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旅明-第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到那个时候,和江南缙绅争地打架这点烂事,根本就放不上台面。崇祯是绝对不会因此而责备曹忠臣的,他还指望着曹忠臣今后多杀点鞑子呢。

    这也是曹总兵忽忽悠悠就把南京方面打发掉的根本原因:手中有大招,无惧宵小伎俩。

    将各方势力都一一摆平后,曹总兵也就准备走人了。这个时候,除了先期坐运输船的200名士兵外,搭载了50名特战队员和装备的三艘机帆战舰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曹总兵上船开拔。

    在临走之前,曹总兵做得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地契联盟和解。

    地契联盟作为一枚自己找死送上门的棋子,到后来也是被熊老爷硬生生赶鸭子上架,最终被曹总兵拿来立了威。

    到这个时候,老爷们也就成了药渣,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所以曹总兵在接见了联盟中一名退休府尊后,当即表态:大家还是以和为贵。赔款什么的就算了,你们把那一匣子地契拿来,我这边看着给几个银子,此事就算是了了。

    于是地契联盟只能含恨点头不答应怎么办?上海县城的那所宅子这些天俨然成了旅游热点,3。5吨的铁球已经**裸将总兵大人的硬实力展现了出来。

    所以地契联盟即便再不甘心,眼下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将仇恨埋在心底。

    至于今后。。。。。。经过这一事后,彼此都知道仇恨是没法化解了,大家骑驴看唱本,且走着瞧吧。

    曹总兵这次来,馈赠了老爷们一些炮弹,解决了地契问题,算是功德圆满。

    这之后被强行砸开枷锁的上海港,毫无疑问会迎来一波大发展,现在不会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货色来熊老爷这里搞事了。

    而就在不久之后,从南方驶来的新一波装满了工业品的运输船队,也正式宣告了上海港的重新开放。

    与此同时,得到周边那些庄子地契的熊道,也开始了整合行动。他现在手里有300名近卫营的正规兵,所以风格可以略微强硬一点:新到手的佃户们都被一一归类甄别,该送走的统统送走,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乎,在来到上海港10天后,掀起了诸多波澜的曹总兵,终于在1629年12月24日这一天,起驾北上去救皇上了。

    。。。。。。。。。。。。。。。。。。。

    舰队是在长江口外分道扬镳的。镇蛮号由于不需要北上,所以出海后就调头南下,在一艘有光级炮舰的陪同下,直接回了台江休整。

    其余的两艘有光级和一艘小型护卫舰,则开始顶着冬季的凛冽北风,沿着大陆北方海岸线逆行而上。

    这一路虽说有事前探路船传回来的水文资料,但是船队毕竟是头次走北方航线,所以司令员王博不敢大意。

    他不但下令放慢航速,还派出护卫舰在前方探路,整支舰队不停在海面上改变路线,有时还会分散开各自测绘不同的航线道路,为将来的大规模海运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冬季的风向不对,单纯依靠风帆的中式商船,通常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北上,所以海面上现在很冷清,可以随便折腾。

    有着煤炭作为动力的机帆舰队,在艰难航行了5天后,终于在连云港海域,汇合了先期出发的运输船队。

    这之后大部队在海上渡过了新年,然后在1630年的1月4日,出发后的第10天,来到了山东半岛的最东边,看到了那一系列的地标海岛和礁石。

    舰队这些天走的过的航路很全,不但走了明人商船不敢走的直线航路,而且还测绘了沿岸的商贸航线。

    如果单论速度,北上舰队这次肯定是和夏季没法比的。要知道哪怕是明国的中式船,在早期还没有禁海的时候,从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前往天津运货,顺风时“旬日可到”。

    也就是说,一切顺利时,老式海船也只需要十天的功夫,就能跑完1000公里海路,到达天津。这种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在元代和明前期都是一度在坚持的。

    可惜,明朝廷最终还是没有理顺海运和漕运之间的关系。朱八八上台后便开始禁海,到永乐年间又一度恢复了海运。然而等到正统十三年会通河疏浚后,海运便单纯因为风险大的缘故,又重新被禁。

