的威慑力依然是最强大的。在中国的企业里,挑战法律底线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因此,逃税成为对法律竞底的主要方式。中国的企业逃税相当普遍,小到管理人员将私人消费开具发票,记入公司成本以偷逃所得税,大到虚开增值税发票,以偷逃增值税,很多企业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法律竞底,只是有些竞底得太过分、太疯狂,击穿了法律底线,最终受到严肃查处。案例:日本富士胶卷在中国的竞底20世纪80年代,富士胶卷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到1998年,中国感光行业在富士、柯达的强力竞底下,被打到崩溃的底线,全行业累计亏损近百亿。当时的中国政府希望外资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对感光行业进行全行业合资,富士由于不敢迎接这个挑战,因此拒绝了中国方面伸出的橄榄枝。而柯达则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市场建立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挽回在中国市场的败局,富士开始了最强有力的竞底降价。每个彩色胶卷市场零售价为13元,国内的批发价在118~124元之间。而按关税税率,彩色胶卷每卷应交纳关税及增值税1037元,如果加上胶卷的生产成本和运销成本,118元的批发价,绝对击穿了成本底线。
第94节:三、底线类型
富士的大规模竞底,终于激怒了对手。柯达亚太区总裁安瑞特别申明:柯达公司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在中国的生产厂商,我们的全线生产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并且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的分销体系,当客户拿到这些产品时,很清楚这些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很放心。同时,柯达将对手不规范运作的资料,整理上报国家经贸委。经查明,富士利用其代理商作为前沿阵地,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这种走私主要分三种途径:一是拼装,将胶卷与别的货物混装在集装箱里运进来。二是闯关,一些货船通过海上直接偷运过来。三是化整为零,主要从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蚂蚁搬家似的偷运上岸,再分送给各地的大经销商。富士的这次疯狂竞底活动,因而击穿底线,在国内激起轩然大波,被严肃查处。在中国民间,有很多挑战法律底线的俗语,如以身试法、顶风作案,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对法律这条底线采取的不同办法。案例: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中,各投毒厂家的结果2008年9月爆发的毒奶粉事件,使刚刚结束奥运会的中国人,在世界面前蒙羞,中国的食品出口在多个国家遭到抵制。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大多数厂家,尤其是那些响当当的名牌大厂,都被揭露出在奶制品中掺加三聚氰胺。但最终的处罚还是遵循了枪打出头鸟和法不责众的潜规则,最先曝光、掺毒最多、导致婴儿死亡的三鹿董事长被刑事拘留,而其他各家击穿法律底线的奶制品厂家,却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此一来,法律这条底线的权威性何在这种处罚,是否在鼓励更多的厂家更加激烈地向法律竞底呢这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2道德底线道德底线在中国并不陌生,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良心,中国人爱说凭良心做事,指的就是做事情不可逾越道德底线。道德是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善恶标准,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儒家曾教导人们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现代的中国,虽然推崇儒学,却摒弃了这条道德。
第95节:三、底线类型
道德虽然随时间变化,但有一条相对稳定的底线。挑战道德底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昧着良心干事,对一个有廉耻之心的正常人,通常会有做贼心虚的感觉。站在道德的悬崖边,也如同站在真实的悬崖边那样,让人心惊肉跳。但即使如此,仍然有些胆大妄为的竞底者,通常能用名利等富有诱惑力的目标,说服自己和他人,背离道德的底线。案例:牛根生的道德底线如果没有毒奶粉事件,牛根生原本不配进入本书的案例,因为他经营的蒙牛乳业,并没有多少特别创新、典型的竞底技术。但由于毒奶粉事件反映出牛根生这个人的道德底线,因此,特设案例进行研究。牛根生向来以中国企业家中的道德楷模著称,他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他的另外几套著名论点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宁可为真话负罪,决不为假话开脱。显然,单从这些口号来分析,牛根生俨然是一位重德胜于重才,特别强调讲真话的企业家,像他这样的人,在当今中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老板,讲道德、讲真话,主要是为讲金钱服务的。对于质量,牛根生也是极其重视的,他也有几套漂亮的口号:产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生命。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但事实又如何呢2008年9月12日,三鹿集团被曝光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幼儿患肾结石,并有数例死亡。三鹿将责任推到奶农身上,引起民众的强烈质疑。作为奶制品行业的风云人物,牛根生对此事一反以往的评论家常态,他未做任何表态,很奇怪。9月16日,中央电视台公布,蒙牛、伊利、光明等22家企业的乳制品中,也检测出三聚氰胺。民众哗然原来蒙牛的奶粉里也有毒
第96节:三、底线类型
牛根生的危机公关显然早有准备,9月17日,他迅速抛出一篇长文,这篇文章如牛根生平日的话语那样,铿锵有力,辞藻非常华丽漂亮。但在这篇长长的宏文中,牛根生完全没有明确说:他真的不知道蒙牛产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不过,他全力向外界暗示:我确实不知道蒙牛的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那么在事发之前,牛根生到底知不知道蒙牛的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呢他为什么不敢直说自己不知道呢这真是个谜。接着,牛根生在他的宏文中,用一大堆漂亮的辞藻轰轰烈烈地宣布,他和蒙牛为了承担责任,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但他却没有提一个字,该如何去清查、追究蒙牛产品是如何被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奇怪,被冤枉的人,难道不想洗清自己身上的冤枉此时,民众们虽然认为:广大奶农都知道了添加三聚氰胺的秘诀,而作为蒙牛的董事长却毫不知情,实在无法理解。但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也只能停留在怀疑阶段。直到9月19日,谜底才被揭开。这天,蒙牛在面对香港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恬不知耻地向香港人献媚: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确实,香港政府的检测表明,蒙牛出口到香港的奶制品,不含三聚氰胺。蒙牛在香港人面前的这段丑表功,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蒙牛早已控制着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销售方向,蒙牛当然知道哪些奶制品中有毒,哪些没有;二、蒙牛认为内地人的生命,不如香港人和外国人值得重视,因此可以给他们供应含有三聚氰胺的产品。牛根生之所以不敢在9月17日的公开声明中,明确直接地拍胸脯说:我牛根生实在是不知道蒙牛的奶制品中含毒,我是被冤枉的就是因为,牛根生确实知道:蒙牛的奶制品中是含毒的明知有毒,还大肆销给无辜的消费者,这就是牛根生所追求的道德一时间,舆论大哗。
第97节:三、底线类型
事情到这里,却还没有完。9月23日,蒙牛乳业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复牌,开盘即暴跌近七成。证券界相信,毒奶事件对蒙牛影响深远,其下跌空间高达81。可能有人会幸灾乐祸:这回蒙牛跌惨了,牛根生损失大了。但实际上,蒙牛管理层早在2008年7月,就明察到9月23日的这次暴跌。他们不仅明察到了,而且由牛根生拥有控股权的银牛及金牛公司,早已选择在公布中期业绩前约一个月,即8月1日透过摩根斯坦利配售旧股,每股净配售价格为2202元,套现126亿元,银牛及金牛公司对蒙牛的持股量,总计降至1642。多么高明的预见性啊牛根生抛售蒙牛股票的时点,掌握得多么恰到好处将这前前后后的事情串联起来,人们眼前出现这样的合理推测:就在牛根生张开大嘴,放谈道德高调之时,实际上蒙牛公司的上上下下,早已步调一致,精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