    这一禁,就代表着官方的物资运输全部转为了漕运,海运只留给了相对数量较少的民间商船。这一禁,就养出了庞大的漕运吸血阶层。

    事实上漕运到了中期,在各路官员士绅漕军的联合贪腐下,成本早已远远超过了海运的那点损失。终明一朝,恢复海运的提议就再没有成功过。

    而对于穿越众来说,这种狗屁漕运的理念是纯粹无法接受的。某势力眼下说白了就是靠大海混的,离开了巨量的海船,说话就玩不转了。

    所以这次北上舰队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将来大规模的海运规划航线。

    而山东作为航线中重要的中转站,兵源募集地,物资集散地,地位是相当高的。所以北上舰队在到了山东半岛后,还特意沿着整个半岛绕了一圈,将半岛沿海的一些城市卫所,甚至包括墩台这样的小据点都观察记录了一遍。。。。。。没办法,人家看到北上舰队后,老远就点燃了狼烟,乌黑乌黑的冲天而起,舰队想不记录也不成啊!


………………………………

第416节 天津卫

    天津,古称直沽。

    元中期之后,还是一个大渔村的直沽寨被改名为海津镇,成为了当时的漕粮转运中心。

    到了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这一去,朱棣便把侄子赶下台,抢到了龙椅。再之后,从燕王转职成永乐帝的朱棣,便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

    作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很快便在永乐二年于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天津卫城就在后世的老城区。整个卫城周长九里,总面积1。64平方公里,东西宽,南北窄,状如算盘,也称算盘城。

    卫城的格局一如传统的中国县城,当中有沟通南北东西的十字街,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

    卫城内,朝廷不但设置了各卫指挥使,各千户所,镇抚司,经历司,清军厅等军方衙署,还布置了兵备,通判,漕运,粮盐等一系列文官衙门。

    虽说明朝廷不重视天津在海运方面的区位优势,但是仅仅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海河水系和南北大运河,天津就轻松成为了大明北方的漕运枢纽。

    所以自自元中叶起,天津就是樯橹林立,庙宇众多,贾户繁多的商业大港。

    。。。。。。。。。。。。。。。。。。。。。。。。。。。

    1630年1月10,天津大沽口。这处后世耳熟能详的海河入海口,在今天一早,外海便有滚滚黑烟升起。

    之所以大沽口这样出名,大抵还是因为清末和英法联军那一场战斗所至。然而在明朝时,大沽口其实就已经是海防要地了“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京津门户,海陆咽喉”。

    虽说没有清末那么大规模的炮位,但是在明朝,大沽口同样有架设了火炮的墩台和驻兵。

    于是此刻爬在大沽口墩台上的守备把总钱老四,有点头皮发麻。

    夹杂着浑黄泥沙的海河河水,在入海口和冬季蓝绿色的海水相撞,使得海面一片浑浊,颜色黑黄。

    就在黑黄的海面上,一片冒着黑烟的大船已经布满了河口。这些怪船中有挂着白帆的,也有挂着中式硬帆的,而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船只都在冒着或浓或淡的黑烟。

    尽管这段时间里,钱把总已经多次见过这种冒着黑烟的怪船。但是今天一早当他看到如此多的黑烟船布满海面时,还是禁不住有一种恐惧和压抑的感觉。

    “还好是自家兵马,这伙南人凭地古怪。”伴随着钱把总喃喃自语声的,是海船的接近:北上舰队已经全体整理好了队伍,在先期到达的“监视”号带领下,呈一字型列队缓缓进入了海河口。

    。。。。。。。。。。。。。。。。。。。。。。。。。。。

    一个半月前的一天,监视号就像今天一样,在清晨出现在了海河扣。

    当时的钱把总,可是立即下令点燃了狼烟:天津卫自建成以来从没有见过西式软帆船,土生土长的钱把总自然不会把怪船当作自己人。

    当时满清刚刚围城,和京城近在咫尺的天津卫上下文武早已是一日三惊,神经绷紧到了极点。

    所以看到接力传来的狼烟后,阖城大惊,内外商民狼奔豕突,场面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